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国与周王室的纷争及其西周的衰落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先秦时期,从西周到东周经历了一个从“天下和”到乱世的过程,在周天子的王室控制之下,各个诸侯国之间也不断地出现各种纷争,但是究其渊源,多多少少都跟周王室有很大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每个诸侯国的建立大都是周朝建立之初时天子的亲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周朝的专制中央集权的不稳固。
值得一提的是鲁国同周王室的关系,作为最受信任与亲近的一支,最终却逐渐地疏远,而也在此时,周王室逐渐衰微,究竟原因为何,本篇文章就来详细梳理一下。
周公旦还政于王
首先要从鲁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说起,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早在武王伐纣时就跟随作战,立下汗马功劳。
周朝建立之后,周武王将曲阜地区分给周公旦,并将其分为公爵。
周公旦虽然接受了封地,但是并没有立即来到封地,因为当时武王已经病入膏肓,而即将继位的周成王还很小,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国家来说,政局不稳是非常致命的弱点,随时都有被推翻的可能。
周公雕像
于是周公旦便留了下来,进行涉政,但实际上在当时引起了诸多王室不满,认为这是篡夺王位的行为,便有了王室成员联合旧商反叛的行为,当时管叔带头煽动发动叛乱,但是最终都被周公旦镇压了,史称“管蔡以武庚叛”。
与此同时,武庚趁机勾结殷东地区,使得叛乱席卷了整个东方,周公旦力排众议,亲自率兵东征,随后又乘胜追击,平定了以奄地为首的东夷各族叛乱,基本上稳定了国家。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短短几句话,精准记载了周公旦的功绩。
图片来自网络
实际上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无论周公旦是否涉政,这些地方都会反叛,这是新国建立,根基尚未稳定,旧势力依旧强大的必然规律,而周公旦涉政只是其发动叛乱的借口。
随后周公旦涉政七年,镇压各方叛乱之后,便还政于王,定都洛邑,并且还将商人强制迁到洛邑,纳入其控制范围,这样一来周朝的统治便稳定了下来。
周公旦自己也回到了封地。也正因为周公旦如此的功绩,死后便被葬到了周文王附近,而鲁国也是各个诸侯国中唯一可以祭祀周文王的封地,由此可以看出鲁国同周王室联系紧密。
周宣王干涉鲁国内政
可即便如此,最终双方还是走向了分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从周代就有,且一直流传至晚清灭亡。
在此期间,虽然经历了很多改变与完善,但是其中的核心并未改变,早在周王室建立之初,嫡长子继承制就被奉为圭臬,各个诸侯国也纷纷遵循。什么是嫡长子继承制呢?
图片来自网络
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原则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有继承王位和财产的权力,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
而后面的次子按照出生不同划定不同的政治地位,依次向下,最后逐渐沦为庶民。
当然嫡长子继承制只是王位继承制其中的一部分且为核心原则,它整体还包含了爵位继承、官位继承等原则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可以规范王位继承,防止不必要的争权夺利,毕竟商朝,就实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制度,还没那么完善,引起很多纷争。
比如说晚期纣王时期,就出现了以微子启为首的反对派,因为没有得到王位,从而帮周周文王灭亡商朝。
武王伐纣
周之后便吸取教训,否则王室斗争只会削弱国力。而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力和财产的继承权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周王室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但是这种威严也因为周王室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破坏,开始丧失,并最终走上了春秋战国的道路。
鲁武公九年,有一次鲁武公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公子括和少子戏去王室拜见周宣王,当时公子戏聪明伶俐,深得周宣王喜爱。
于是,周宣王一股脑的决定要让公子戏成为鲁国的国君,这在当时也是令人震惊的决定,即使鲁武公一直劝告周宣王不要如此,但是周宣王一意孤行,当时周王室的势力还很大,所以鲁武公也不敢违抗天子的命令。
图片来自网络
鲁武公在回去之前一直都很头疼此事,因为当时自己的身体也逐渐不好,等到夏天他们回到鲁国的时候,鲁武公就死了。
