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空权均等情况下消耗战兵力和装备选择
战争如果不能以闪电式的突袭结束,往往就会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在相互实力差不多的拉锯战进入中局时,开战时的兵力和先进装备消耗也差不多了,如同红警开局金钱和开局兵力都拼光后的僵持局面。同时,由于当代飞机价格昂贵,如果不能在开战后短期内以闪电战模式结束战斗,那么进入持久的拉锯战后,双方飞机的出勤率也会与日俱减。在这样的情况下,维持战线稳定,消耗敌军实力,就成了消耗战双方首要要做的事情。只有成功的在战线上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消耗敌军,才有机会在后方聚集新的预备队,再发动决定性进攻打掉对方。
那么,在当前常规武器造价和耗时都极度增加,且越先进的武器越容易受到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挑战下,什么样的武器才是消耗战的情况下适合维持前线运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注:本文所有讨论环境都在双方前线制空权均等,且基本上属于“以地制空”的情况下。

1、消耗战时期双方实力分析和环境分析
没有任何人一开始就想打持久战。持久战对于进攻方来说,意味着久攻不克和资源士气的流失;对于防守方来说,则意味着敌军停留在自己国土时间更久,对自己的人口,资源和基础设施的破坏越大,战后重建更加困难。但是,由于战争非常复杂,一个行动上的失误,哪怕是战争开始时一个小小的堵车事故,都可能让预计一星期解决的战争演化成持续数年的拉锯战。
在战争开始时,攻守双方在战前准备差不多的情况下,基本上都是以接近完整的陆海空三军配合行动,地面兵力以和平年代储存的高性能坦克,自行火炮和职业化军人为主力,展开体系完整的冲突。但是,随着战争旷日持久,加上当代武器损耗后难以补充,使得战前这些和平时代储存的装备打到中局时往往已经损伤30-50%之多,而战前职业军人在中局时在全军占比也会低于战前七成的水平。因此,在双方最初的装甲和航空兵消耗之后,战场就会进入战线相对稳定,转而使用炮击和渗透作战为主的堑壕战。

在堑壕战的环境下,军队日常的活动主要就是警戒和火力对射,一方面要设法不断吸引对手注意力,伺机歼灭敌方暴露出的兵力和装备,一方面是隐藏好自己的兵力,避免对方反击造成自身兵员和高价值资产的被毁,在当代情况下,更要严密注意敌方利用夜视仪,无人机甚至巡飞弹对自己的渗透侦查,在这样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己方遭受敌方制导武器打击而损失惨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装备发展和战术选择就和平时开发高性能陆空天协同系统作战的“精兵猛将”思路截然不同,更加侧重高性价比,高隐蔽性和高防御力。

2、当代堑壕战的整体需求——指挥,情报,工程,火力和后勤
在进入拉锯战后,由于战斗造成的装备毁伤和基础设施破坏,在中盘时通常双方通讯能力都大幅下降了,此时也不可能利用民用通讯系统进行通信,而卫星和无线通信很可能已经遭受干扰或者窃听而无法使用。因此,此时主要依托战地布设的有线通讯网络维持战线各个角落的通讯运转。不过,得益于当代光纤系统比价普及,光纤自身抗干扰能力,抗窃听能力和高带宽,使得它作为有线传输时效能相当强大,所以光缆成为了当代战场有线通讯网络的骨干,使用光缆可以直接发送多媒体信号,比起过去手摇电话机要好用的多。

长期的堑壕战也非常考验一线人员的“定力”,必须随时保持专注,不能松懈。在战场监视方面,除了传统的固定哨位,流动哨位,隐蔽哨位之外,还需要配合无人飞机、手持多旋翼飞行器和固定式电子哨兵来随时监控一线动态,避免敌方悄无声息渗透过来,同时要做好反无人机准备,避免对方利用各种无人机渗透并报点放炮。这一点可以参考目前边境防御系统进行建设,只不过堑壕战背景下需要极大的增强这些设施的隐蔽性。

对敌方的侦查和打击也是重中之重。堑壕战的主要日常对抗就是渗透与反渗透,炮击和反炮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也需要使用各类手段进行对敌方的侦查,如利用卫星扫描、飞机航拍、无人机渗透,特种兵渗透等,对敌方出色的渗透可以带来一次有力的火力覆盖,甚至推进己方战线。
在堑壕战中,战地工程取代了装甲突击,成为了日常发展的重点。毕竟只有建设完善的堑壕体系,才能阻止敌方的推进和渗透,降低被炮击造成损失,并隐蔽好自身的突击力量,为下一阶段冲出堑壕做好准备。如果拿英雄联盟比喻,那就是争夺大小龙时要做好视野,走路卡对方视野,在双方都有POKE能力时尽可能消耗对手。因此,开发有效的战地工程,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手段。
战地工程有面对敌方的工事,也有维持己方运转的后勤基础设施和临时设施,也有战地和战略级的后勤中心的构建。对于防守方来说,可以依托本国的战前储备,但是对于进攻方来说,一切都需要自己想法去解决。某种程度上,军事工程在长期消耗战中起到的作用,甚至不亚于装甲车辆的生产和设计能力。



