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傅佩荣: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 大师对谈(中)


在上一篇中,两位老师对国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以及概念做了讨论,本篇中老师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为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如何摆脱焦虑、找到自我提供了答案。

彭凯平:您40 岁以前是研究儒学的,后来又研究了道德经,现在正在研究易经,是吗?在研究方向上为什么有这样的转变呢?您认为年龄对学习国学有什么影响吗?
傅佩荣:是的,我大概这样分。我认为年轻的时候要学儒家,因为年轻的时候不论在家庭长大、在学校念书、还是初步进入社会工作,一定需要有明确的对自我的了解,跟社会的关系也要界定清楚。儒家教你怎么处事,跟别人来往。比如我要真诚,我要为我说的话、做的事负责任,这是你在社会上生存必要的条件。

傅佩荣:但是人到 40 岁称作中年,这个时候你就要学道家,为什么呢?因为到 了40岁,可能发现这个世界既没有公平,也没有正义,好人没有好报,恶人没有恶报。那你为什么还要继续努力呢?这时候学道家就有好处。
从整体来看,所有人所有的一切都在“道”里面,从道而来又回归于道,就是道家基本的观念。道的概念就是宇宙万物从道而来又回归于道,万物是一个整体。你只要能悟道,就会明白人的一生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成也没有败。这个话你可以讲的比较具体一点,就变成大家都不喜欢听的一句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清楚的话,这一生就很容易看得透彻。
所以从儒家思想到道家,人是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年纪、层次了。而且人到 40 岁往往也在各阶层当到管理岗位,这个时候学道家的话可以看到整体,就可以尽量学习无为而治。
彭凯平:什么叫无为而治?
傅佩荣:老子的思想讲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了,不是无所作为。比如说我是一个老板,到公司看员工在发呆,员工说我最近学国学,要无为,那就变成了懒惰的借口,完全是误解了。
老子所说的无为是无“心”而为,“心”代表刻意的目的。我有一个刻意的目的再去做一件事,就会很累。我想你的积极心理学很清楚人类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你做事都有一个目的,没有达成目的之前很紧张,达成目的之后又发现好像不见得是我想象得这么好,随后又有新的目的生出来,所以人一生永远在追逐目的,就会很辛苦。
彭凯平:是的,很多人的中年危机就是出于控制欲、完美主义和无限欲望,这是伤害现代社会中年人心理的三大毒药,道学的智慧确实可以让这些人获得心理上的帮助。


彭凯平:我们能感觉到您的很多关于国学的言论是非常入世的,与我们中国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和大家面临的一些生活挑战都有很大的关系。那除了中年危机,还有很多年轻人也正在面临人生事业问题。比如现在有一个经常被提起的概念叫“内卷”,您听过吗?
傅佩荣:内卷真正的意思我还不是很清楚,您可以解释一下吗?
彭凯平:内卷原来是一个来自于社会学的概念。原来农业上的劳动方式,是大规模的合作来耕种很小面积的土地,后来耕种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互相竞争,产生的回报却越来越少,最后产生了一个内耗。也就是说它的发展路线是向内的而不是向外的。那生活中的解读可能就是累、忙,竞争厉害,台湾那边还没有这个概念对吗?
傅佩荣:台湾还没有提到内卷,但是我已经知道了躺平这个概念——反正做的都没什么用,效果也不大,何必那么累呢?躺平了,什么都不管了。

彭凯平:这个躺平和您前面说的,对老子“无为”的错误理解是一个意思,对吧?无所作为了。
傅佩荣:实际上偶尔我也希望自己躺平,因为工作很累,偶尔的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但是如果社会上的年轻人有躺平的观念的话,他们认为再努力也一样,反正就这一点收获,就这样的待遇,那我何必更加努力呢?到最后他放弃了从内在激励自己成长的动力,这是最可惜的。这些流行的观念都有它这个时代的特色。现在我发现您的积极心理学责任真的很重大。
彭凯平:国学的意义也很重大,它对现在的人们也有指引的作用。
傅佩荣:是的,很多人一想到国学呢,就先觉得它很遥远,想到那些文言文不知道在和谁说话。所以我现在做的是尽量把国学用今天的白话文说清楚,说的时候还要讲它里面的逻辑。孔子的说法是要你不断地修养成为君子,很多人想,君子那么累,我干嘛做呢?要是没做成还是一个小人,那怎么办?所以我们就要强调君子是一个过程,你要朝君子的方向努力,努力的过程就可以给你带来快乐。


彭凯平:那么有哪些国学的智慧是可以指引现代社会的人们走出迷茫、焦虑,找到在社会中的位置,找到自我的价值呢?
傅佩荣:您之前所提一个观点很好——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自我中心的,什么都替自己考虑。儒家的思想就把人的价值观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你说的自我中心。这个时候有两种价值,就是生存与发展。生存就是我要活下去,我要得到各种资源,这个时候发展是追求财富啊等等,这是不用教每个人都会的。
第二个阶段叫人我互动。我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别人也以自我为中心,那冲突起来不得了,我一个人怎么斗得过很多人呢,所以就到了人我互动。
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到两方面的问题了,第一方面是要守法而重礼。法代表法律,你违背法律的话,那别人不能接受,社会不能容纳你。重礼是重视礼仪。法是消极的约束你不要做坏事,礼仪是积极地引导你去做正当的事。第二方面是有情有义。人跟人相处就是这样子,我跟别人来往开始都是陌生人,从守法开始,到礼仪、礼节、礼貌,后面再接着有情有义。
还要到第三个阶段,叫做超越自我。他在修养再进一步达到第三个层次的时候叫做超越自我。这个时候有两种价值,第一种是无私,没有私心。第二种是什么?止于至善,止意为根植于,意思是我们要扎根于对至善的修养。

