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我朝不修长城 那么东北版的长城柳条边是怎么回事?

清朝是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也是少数民族建立起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说到清朝就不得不提康熙帝,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他的一生颇有作为,虽然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属于后继之君,但做的很不错,是一位很厉害的守成之君。甚至被部分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当然这部分人代表不了全部人,称之为千古一帝也的确吹嘘过头了,但也可以侧面说明康熙还是有过人之处的。
康熙在位的六十一年留下了无数历史典故,今天我们来说说康熙当年留下的一番霸气话。
康熙三十年,清朝镇守古北口的总兵蔡元,向朝廷请行修筑长城。
康熙皇帝予以拒绝: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
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康熙的意思是长城没必要修,守国之道在于修德安民也就是在于民心。没必要劳师动众的修长城!
表面来看康熙这番话说的是有理有据,其实仔细研究研究清朝历史,康熙根本没必要修长城。
首先中国历朝历代北方边患一直是个大问题,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经常是胜负无常,像强大了就可以占据草原,如唐朝那般。像弱小了如北宋这样的王朝都没长城可修。(来自贫道独家原创)于是中原王朝一般都会加修前朝长城,以此为最后的防线,强大时候越过长城统治草原,国力衰退以后势力收缩时长城就成为有力的防线。
而清朝为什么没必要修呢,因为清朝不同于明朝是建立在消灭元朝的基础上,与北方蒙古是不死不休的世仇。清朝与蒙古没什么深仇大恨,而且同样是游牧民族,自然有很多共同之处。
因此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就拉拢了蒙古诸部,到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彻底拉拢了蒙古诸部。两方势力形成亲密无间的政治结盟。
清朝为了拉拢蒙古诸部,基本上世代皇帝与其联姻,清朝有十二个铁帽子王,而蒙古独立于外,拥有自己的王公贝勒,世袭罔替的王爷也不少,可以说是待遇很高!
蒙古与清朝如此亲如一家,清朝又舍得拉拢蒙古,清朝自然没必要修长城了,所以康熙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而且清朝虽然不修长城,但是清朝修了柳条边,堪称东北版的长城。
柳条边始建于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三年,最初是关外时期的皇太极为了抵御明军修建的,入关以后,顺治帝害怕清朝无法统一中国,为了自己给留下后路所以继续修建柳条边。顺治帝在南明反抗激烈的时候甚至多次对满洲贵族说经营好关外以后不行了可以退回,并且在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时想退回关外,因此柳条边自然有继续修建的价值了,柳条边在顺治十八年筑成。是为旧边。
康熙时代中国基本统一,但反清复明的活动不绝。清廷为了以防万一以后真的退回关外,同时想保住对关外的控制权,视关外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为保护祖地的“参山珠河之利”,就再次修建柳条边,有着界线的作用,以阻止汉人前往关外。到了康熙二十年完工。
柳条边前期身为清朝抵御明军的军事建筑,后来为了阻止汉人前往关外继续修建,可以说是清朝版的东北长城。
而康熙如此大言不惭的说清朝不修长城,不知这柳条边最初是干嘛用的,之后又是干嘛用的,整个就是长城的作用。既然知道民心重要,还宁愿老百姓没地种而流离失所,也不让老百姓出关。使关外千里沃土荒废,真是搞笑。简直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