接下来说说重头戏:消耗战进入中盘期间适合生产的消耗战武器。

3、消耗战的武器
和平年代,各国有很多时间将武器精益求精,如现代的装甲车布满了信息化设备,连步枪都装满了配件。但是在打了很久的消耗战情况下,连最起码的坦克,步战车和大炮都开始短缺的情况下,这些“华丽”的武器显然不合时宜。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要投入适合消耗战的武器,消耗敌方高价值资源,保护自己的高价值资产。
1、120迫击炮、107mm火箭炮:不落后的经典
在射程动辄几十公里的现代155mm火炮和射程上百公里的远程火箭炮普及的背景下,有着六十年历史的120迫击炮和107mm火箭炮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但是,在战争打到中盘,战前储备的大炮往往已经消耗过半,而大炮的炮管战时补充又不是很容易——毕竟冷战结束30多年来,各国为了冷战准备的兵工厂大部分都已经破产或者转为民用,已经丧失了每年生产数百门105mm以上火炮的能力。在火炮生产能力下降,但消耗战对于炮兵的需求只增不减的情况下,生产便于使用,便于补给的重迫击炮和旋转稳定火箭弹就成为了最佳之选。




2、装甲卡车:二战半履带车的精神传承
二战时期,德国SDKFZ-251和美国M3半履带车宣告装甲运兵车的开端。按如今指标来看,这些没有顶棚,装甲只能抵抗轻武器的装甲车几乎无法和BMP,BTR之类先进装甲车对抗,但是在消耗战打了几个月后,传统步战车实际上都已经开始枯竭,连原有主战部队的编制都难以弥补,更别提新建的以后备兵为主的预备队了。而且,在双方损失都很大的情况下,对方的装甲车和反坦克武器也消耗所剩无几,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删繁就简”,使用战时相比履带式底盘更容易投产的轮式民用车辆,加装装甲就是不二之选。





3、卡车炮:自行火炮的廉价代用品
当代反炮兵技术高度发展,意味着牵引式火炮生存能力极度堪忧。但是,复杂的履带式底盘战时增产困难,这就需要使用更廉价的手段载运火炮,和对方玩HIT AND RUN的斗智斗勇,因此需要开发更加廉价的卡车火炮,来弥补高价值自行火炮和专业卡车炮短缺的问题。
最廉价的选择就是上述提到的皮卡装载107火箭炮和120迫击炮,不过这些炮毕竟体积较小,不适合远程对射,那么远程炮击就需要使用另外的手段,去承载大威力的重炮。


4、铸造炮塔坦克:消耗战重出江湖
对于当代坦克来说,为了装载复杂的复合装甲模块,需要使用焊接机器人和高级技师焊接出复杂的防弹外形。但是对于消耗战打掉了大半战前精锐的双方来说,战场上任何能够抵御30mm机关炮,并使用爆炸反应装甲能够抵御常见的反坦克武器的坦克就是一款能用得了的坦克。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启T-55,T-62这种铸造炮塔坦克生产,并使用爆炸反应装甲加强也不失为不错的选择(前提是他们还有铸造炮塔所必须要的铸造设备和模具)。

4、兵员与后勤
战争时期,人员永远是最重要的力量。虽然当前高科技战争已经让人忘记了动员兵的必要性,但是当高科技的闪电战破灭,卷入无休止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后,动员兵的价值就会大大凸显出来。不过,临时招募的”志愿兵“和动员产生的义务兵,显然短期内是无法运用高科技武器的,这就需要合理的规划他们的职责,为老兵分忧解难。