彭凯平:在积极心理学当中,对自我也提出了五个层次,对您说的儒家的三个阶段也是一种总结和补充。
第一个就是要有自我保护,人首先要保护自己活下来。第二要有自我接纳。就是我们要去接纳自己,但是光是保护和接纳还不够,还要达到自我欣赏,就是我要欣赏到自己的美德和优点,然后还要追求自我超越,看看自己是否还有一些可以改善的、可以提升的、可以进步的地方,最后达到马斯洛提倡的自我实现。
所以这就是您刚才谈到的:中国传统智慧,如何用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心理学的一些方法把它做出来。这5种积极层次的进步,对现代国人还是挺有意义,挺有帮助的。

彭凯平:国学总是给人一种有点抽象晦涩的感觉,很多人会觉得它已经是2000多年前的智慧了,而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AI好像能够给我们的任何问题提供答案。您觉得AI真的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任何难题吗?这种依靠科学逻辑运行的生成式智慧,能不能回答一些哲学上的问题呢?
傅佩荣:我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很肤浅,我只知道它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来回答当下的问题的。
它某些时候和科学心理学有点像,心理学中常用的解决办法就是设定一个情境。在这个情景下我们怎么做是合适的,是正确的?
人工智能是可以回答的,无数过去人的经验和数据也让它的回答是有参考意义的。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不见得是外来的,很多问题是内在性的,根源在自己身上。所以我觉得人工智能再怎么发展也不能取代人的智慧。
傅佩荣:如果所有问题我们都输入电脑,设定条件、参考数据,最后它给出来一个标准答案我们执行,那这不是我们自己在生活。古希腊的时候苏格拉底就说了,没有经过反省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我今天过这样的人生是因为我自己思考过,我做这样的选择对不对?我做的每一个决定我都肯定它的价值,努力去追求可能要付出代价,可是我心甘情愿。这在人工智能来看可能是不合理的,是不符合最大利益的。

彭凯平:最近是高考报考的时候,我们听到了一些质疑或者说挑战,就是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一个特别有名的填志愿的指导老师,他就批评学新闻学没有用,结果引起很多新闻学院的教授们的愤慨。您觉得该如何去回答这些质疑?
傅佩荣:现在如果哪个孩子要报哲学这样的专业的话,他的父母一定会很担心。他会问你念哲学系毕业做什么,有什么意义?
事实上哲学本科的训练不光是哲学知识上的,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训练。比如学哲学对语言上的要求很高——学西方哲学,我必须学会英文、法文、德文,还要懂一点拉丁文。学这些语言不仅可以从更多经典中学习更深刻的思想,还可以让我的大脑在和人类最一流的思想家的交流中,获得打磨。
我们在哲学训练中学到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思辨的能力,在未来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都是有很大价值的。
傅佩荣:另外一个要考虑的是兴趣,我从不推荐别人硬要学哲学,是因为我当初学哲学是因为我家里有宗教背景,我从小就对哲学十分感兴趣,所以就毫不犹豫的填了哲学,现在也不后悔。
所以每个家长在帮小孩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先问他,他是不是真的有兴趣,他真的想思考这些问题吗?真的要探讨哲学的问题吗?
人活在世界上第一件事就要设法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喜欢哪些领域的问题,找到之后就努力去做。

彭凯平:但是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咱们学哲学的同学就业的方向怎么样?您能讲讲在台湾、欧洲学哲学的人都在干什么吗?也给我们国内的哲学系或者对哲学感兴趣的人有个启发。
傅佩荣:哲学系本科生毕业的话,找工作确实很困难。教书的话可能资历尚浅。所以我是建议把哲学系当作本科,在硕士生、博士生的阶段,可以转而研究其它感兴趣或者跟社会就业比较相关的学科。
你如果在哲学系本科一路念到哲学博士,那你除了在大学教书之外,很少能找到工作的。但很多父母考虑就业都是考虑第一个职业,希望本科也能顺利就业。那么现在很多大学会开设双学位,学生可以修两门学科、这样齐头并进的话可能对就业和自我提升也会有帮助。
彭凯平:最近有一个四川的女孩子想报北京大学中文系,她发誓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结果很多人对她冷嘲热讽,劝她不如去学计算机、金融这些专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出现呢?您怎么看待她的的志向和这件事?
傅佩荣:这句话是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很大的志向,我觉得很好,这种志向值得人尊重。之所以出现网友的声音是因为这种很大的愿景说出来之后,普通人可能没有这样大的想法,他就会觉得奇怪,就会不理解。
傅佩荣:张载的这四句话,是一个学者到了一定年纪和人生阶段,对自己过去的人生的一个总结。年轻的时候,我建议慢慢来,一步一步地走好该走的每一步。
关于志向,可以有理想主义,但是一定要记得理想主义的旁边常常住着虚无主义,有时候理想很美好,但当理想幻灭,马上就觉得一切什么都没有意义了。所以我看到年轻人很有理想的时候,我总是替他担心,我担心你一旦理想幻灭,你的人生会变得一片黑暗,那样不好。
庄子说:“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任何理想都不要狂热,人生最怕狂热,但是可以有热情。所以我看到很多年轻人非常可爱,她们有很多理想,我看着都很感动,但是慢慢来,等你再过二三十年再问自己,你还有那样的理想吗?可能更好。
https://www.dayucla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