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邦:到底怎样才算“把心思扑在工作上”?
在《照明邦:模糊,是一个人成长不起来的主要原因……》这篇文章中,有讲我家小孩刷牙总刷不干净,是因为她对刷牙至少要刷2分钟的要求,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她也不知道到到底怎样才算是刷好了,刷干净了。
还讲了学生时代,人人都叫我们好好读书,努力学习,但是没人告诉我们,到底怎样才算是好好读书了,怎样才算是努力学习。
这些都是提出的要求太“模糊”的表现。
这次来聊聊“一定把心思扑在工作上”这个一个模糊的要求。
01
我带过很多亮化设计的新手小白,有的很自觉自律很好带,就是那种你告诉他A,他会触类旁通立马理解B。你提出一个要求,即便不在他知识范围内,他也会先自己找答案,实在找不到,才过来问,这类新人带起来不费劲。
另外一类就比较麻烦,虽然我会告诉他遇到问题先自己找答案,实在找不到,再来问。但主动性还是比较差,属于指一步,他就往前走一步的那种,让他主动走两步,那不可能。
而且这类新手往往自制力较差,还有一些其他嗜好,比如下班后玩游戏,看小说搞到很晚,上班没精神。
对于后者,我经常苦口婆心地说,一定要上心,把心思扑在工作上,这样才能学得快,学习不能浮于表面,一定要沉下去……
这样的话讲过几次也没见效果,我开始意识到,也许是要求太模糊的原因,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底怎样才算是把心思扑在工作上了,怎样才算沉下心了。
02
我一朋友,是做视频号带货的,他给我讲过他挖掘一个爆款产品的过程。
那是过年走亲戚,其他人玩麻将打扑克,他不喜欢玩,就一边刷手机,一边跟着小朋友看电视。
电视时不时插播一段广告,他看到广告中的这个商品,下意识地觉得这可能是个爆款。
于是马上手机查看这个商品的价格,查看搜索指数,发现果然需求呈上升趋势,且有的平台上价格是45,而批发平台上只要15,数量多价格还能更低,也就是说这里面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后面他果断切入进去做了这个款,短时间内大捞了一笔。
对于普通人来讲,看电视就是看电视,但他却能从中发现赚钱机会,这是为什么?
03
其实我做亮化设计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就是哪怕是出差坐在高铁上,不用提醒自己,也会下意识地去关注沿线道路两侧的路灯,看它们的造型够不够漂亮,是不是很有特点。
甚至是看电影、电视剧,也会关注里面的灯具、光环境是怎样的。
有特点的还会手机拍下来,放到素材库中供参考。
还有我了解的一些写作者,他们说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新闻报道,都会想,能不能从中提炼出一些道理,写成一篇文章。或者这个事件,能不能用来做自己以后写文章的素材,等等。
你看,我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生活中接触到的任何事,都可能会与当下的工作相关联,潜意识会自动地把生活中遇到的事,与手上的工作或者说我们关注的问题做对接。
04
爱因斯坦说:“并不是我很聪明,只是我和问题相处得久一点”。
长时间关注一个问题时,大脑会在潜意识里从我们接触的环境中,自动挑选出与这个问题相关的信息,或者说你的潜意识还在自动地工作。
当脑海中与这个问题相关信息足够多、质量足够高时,它们就会像神经元细胞一样发生连接,在连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新的想法,而这往往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也是为什么灵感和想法,经常会发生在持续关注和思考中的原因。
回到主题,如果把这种思考与关注,当作是“把心思扑在工作上”的具体表现,那么反过来,要想知道有没有把心思扑在工作上,那就只需要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我的心中有没有一直惦记着与工作相关的问题?
二、会不会经常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工作上的问题相关联?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为“否”,那么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做到“把心思扑到工作上”,就要去找原因,是目标太多,无法聚焦,还是其他什么事,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
总之,知道这么一个标准,经常把这两个问题拿出来问一问,很容易就知道自己在工作上是什么个状态,也就能更好地把自己调整到“把心思扑在工作上”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