当时只能是按照周宣王的要求将次子公子戏立为国君,就开创了不立嫡长子的先例,礼法遭到了破坏,况且公子括一下子就失去了自己应得的权力,自然有所不满,但是碍于周天子的权威,也不好说什么,这样一来,公子戏就是鲁懿公。
虽然公子括没说什么,可他的长子伯御不能忍了,毕竟皇位在未来本该是自己的,可是现在无论如何也与自己无关,再加上鲁懿公继位本就有违礼法。于是伯御便找机会造反,联合外邦,趁机刺杀了鲁懿公,自立为王。
图片来自网络
这使得周宣王震怒。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还有一个规定就是:国君即位时,必须要到周王室朝见周天子,且获得周天子的承认才能正式成为国君。
但是伯御是刺杀夺位,自然不会去朝见周天子,再加上周宣王干涉鲁国内政,以至于鲁国开始与周王室疏远。
这样一来,周宣王就以此为借口,认为鲁国犯上作乱,便出兵进攻鲁国。
结局就是伯御被杀,鲁国国君被重新设立,通过众人推举,伯御的弟弟因为遵守礼法,勤政爱民,便成为了鲁孝公。
周王室衰微、西周灭亡
虽然之后周宣王进攻了鲁国,震慑了诸侯,但是周王室的威信也在此时开始走下坡路。
其他诸侯国也开始争相效仿,叛乱四起,也就是在鲁孝公在位时期,西周灭亡,东周建立。
当时是鲁孝公二十五年,诸侯联合犬绒杀了周幽王,西周灭亡,平王东迁,由于秦国护周平王东迁有功,得到了很多封赏和重用,自此开始崛起。
图片来自网络
而周王室和鲁国都开始走向衰落,而周王室的衰落与周宣王的统治是分不开关系的,干涉他国内政就是其中一项,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从史书的记载可以得知,周宣王统治初期,周朝一度出现兴盛局面,史称“宣王中兴”。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宣王也是功高自傲,开始不理朝政,荒淫无道,轻信谣言,滥杀忠臣。
这就开始出现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政治上,周宣王威信下降,对外进行多次战争,屡次失利,宣王四年,两次讨伐西戎,皆损失惨重。
宣王二十七年,派兵攻打西边少数民族,也失败,直到三十四年,才击败北戎。但是之后几年征讨申戎、条戎、奔戎皆失败。
图片来自网络
连续多年的战事已经使得周王室不堪重负。
在经济上,也是因为过度进行军事征伐,使得国库开支紧张,财政出不入敷。
周王室控制下的地区,也是出现了大批流民,土地危机日益浮现,由于战争消耗了大量劳动力资源,大批荒地开始出现,这样一来,就更没有可以供王室使用的开销。
在历史上根据统计,周宣王是整个西周历代君主中发动战争次数最多的天子,分析其中原因可以看到,周宣王统治时期,由于政治危机已经开始浮现,于是周宣王想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维持周王室的权威,但长此以往反而是消磨了国力。
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来看,周王室之所以能够维持,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控制的土地决定。虽然周天子是凌驾于各个诸侯国之上的,但是在土地控制模式上跟诸侯国不相上下,虽然诸侯国对天子负有义务,但是在权力上自主性很高。
周天子一开始想建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模式,随着离心倾向的加剧,逐渐向“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模式发展,这与西欧的封建制度相比有几分相似之处。
所以周王室能够控制的“王畿之地”也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农业收入减少,已经减少到了不能再轻易赏赐的地步。
图片来自网络
人民也对周宣王的统治逐渐不满,正如《东周列国志》开头中叙述的那样“月将生,日将没”的谣言已经在民间流传。它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民心不稳,矛盾尖锐,以及百姓对周宣王的统治不满的情绪。
这一系列危机结合起来必然加速西周灭亡。
当时,周边的少数地区叛乱四起,民间也有百姓不堪重负,四处起义。这些在起初的时候都可以进行武力镇压。但是随着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军队也不想再为天子卖命,甚至加入了反叛的集团。最终西周也在周幽王的统治下走向了灭亡。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西周的灭亡和鲁国的衰落走向。虽然二者的衰落都与周宣王插手鲁国内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鲁国频繁易主使得它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和国力,而周王室的威信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国的威信。
但是,从综合来看,导致西周衰落的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军事多重作用下的结果,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