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一个“某北部吴语在吴语里古老性最强”的谬论
朋友转给我的,不知道什么视频下面的。不是我专门针对常熟,而是我针对整个北部吴语,今天换成我家甬江话我一样要批评。 你北部吴语还能谈吴语最存古的吗?哪来的自信?南吴没说话,北吴倒是先喘上了?不是我说,去处衢随便捡一个,不论音值还是音系,都比北吴更古老些。我们说汉语方言之间是五十步笑六十步,因为即便是闽语,一旦它整出个一三等同读,那就是捡了音值丢了音系,总是有大大小小的创新的。但是这其中自然还是有五十步与六十步的差距的,如何观察这个差距呢?如果以汉语主轴的发展史为中心观察南方汉语,就可以把这个问题简化为该支汉语对汉语主支音韵史的研究有何辅助手段。这只手伸得越古老,说明它具有更古老的层次和分化时间。 但是这里似乎有一个视角的问题,如果把南方汉语反过来作为主轴,那中原共同汉语是不是很有古老性了?重新考察重新厘定以共同汉语为主轴的历史语言学确实是现在的一个风气,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一点,那就是,南方汉语(以及近似的如晋语这种因为保守而被分离的北方汉语)的形成史与共同汉语是不一样的。共同汉语的一致性高,从古代中原汉语,直到原始官话、近世官话、近现代官话。汉语主轴的一致性明显高于周边,诸多音变在大片地带畅行无阻,推平了很多的音值和音系结构,中部和北部官话的层次是非常扁平的,叠层之下的古代残迹太少,要像闽语一样拥有较为系统的切韵层那更是不可能。而周边汉语往往把较古老的层次叠压起来,或者因为交流较少,一些音变它滞后发生或是没有发生,而汉语的音变大潮如果没能把古老层次和滞后音变洗掉,那么就变成了这一支汉语的古老性。 现在我们可以说回南北吴语的问题了,北吴的演变是非常free的,它的主体层是唐五代的,文读层是宋至清的,下层是南朝层和极其少数的与南吴闽语共享的汉代层,自身的演变也以飞速乱跑著称。而南吴可以说把后二者大大加强了,大概南朝层与唐五代几能对半开。 从具体音韵而论,人家知组读端、非敷奉大量的重唇、微母几乎全部重唇、见系开口二等全部不腭化甚至还带着一个介音、三四等见系不腭化比你多多了、覃谈分韵比你多、咍泰分韵比你多、梗摄白读比你多、鱼虞分韵比你多、支脂分韵人家有你北吴没有、东三钟分韵人家有你北吴没有、东三钟还带细音北吴全没了、效摄一二分韵人家有你没有、效摄三四分韵有些地方有但你一个都没有、咸摄三四南吴能分的比北吴多、匣母读群南吴比北吴多、处衢的入声韵一般都有十个及以上北吴才多少? 更别提人家以母读s、云母读h、擦音保留塞擦化底层、内爆音也多(北吴只有沪郊少数地点如周浦之类的)、章见母脱落南吴有北吴没有、虞韵还有侯部底层。 南吴的音韵特征说的形象一点就是小闽语,大多数指标就是对闽语减少些。内爆音和章见母脱落这种属于非常早期的语言接触残迹,前者在闽语中都没有(因为闽地汉化晚,华夏人大量移入的时候没能留下早期的残迹)。 至于词汇和语法基本上就没有谈论的必要了,特别是你苏沪嘉,别说跟南吴了,你跟严绍甬舟都没办法比。我暂时想得起来的唯一一个苏沪嘉用而严绍甬舟不用的是存古词汇是“桸”,当然了,你去宁波还能听到“赍”呢,那这个你没有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