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吧!古代少年——古人劳作怎么穿?

最近,一档“抓马”真人秀综艺横空出世,甚至被人们戏称为“综艺界的泥石流”,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它就是爱奇艺最新出品的《种地吧!少年》。
10位青春“爱豆”居然要在180天时间里耕种100亩土地,从播种、灌溉、施肥,到收割、加工、买卖,全方位真实感受劳动生活。从他们的记录视频中,足见“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日常“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便有春耕秋收的劳作传统,农事活动亦为历朝历代的重中之重,唐太宗便曾说过“食为人天,农为正本”。古代的科学技术不如现代发达,劳作耕种都需要家中壮丁亲力亲为,十分辛苦。一身便捷轻松的劳动穿着也显得十分必要。
提起古代穿着,不少人想必立刻便会想到汉服爱好者们经常穿着的宽袍大袖、褒衣博带的汉服服饰。也许屏幕前的你也曾有这样的疑问:宽袍大袖的汉服是否方便劳作呢?古人在劳动时究竟是怎么穿着的?
今日阿罗便带领大家一起体验一次古代版《种地吧!少年》吧!!

裋褐
其实,古代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大多十分低下,在棉花未传入我国之前,平民基本穿着的都是“粗布麻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短褐穿结”,短褐指的便是“裋褐”。
裋褐,又称“竖褐”、“短褐”,是以粗布制成的上衣下裤式的汉服。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写道:“裋,一音竖。谓褐布竖裁,为劳役之衣,短而且狭,故谓之短褐,亦曰竖褐。”裋褐制作简单、穿着便捷,它窄袖短衣的特点更便于劳作,是古代平民最普遍的穿着。
作为庞大的华夏文明服饰体系,汉服包含着众多各有特点的形制。除了农作时的“裋褐”,平民百姓们亦有不同的日常穿着。
襦服深衣
根据五代人马缟记载,三皇至战国末年,普通平民的穿着为“庶人服裋褐,襦服深衣”。“襦服深衣”通俗地来说,便是上衣长,下身裤装的打扮。
平民百姓为了方便日常生活,不像贵族阶级一般在上衣之下加“围裳”(用一整块布围系在腰上,类似现代的围裙),而是直接穿裤,使得亵服暴露于外。颜注《急就篇》中说明:“短衣曰襦,自膝以上。”短衣一般在掩臀与及膝之间,难以遮挡外露的下裤,一种观点认为,是读书人为了将这种拉长上衣,省略下裳的做法合礼化,才特意附会于上下连属的深衣制。这就是“襦服深衣”的由来。这样的装束在秦兵马俑中便有体现。

山东东平汉代墓葬群出土的壁画中,画有衣着交领、阔袖,衣长及膝,衣下无裳,直接加裤或者光腿的贵族仆从,他们的穿着便是“襦服深衣”。在甘肃张掖高台县骆驼城遗址出土的魏晋画像砖中,平民百姓仍然襦服深衣,只是衣长更短,仅仅掩臀而矣。可见平民穿着没有随时代变迁产生较大的变化,方便精干才是劳动人民考虑衣着的第一要务。


到唐宋时期及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平民百姓不再完全是从事农业活动的体力劳动者,而逐渐形成了市民阶级。他们的穿着与现在的汉服爱好者们经常所穿的汉服类型则更为接近。这并非本文的重点,此处便不再赘述。即便如此,李商隐在《杂纂》中仍然说:“仆子着鞋袜衣服宽长,失仆子体”。可见襦服麻衣依旧是底层劳动者的基本穿着。


看到这里,古代版《种地吧!少年》是否和你想象的有些不同呢?其实,在等级森严、贫富分化严重的封建社会,底层劳动者并没有像贵族一般的“穿衣自由”,那些绫罗绸缎、锦衣玉食的时尚生活,是贫苦农民百姓终身遥不可及的。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述的平民穿着也并未穷尽,如劳动妇女衣着、平民孩童衣着等无法详述,有兴趣的读者也可自行学习了解~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每一位汉服爱好者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汉服款式,就像大家挑选自己每日的穿着一样简单!汉服已不再具有阶级和地位的区别,而成为大众普遍的日常穿着与中华文化的鲜明符号。
你的今日汉服穿搭,想好了吗?
参考文献:
纳春英.襦服深衣:桃花源里的平民社会与服饰——兼论砖画像中所见汉魏平民服饰[J].东方论坛,2021,No.172(06):139-150.

一键三连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