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分析笔记:自我状态判断与病态自我状态结构

自我状态的识别
识别自我状态,可以通过行为表现来判断,可以列出一张表格,记录不同自我状态中的语调、话语、手势、姿态、面部表情。比如,我的儿童自我状态中,语调是细声细语的,低着头的。
识别自我状态,还可以通过社交互动来判断。当我们在与他人互动中,他人会通过我们的自我状态来调整他们的自我状态,如我们用父母自我状态来与他人交流,引导他人用儿童自我来做反应,如果识别出对方处于儿童自我状态,那么可以推测我们自身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
此外,还可以从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根据不同自我状态的形成经验,对童年进行询问,考察当时的行为、想法和感受。
操作:在发生互动前或正发生时对行为进行诊断,留意自身和对方的自我状态和转换,如有可能,还可以进一步根据经验和对现象的体验进行核实。
在识别自我的过程中,又分为表现自我和真实自我。
表现自我,是个体外显的行为表现所处的自我状态;真实自我,是内心体验所处的自我状态。二者有时候是一致的,如心理确实根据当下的情境做反应,而行为也是根据现实情境而变化,都处在成人自我状态中。但,也有很多时候,表现自我和真实自我不一致。比如,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的行为是成人自我状态的(踏踏实实做事),但是内心体验却是儿童自我状态的(特别反感枯燥的工作环境)。
病态的自我状态结构
污染。当一种自我状态入侵到另一种自我状态时,即为“污染”,如把父母自我当成了成人自我的现实。
污染有几种类型。一是父母自我对成人自我的污染,我们把重要他人灌输给我们的信念当成了事实,产生了对世界的偏见。譬如,父母小时候说,男人要抗住压力去生存,要坚强,不落泪,于是,A当成了事实,长大后,面对巨大压力时,也不怎么会去宣泄情绪(如果是成人自我,则会根据具体情境而调整行为策略)。觉察这类污染,可以留心我们的自我对话,当自我对话中,用“你”替代“我”(“如你一个男人怎么可以流泪呢?”),则接下来的内容极有可能被父母自我污染了。
二是儿童自我污染了成人自我,表现为成人思维受到儿时新年的影响,儿童时期的感受被激活扭曲了当前的事实,在这种污染的状态下,会错把儿时的情境当成现实,在现实中努力寻找相关的证据去证实非合理的观念。譬如,小时候被嘲笑外观的B,其儿童自我状态中留存了太多的自我否定,长大后,其成人自我可能会被这一自卑的儿童自我污染,明明已经亭亭玉立却依然会有“外貌会被嘲笑”的内心言语。在这类污染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向情境寻求确认,如直接地询问他人对自己相貌的看法,以帮助自己将儿童自我的认知与成人自我分离(但也有可能没做好准备,即便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真的很漂亮”,也依然怀疑“对方在恭维我”,认可儿童自我)。
三是双重污染,我们的头脑中,不仅在重演父母自我的内容(重要他人在“嘲笑我不好看”),也在同一时刻产生了对儿童适应型自我的认同(“我认为我真的长得不好看”)。
排除也是一种病态的自我状态结构,指的是个体将一种或多种自我状态隔离出去。
排除父母自我的人,不按既有规则行事,遇到每一种新的情境都会刷新规则,多是追名逐利者。
排除儿童自我的人,难以获取与童年经历相关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由于儿童自我往往与感受相联系,所以,排除了儿童自我的人,可能被认为太“冷血”、“过于理智”。
排除成人自我的人,丧失了检验现实的能力,只是听从父母自我与儿童自我的对话。
自我恒定,指在三中自我状态中排除两种,指根据一种状态生活。
如父母自我恒定,单纯地根据从重要他人处内化的规则行事,完全不更新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方式。儿童自我恒定,在任何时候都像孩童那样行动、思考和感受,缺乏现实检验力,不太遵循规则,常常表现出“歇斯底里”、“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