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欢喜大悲伤:家长和社会的责任

2019-08-23 22:58 作者:子不语不休  | 我要投稿

冲着《小欢喜》这欢快名字来的,以为是生活喜剧,最后收获满满悲伤和扎心。

不得不说《欢乐颂》《都挺好》这种同类型的起名鬼才,乐题衬悲剧,鲜明对比,加深了印象,升华了内容,以糖衣裹着苦药,喂进了观众嘴里。

从陪伴缺少的家长失责到家长全责,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一方牺牲工作来照顾他们。

老师和家长的联系交流越来越多,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护;学校和补习班的配合,查缺补漏。

但为什么孩子压力越来越大无处排解?

为什么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效率大不如前?


孩子是父母的缩影:

“搅屎棍”方一凡:从法拉利打架事件到表情包事件,数次使季扬扬和父母本就紧张的关系升级,还间接让季胜利失去了一次提干机会。

与季扬扬篮球场争强好胜,间接使表弟收着母亲语音和照片的手机损毁。

为了追女神,坑了表弟林磊儿又“坑了”父母租学区房。

帮英子藏乐高玩具,又激化她和父母三方各自的矛盾。

方一凡的性格很像童文洁(海清 饰),开朗,直来直往,为人热情,做事风风火火,不考虑后果,口无遮拦,不把自己当外人,大大咧咧。童文洁就因为这性格轻易被下属利用和出卖,降职了。

方一凡的情商很像方圆(黄磊 饰),为人圆滑,会安慰人,道理一套一套的,心理素质极好。

但方圆这种老油条,职位高资格老,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没事偷跑出去和乔卫东(沙溢 饰)开个小灶,最后被领导忽悠和劝退了。

一家人的共同特点是没中期计划,以最世俗化的标准要求自己,没理想。长远计划是把子女培养成人才,短期计划急功近利,要求必须有进步。

不过方一凡也是个“工具”,负责把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推动剧情发展,让内容紧凑、整体,不知道在戏剧中专业术语叫什么。


乔英子:离异的家庭。严格的虎妈,宽松的猫爸,两个极端。

两人不能结成同盟,劳逸结合,互相拆对方的台,最终受害的是孩子。

离婚的夫妻,一般都是彼此感情耗尽了,因爱生恨。尽管宋倩表面大气允许英子见乔卫东,但常常在英子面前细数他的不是。而且每次英子见完乔卫东,宋倩都会因为各种原因生气。

子女身上父亲、母亲各占部分,要求她去恨任何一方,最终孩子都会把错误和痛苦揽到自己身上。

宋倩与乔英子总是互相“讨好”,终究是两人信任出了问题。就像宋倩每次答应给英子的放松与奖励,总是大打折扣。乐高就让玩一小会儿,就收起来了;答应给吃油条、豆浆,临了又反悔;希望在天文馆志愿者活动,宋倩先是阻止,后来在家又弄了个投影仪。

宋倩把所有的重心放在英子身上,这份爱太沉重了,把她当成自己的依靠。可英子没独立的经济、独立的行为,不能有独立的思考,两人都不在平等的位置上,这股无形压力更让英子喘不过气。

对任何和英子亲近的人,乔卫东、小梦、刘静、方一凡等,她都嫉妒,戒备心太重 。

英子在乔卫东的纵容下,逃课,撒谎,沉迷玩具……

看似乔卫东对英子出于愧疚感补偿,但乔卫东何尝不把英子当作自己的依靠。他未能真心和小梦好好谈恋爱,也不和宋倩正常交流,有了英子就感觉有了自己的家。

两人都不愿英子离开自己去南大。

季扬扬喜欢“装”,就跟季胜利一样隐藏真正的自己。季胜利身为官员,职业就要喜怒不形于色,挂相,面由心生。

父母的教养和素质基本上体现在孩子身上了。

孩子是张白纸,父母和社会是染缸,无论好坏白纸都会染上和吸收。

没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父母会在人前伪装,孩子却真实的表达。


教育资源的稀缺:

似乎感觉学校的义务教育越来越水了,学生成绩都是靠补习班提上去。

但问题是,一个班五六十人,老师不可能兼顾。就算拿命拼,学生一茬茬的,有几条命可以拼。

所以,于公于私,老师也会推荐家长报补习班,查缺补漏,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提升。

老师基本工资普遍较低,就更加剧了教育资源流失到私有。

高考是为数不多的途径:

尽管说高考不是人生唯一选择,但这么系统的、全国化、相对公平的选拔路径只少不多。另外,医生、教师、公务员,就连少林寺出家都要本科学历了。

而本科毕业生是最基本的,越来越多人继续深造,出国或考研究生,一级一级往上学。

好的文凭不代表好的能力,但有能力好文凭就是有用的敲门砖。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看到《小欢喜》这个名字,我首先想到的不是黄磊、海清演的前传《小别离》,而是词语“小确幸”:心中隐约期待的小事刚刚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种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与满足。

就像经济形势不好时,买名牌包少了,口红大卖。

低欲生活,才能小小的欢喜。


小欢喜大悲伤:家长和社会的责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