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2.6.1 产业革命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产业革命[i]
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过程,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技术方面的根本变革。这个过程发生在十八世纪后半期到十九世纪前半期,经济史上称之为产业革命时期。
产业革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欧洲一些资本主义最先发展的国家[ii],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都先后摧毁了农奴制和封建割据的基础。由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对农民和殖民地居民的野蛮掠夺的结果,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并创造了大批的无产者,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有了广泛的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广泛发展为资本主义准备好了向机器生产过渡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日益发展和丰富,也提供了改良生产技术的条件。这时,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展,在手工工场不能保证生产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年轻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是极乐意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运用到生产上去的。于是,自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中期,从英国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实现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在英国首先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织布机和纺纱机的发明和不断改进,使纺织工业的技术首先发生了根本的变革。1784年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工业摆脱了对自然能源[iii]的依赖,促进了机器工业的发展;机器逐渐普及到一切工业部门和运输业中,正式揭开了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时代。对机器的需要的增加,使得用手工生产机器已供不应求,必须改用机器生产机器,这样就刺激了机器制造业的产生和发展。机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金属和燃料,于是又促进了采掘、冶炼业的发展。
继英国之后,法、德、美、俄等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在十九世纪中期完成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面貌,出现了许多规模巨大的工厂和人口众多的城市,小商品生产迅速被排挤到历史舞台后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一切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机器生产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并使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进一步社会化了。与此同时,大机器生产的建立和小生产的纷纷破产,也扩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机器的资本主义的应用,更加深了对工人的bx,[-]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进一步向前发展了。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87页。
[ii] 首先是英国。
[iii] 水力、风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