这里以1979年对越反击战的扩编举例:在1977年战争之前,中国南方边境大部分都是缩编的乙种师,在甲种师里,一个炮兵营是12门炮,但乙种师只有9门;甲种师的步兵团有一整个炮营,配备团属75无后坐力炮连(后来改为82无后坐力炮)、12.7高射机枪连、82迫击炮连,但在乙种师里每个团缩编为三个排。在总兵力上,乙种师也仅有甲种师的一半人左右。这就意味着需要快速扩编以达到甲种师的作战需求。由于准备仓促,1978年才开始陆续征兵扩编,部分新兵甚至是1978年12月才征兵入伍,1979年1月抵达战区报道,仅有1个月集训就上了战场,因此在实际配备中,大量将过去的步兵班的资深老兵提拔为新的步兵班的班长和副班长,配备56冲和56轻机枪,而其余的新兵则发放56式半自动步枪,在班长指挥下作战;而扩编的迫击炮,无后坐力炮和营属机枪班中,则是编入3-4名新兵,不需要带枪,作为弹药搬运手服役。这样一来,就避免了新入伍士兵一开始就必须要从事完整的作战职能的缺陷,在有经验的老兵率领下从事辅助任务,从而最大程度提升了战斗力,降低了伤亡。
以下是参战老82无后坐力排长的回忆:
https://www.fx361.com/page/2017/1016/2371047.shtml
1978年10月份我被提升为排长,当时我就想,八成是要准备打仗了。果然不出所料,1979年1月3日我们排接到命令,扩编为82无后坐力炮连,准备打仗。扩编后我担任一排长,原来排里的班长、副班长有的担任了排长,有的就当了班长,骨干都成了副班长和瞄准手,班里的人员大部分从新兵和别的部队抽调来补充而成。人员的组成可以说是祖国四面八方都有,有当兵三四年的老战士,也有刚刚入伍的新兵,总之是大多数同志是热血沸腾、踊跃参战。
82无战前训练是从1979年1月5日开始的。先是在永平营区练早操,主要是练体能,改平常的徒手跑为全副武装跑,包括火炮都要带上,当然炮弹不用带。上下午就是操炮训练,以往的单一炮手训练改为全能炮手训练。也就是说班里所有炮手的具体操作每个人都要迅速掌握。从下达口令、捕捉目标、目测距离、确定射击诸元,直到炮弹打出去这一整套全炮的操作,每个炮手都要学会。特别是瞄准更要熟练。我们在白天练习的基础上晚上还要练夜间操炮的各种技能。在营区周围训练了十几天,部队接到上级命令。1979年1月中旬,我们乘车来到云南省会平县,炮连住在一个叫老金厂的村寨。在这里我们又进行有针对性的战前训练。1979年农历大年初一那天连队组织实弹射击,因为在野外训练,靶场没有,我们只能是让炮班占领“阵地”后,按实战要求就地指示目标看命中情况,结果各个炮班都打出了好成绩。
在老金厂住了几天后,2月14号的晚上,我们又全副武装向更靠近边境的地方进发,要求部队行动中保持肃静,严格灯火管制。行进前老天也不作美,下了有足足5~6厘米厚的大雪,行走很不方便。我们从14日20时出发一直走到15号早上5时才到达一个叫亚拉寨的瑶族村里。我排三个炮班人员补充满员。每个炮班8人,全排25人(含排长),副连长随我们一起行动。15号下午,我带领全排齐装满员到二营四连报到,归二营四连连长统一指挥。我们携带的武器有三门82无,炮弹60发;冲锋枪4支、子弹360发;手枪两支、手榴弹24枚。其它战斗装具还有:望远镜、指北针、标杆、防滑脚掌爪、小铁锹、小镐头,每人还带1.5斤大米、8块压缩饼干,水壶都灌得满满的。
我们在2月17日出发……(此处可以阅读原文的战斗回忆),第二天在远程炮火的打击下,四连的攻击部队在五连、六连的支援下很快占领了1108高地主阵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接下来我们就是构筑工事,挖防炮洞,擦拭保养火炮,补充给养。大约是2月19日我们又整装出发,准备对敌人封土县城实施攻击。由于敌人闻风而逃,攻占封土县城我们82无没有开火。在封土县城的西南小高地上,我们接到了部队回撤的命令。此次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我们排共发射炮弹110余发,有效地支援了步兵连队的作战行动。全排荣立集体三等功,我个人也荣立三等功。全排牺牲1人,负伤2人。
换句话说,该部队扩编至参战只有40天,而直到开战前三天,补充兵力才全部到位,在扩编只有如此短的时间内,该部队就出色的执行了任务,可见这种动员还是很有成效的。

结语:消耗战很残酷,但是难以避免
孙子云:兵贵神速。所有的战争,一开始双方都是不想拉成持久战的,都想速战速决。但是由于诸多不可测原因,很多貌似一开始以“闪电突袭”开始的冲突,最终都形成了双方损失惨重的拉锯战,哪怕是美苏这样的军事强国,能够在一开始击退对方的主力,甚至还能扶持自己的傀儡政府,但是仍然在敌方持续的抵抗下失败。而更多的侵略战争,则是连敌方政权都没法推翻,只能陷入持久的对抗。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政治,都在漫长的拉锯战中逐渐消耗,只有在拉锯战中尽可能降低自身损失,才有可能赢得消耗战,并最终赢得主动权。所以,我们不希望陷入消耗战,但是我们必须要提前为最坏可能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