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思辨设计》的一些思考

2022-09-01 19:17 作者:可燃_kieran  | 我要投稿

最近阅读了《思辨一切:Speculative Everything Design, Fiction, and Social Dreaming》,是RCA的教授所著。着实,感受到了国内外设计关注差异。

《思辨一切》读书笔记


宏观层面上:

国外关注“思辨”,目标是唤醒精英和部分民众,反思社会问题,能去梦想乌托邦社会,并为之努力。

国内关注“转化”,目标是使用科技等各类资源,为产业和社会大众创造价值,尤其是生产力。


很大可能是国情和体制所造成的。

在国内,我们是优先鼓励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如果识别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有政府强力的介入。在这个环境中,“思辨设计”不宜过多,尤其是那些只是片面地提出了消极可能,但并未指引出“可能”方向的设计。

在西方国家,一旦一个技术失控(往往出现在公司,且经过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放大),政府进行遏制的成本很高,效率也不高。所以希望能够通过教育和社会活动,促成思潮,孕育新的社会理想,获得关键人的信仰,进而发展。


微观层面上:

思辨设计的过程大致遵循以下步骤:

  1. 以美学差异引发

  2. 激发观众疑惑

  3. 邀请接入思考

  4. 动用想象力

  5. 勾勒未来

  6. 反思现实

  7. 改变行为

  8. 改造现实

  9. 进而实现某一社会梦想

西方设计师的主要战场在设计展览,即表达。

与科学家(工程师)的最佳关系是就某一话题与不同的科学家同时展开咨询与探讨,并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维持独立批判的自由。

关注点是“批判”,关系是独立的。

在国内,设计界主流趋势还是路甬祥院士的《论创新设计》 :

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创新实践的设想,计划和策划,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

孙凌云老师最新的书《智能设计》,强调了科技和设计的结合,并最终以物理产品的形式整合,用于教育。

呼吁科学家应该具有设计思维,设计师应具有科学技术能力。主战场都是产业,关系是融合的。

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西方的设计更为领先,丰富,但相应的专注程度不高。面对抗解问题,设计师应是狙击手。


读《思辨设计》的一些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