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片砧敲千里白:闲聊“四大名著” part3

2019-03-28 23:28 作者:躺坑老碧的学习瞎记  | 我要投稿


(这是笔者之前开群给爱好者科普时的口头文字笔录,所以会看到很多口语在里面,非专业人士,图个乐子,望列位看官海涵!)

另外,作品结构。


实际上四大名著的结构也一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每本书的结构究竟是什么?

其实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但是,比较普遍,我个人也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是——

《西游记》是金线串珠结构:一条主线,就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联动事件,就是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

不难发现,大多数冒险类作品都是这种结构,类似于打怪升级的属性,我们熟悉的小说作品中,具有类似结构的还有小说《堂吉诃德》,影视作品的话就是《仙剑奇侠传三》了。


而《水浒传》则是连环或者说联缀式结构(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是串珠式结构,恕在下才疏学浅,不敢苟同,原因在于:

一,我们说过,《水浒传》的主题以及主体内容是复杂的,你很难找出一个主线任务或者主题将其拎起来:事件来看,你说它说的是一百零八将聚义吧,但是聚义完又是各种招安作死,主题或者主线任务前后之间可以说直接割裂了,大多数梁山泊好汉上山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个目的,有的就是纯粹倒霉,招惹了这帮人被看上了,赚上山的,所以很显然这本小说是不存在明显的主线任务的;

二,那你说主线人物吧,男一号宋江十八回才华丽丽登场,然后最像线索人物的恐怕还是大boss高太尉,然而你把高太尉拎起来又发现大部分人跟他其实也没啥直接关系,这个线索人物还是撑不起整个故事线;

三,地点呢?名字都叫《水浒传》了,地点总是足够有分量了吧?但是还是不行啊,虽然大家归位之后的主要故事都围绕梁山泊,但是之前七十回并不是啊,大家各忙各的,互不相干,都有一堆故事,这堆故事截下来,跟这个主要地点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了,所以主线地点这条路依然走不通,所以综上,《水浒传》并不像《西游记》是可以找到一条类似于取经的明显主线而将所有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也可能是在下的思维过于狭隘了,欢迎列位看官不吝赐教)。

所谓连环结构指的是,以一个或者几个人物分为一个单元介绍完相关的主要事件再引入下一个单元——

比如说开篇介绍整个事件背景,第二回真正引入正文,大boss高太尉踢球上位,接着按照常理所有政府官员都得正式非正式地慰问一下,拍拍马屁,刷刷存在感,结果高大boss偏偏不走寻常路,一个个清查谁没来,果不其然,倒霉的王教头王进就被抓住了,其实他也不是故意的,真的生病起不来,而且好巧不巧,王教头老爹曾经在高俅还是个小喽啰的时候收拾过他,好家伙,新仇旧恨一起算,王教头心想,这还了得,赶紧带着老娘落跑了。

路上投宿一户富贵人家,又引出了第三个重要人物,九纹龙史进,真的是艺多不压身,王进教史进习武,史进这个小地主学得有模有样,在当地也小有名气,活捉了当地来挑衅的强盗二首领陈达,反而因此跟他的两个兄弟,大首领朱武,三首领杨春成了好朋友,结果被官府发现,也落跑了。

本打算投奔师傅王进,却偶遇了第四个重要人物也是书中的重量级人物,大明星鲁智深啊,往后几章都可以看做鲁提辖的主场秀,事件人物都围绕着他,他一个人作为主线串起来几章内容,那时候还是做着公务员提辖的位子,吃着公粮呢,后面的故事你们就熟悉了,三拳打死镇关西,出家大闹五台山,下山从小霸王周通手里救下了刘太公的女儿(呢,又一个重要人物),赤松林重遇史进顺带灭了两个小boss。

然后就是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收复了几个小喽啰,顺带邂逅了下一个重量级人物,林冲林教头,往后几回直到雪夜上梁山,主线又都是林教头,然后被当时的弱鸡首领王伦穿小鞋刁难,以至于偶遇了另一个重要人物史进,后面故事线就更纷繁了,不仅有新的人物加入,旧的人物也逐渐相互发生联系,这就印证了连环结构中环的特性,所谓连环必是一圈圈相连的,回环递进,其实这个时候网状叙事结构已经初见雏形了。


所谓网状结构跟线性结构相对应——

线性结构往往是一个主要任务或者若干个主要人物作为整个故事线的稳定部分:

比如《西游记》的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比如《小李飞刀》以李寻欢为主线引出了林诗音,龙啸云,林仙儿,阿飞,小红,上官金虹等等人物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事件;


而连环结构或者说联缀式结构则可以看做局部线性结构,几回作为一个单元,能够拎出来一个鲜明的主线任务或者人物,整体的话往往靠的是事件与事件的关系或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会有非常多的偶遇或者邂逅在这种体裁中:

