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五章 反思的深度

2023-02-11 09:29 作者:银川一中赵旭东  | 我要投稿

你是自己内心冲突的根源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著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先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改正自己,才能对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过好自己的人生。

只可惜,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太善于反省自己,遇到问题也习惯于先从外部寻找原因或借口。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作者史蒂芬·柯维就提到,西方人很遵循孔子的理念,比如孔子所讲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旦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往往是:“这样公平吗?”“这不是歪风邪气吗?”“这件事做不好,是因为领导不支持我,同事不配合我,客户不给我面子呀!”……你看,大家把矛盾都指向了外在。

在心理学上,这种状况被称为认知失调,就是当你觉得自己应该很棒,实际却没有那么棒的时候,你的认知就会出现失调。可人是不能接受自己认知失调的,这就像狐狸看到葡萄,自己吃不到就说葡萄是酸的一样。接受不了自己认知失调,就会从外面找理由,就像狐狸一样,当它说完葡萄是酸的后,自己虽然还是没吃到葡萄,但自己的心情却变好了,这就是调整了自己的认知失调。

然而,当一个人不断运用认知失调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时,就会发现自己的影响圈变得越来越小,做什么事也越来越不顺利。

那我们要怎么改变这种状态呢?

孟子给出了解决方案,他用人在射箭时的状态告诉我们,“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说,你在射箭时,想要让箭射中靶心,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姿态,然后放箭。

我自己就射过箭,对射箭这项活动感受颇深。在射箭的时候,真的需要把姿势调整好了,把气息调匀了,整个姿态都准备好后,再把箭放在弦上,射出去,这样才能射中。

射箭最怕的就是姿态不规范,气息不稳,眼睛还一直瞄前方那个靶心,手动来动去,这样箭射出后肯定会偏。所以孟子说,如果你的箭没射中,不要去怨恨射中的人,也不要埋怨比你射得好的人,而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这既是仁道,也是我们做事时应该有的态度。

我们在工作中也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遇到问题不要怨天尤人,而是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时你做事的状态才会越来越好。否则,你就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越来越糟糕,长期下去,你的心性就会受到影响。就像孟子说的那样,做弓箭的人、做棺材的人,原本都是为了帮助别人,给别人提供便利,但如果做弓箭的人整天想的都是自己的箭能射杀多少人,做棺材的人希望自己的棺材卖得越多越好,老想着害人,那就会丧失仁义。孟子把这种人称为“人役”,也就是天生的奴仆。他们丧失了自己向好的选择,完全把自己交给了欲望,交给了外部环境,成了环境的奴役。

但是,这些人明明自己当了奴役,却还觉得当奴役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比如,有的人自己在工作中做不好,就说这份工作太差劲,没前途,这就像造弓箭的人觉得造弓箭很可耻一样。

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可以找到很多依据,比如《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中就提到,很多人每天都生活在大量的冲突之中。我们希望孩子好,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是不断地欺负孩子、指责孩子,甚至打骂孩子。我们渴望得到爱,却经常跟爱人吵架,说着各种伤害对方的话。你看,你所做的这些事跟你想要得到的结果都是冲突的、矛盾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这就叫“人役而耻为役”。

你如果不希望自己是这种状态,不被外部条件所约束,不被自己所束缚,那就要善于反求诸己,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公司以前招了一个小伙子,当时新入职的人都是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这时跟他一同进来的员工就有抱怨的:“我们每天做这些无聊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做这些重复的工作能有什么希望?”

但是,这个小伙子却什么都不说,每天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还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人做一些最基础、最辛苦的工作。

更让人觉得可贵的是,小伙子从进入公司上班第一天起,就每天坚持写工作日志,把每天自己做的工作、学到的知识都详细地记录下来,遇到问题就去请教老员工,这也让他比那些和他一同进入公司的员工进步快得多。

不到一年,这个小伙子就掌握了基层工作的全部要领,之后被调到重要部门去工作了。而跟他一起进来的其他员工,有的还在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没有伯乐赏识自己呢!

反求诸己,遇事先思己过,不但能让我们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还能净化心灵,化解内心的冲突和矛盾,让自己的仁性和人性真正流露,这样你才能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强大。这时不论你再做什么,都会有前所未有的激情。

第五章 反思的深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