比如说《水浒传》高俅刁难王进导致了王进的出走以及结识了弟子史进,王进教史进习武学得不错导致了他被山贼头头盯上,然后活捉了二当家,却跟另两个头领成了朋友,也因此被官府盯上出走,细述缘由,史进生活的变化又是因为王进所起,到这里还是潜在因果推进联系,到了史进偶遇鲁智深,鲁智深邂逅林冲,就纯粹是偶然性,作者为了让主要人物悉数登场并且经历大事件的刻意安排了,为什么这么说?怎么那么巧,鲁智深打死镇关西不早不晚偏偏在刚刚见过史进之后,高衙内调戏林家娘子又偏偏是在鲁智深刚刚认识林冲的时候,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性必然是经过艺术加工和精心设计的;

类似结构的作品还有《天龙八部》,天龙三兄弟在他们出场之后的成长历程自成体系,然后又靠偶遇结拜以及一些共同经历而将原本的三段故事结合在一起;


而网状结构,你会发现实际上主要人物间的联系在一开始就已经阐明了,而这所有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比如说第一回就写到了十常侍乱政,黄巾军造反,然后刘备三兄弟,曹操等主要人物就围绕着平定黄巾军的过程悉数登场了,第一回的大事件将后文中的核心人物全部带出来露了个脸。

第二回更甚,不仅通过围绕黄巾军事件引出了全书主要人物,连前几章的主要人物包括中间章节的某些关键人物都介绍齐备了,比如董卓,比如朱儁,皇甫嵩,赵忠,刘虞,公孙瓒等等,在写完刘备三兄弟收拾了督邮之后笔锋一转从外朝写到内廷,介绍当时真正的权柄掌握在十常侍手里,灵帝昏聩无能,耽于享乐。

即便如此,宫廷之内居然还在忙着内斗,何皇后生嫡长子刘辩,王美人生庶幼子刘协,然后被何皇后毒死了(嗯,这宫斗不丑!)刘协是被董太后养大的,何皇后有个大将军的哥哥叫何进,所以当时的情况是,皇帝和太后属意刘协,但是又忌惮何进,于是十常侍向已经病重的灵帝献计骗何进进宫商事以便诛杀(历史书上记载何家和十常侍不仅狼狈为奸而且还有亲戚关系,何皇后的妹妹是十常侍之一张让的儿媳,何皇后毒杀王美人差点被废,还是被十常侍救下来的。

好的文艺作品往往内部逻辑严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不一定非得和正史记载一致,换言之,所谓正史一定会因为政治目的,或者说,遇到司马迁这种超有个性的史官,因为个人情感倾向,或多或少会有增删遗漏,不符合现实的地方,好的历史研究往往都是找到尽可能多的当时的文献资料,口头资料,考古资料等等多方面整理出尽可能多的理论体系然后分析可能性,一边倒,然后站队撕逼的倾向,在文科研究中确实比理科中常见。

个人观点来看,这种现象好的地方在于能够在争论中让各方理论严谨化,不好的地方在于,大多数人都不够理性,学术讨论在那些人那里就变质成权力争夺了,所以说学术圈其实也很乱的,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而偏偏提前走漏了风声,何将军一听,这还得了,这帮阉人居然想谋害我,我得先发制人,于是便振臂一呼,谁愿意跟我进去诛杀阉竖啊?一人挺身而出,你道是谁,袁绍袁本初是也。

至此,本书重要人物除了孙坚父子,全部聚齐了,是不是与《水浒传》几回冒出来一个重要人物,一零八好汉陆续登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所以究竟什么叫做线性结构,什么叫做网状结构呢?

简言之如果单线前进,若干个核心人物(往往是一个)推进一条连续的或者几条不相互关联的故事线(即使有联系往往是单线联系,而且那些联系具有偶然性)在一个时间段,就是线性结构;

而几个核心人物同时在一个时间段推进几条平行的故事线在一个或几个时间段,故事线之间又相互关联(往往是多线联系,而且往往是必然性,因果性的联系,比如说,十常侍乱政引出何进,何进欲除十常侍召回董卓,而就着如何除去十常侍问题的讨论,袁绍陈琳曹操等纷纷发表意见,袁绍的意见虽然没有给内心描写,但招兵买马之策,其乱天下之心昭然若揭,曹操认为阉党乱政是常有之事,低调才是王道,事情搞大了走漏了风声反而会坏事,然而何进这个猪脑子说不清楚是志大才疏还是刚愎自用,更可能是权欲熏心了吧,怒斥了曹操,最后也因为这个决策轻易送了人头,也因此导致了董卓篡权,然后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浩浩荡荡的东汉末年诸侯混战就此拉开序幕,而诸侯之间有对抗有合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相互牵制,形成了一张纷繁复杂的故事网)。

明显,网状结构涉及的人物更多,故事线更纷繁,稍微不注意就会遗漏故事线,所以驾驭难度其实更大,但是所谓大格局大气象,往往也只有网状结构才能呈现。


如果这篇您也能看得下去,请搜索,微信公众号——

老碧的知识摊子

需要您这样优秀的人的关注!里面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哦!


一片砧敲千里白:闲聊“四大名著” part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