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2.3.幸运者(强运王)纳斯尔二世

2022-07-30 13:35 作者:数学九十分  | 我要投稿

翻译自《THE ORNAMENT OF HISTORIES:A History of the Eastern Islamic Lands ad 650-1041,The Original Text of Abu Said 'Abd al-Hayy Gardizi》,Part Three: The Samanids,The Fortunate One (al-sa’d), Nasr (II) ibn Ahmad (II)

【】原文缩略语指代书籍页码

[]对原文的补充;回历[公历]格式

尾注:正文后note部分

译注:译者注

文中小标题为译者所加

回历三零一年六月[914年1月],强运王纳斯尔继承萨曼大统、执掌呼罗珊,年仅八岁;统御呼罗珊有三十年又三月。阿合马德死后,朝中的宗教名宿与禁卫军队聚于布哈拉,同意由其子纳斯尔继承王位。内侍宦官(khadim)萨德将年幼的纳斯尔扛在肩膀上,让众文武对其宣誓效忠。[1]

[1] 尾注17:见先前注释所列举的参考文献。加上特雷德韦尔(Treadwell)那篇文章,在书里p405-413处,纳斯尔显然被那些谋杀他父亲的阴谋者当做傀儡[君主]。

贾汗尼其人与执政

[幼主临朝,]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贾汗尼(Abü 'Abdallah Muhammad ibn Ahmad al-Jayhanï)在朝野一片颂声中代王执政、走马上任。其人通阅诸家之学识,胸怀治国之韬略;意志过人,御下宽和,对国政有洞察之远见;同时笔耕不缀,著作众多,涉及诸多领域及其分支流派。贾汗尼在执掌国政后,传信至[伊斯兰]世界各地,[向当地的官员或民众]索求对有关当地朝廷或其政府机构之风土人情、习俗常规的报告,【N26】并传回给他,涉及之地域包括拜占庭、突厥斯坦、【M220】印度、中国、伊拉克、叙利亚、埃及、黑人土地、谢䫻、喀布尔、信德及阿拉伯半岛等。世上一切之习俗、一切之规例皆呈其案上。他对这些文字报告详加阅读检查,从中挑出特别好的、特别值得赞扬的,而将不好的弃掉。他将值得赞扬之习俗规例采纳,并下令宫廷之内、朝廷诸部,皆需习之。贾汗尼以其安邦治国之才、临机果断之力,使得王国境内事务都井然有序。[1]

[幼主临朝、国势暗弱之时],叛乱(khawarijiyan)四起,贾汗尼居中调度,派遣兴义之师,讨伐不臣,百战百胜;凡所为者,不达目的不罢休[2]。初,纳斯尔登临大宝,首起祸乱之人便是先帝王叔、统治撒马尔罕的伊斯哈克·本·艾哈迈德。伊斯哈克以子伊里牙斯统军,进攻布哈拉。纳斯尔命哈穆亚·本·阿里御之,回历三零一年九月[914年4月],两军战于哈尔堂(Khartang[3],未几,伊里牙斯战败,逃回撒马尔罕。哈穆亚紧缀之[并攻占撒马尔罕]。伊斯哈克之待遇遭受极大限制,甚至连日常生活都动荡不定,在他陷入绝境后,向朝廷请求庇护,朝廷允之,伊斯哈克主动前往布哈拉,并定居当地,了却残生。

初,梅尔维齐征服锡斯坦,请任总督,然朝廷驳之,遂使其人心生不满,萌发异志,一直想着在阿合马德统治时发泄自己的不满。阿合马德死后,梅尔维齐便据赫拉特作乱,时日甚久。某天【N27】他召集军队,率军攻打尼沙不尔,朝廷派遣艾哈迈德·本·萨赫勒前往迎战。伊本·萨赫勒先往赫拉特,拔之。梅尔维齐之兄弟曼苏尔·本·阿里降之【M221】,请求庇护。于是他们(疑为曼苏尔及其随从)便投往伊本·萨赫勒一边。紧接着伊本·萨赫勒挥师直指尼沙不尔,大败梅尔维齐,擒之。然其人萌生异志,占据尼沙不尔,以为基业;布哈拉之卫戍长官(sahib-i shurat)穆罕默德·本·阿吉哈德(Muhammad ibn Ajhad)[4]现在谋夫,闻讯与穆罕默德·本·穆海莱卜·本·祖腊拉[5]·马尔瓦奇(Muhammad ibn al-Muhallab ibn Zurara al- Marwazï)共投伊本·萨赫勒,三人集合军队,向布哈拉进发。

[1] 尾注18:贾汗尼家族的成员记载比较混乱(他们家族至少有三人在回历四世纪[10世纪]担任过萨曼朝的大维齐尔),特别是他们名字的确切形式(穆罕默德和艾哈迈德尤其容易混淆)。加尔迪齐在此处提到的显然是第一位贾汗尼,他为纳斯尔二世效力直到约回历三一零年[922],之后被穆罕默德·本·乌拜杜拉·巴勒阿米(见英译本p57)取代;纳斯尔二世三十年末,穆罕默德·巴勒阿米被第二位贾汗尼(名为阿布·阿里·穆罕默德·本·穆罕默德)所取代,此人很可能是第一位贾汗尼之子。加尔迪齐在书中提到老贾汗尼之学识渊博与求知若渴之心,这被地理家穆卡达西的记载所证实:“老贾汗尼对哲学与天文学十分熟稔,他曾[在萨曼领土内]遍寻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以获取关于被访者家乡、其乡人专长与特征的信息。”(取自《诸国知识的最好分类[Aḥsan al-taqāsīm fī maʿrifat al-aqālīm]》安德烈·米格尔(André Miquel)法语节译本《La meilleure répartition pour la connaissance des provinces》【大马士革,1963】)p12-14§§ 10-11。老贾汗尼似乎有信奉易司马仪派的污点,不过他可能更多是研究其哲学方面,并没有采纳其激进的政治主义信条;围绕贾汗尼家族这三位从政成员(参见Patricia Crone与Luke Treadwell合撰文《关于萨曼王朝易司马仪派的新文本(A new text on Ismailism at the Samanid court)》),刊于Chase F. Robinson编《文本、文献与文物:纪念D.S. 理查德的伊斯兰研究文集(Texts, Documents and Artefacts. Islamic Studies in Honour of D.S. Richards)》【莱顿,2003】p54-55),佩拉(Ch. Pellat)提出:贾汗尼那本大名鼎鼎的佚失著作《道里邦国志(Kitab al-Mamalik wa '-masalik)》并非是其一人完成,而是经过其多位家庭成员添加与修订完成,这种情况在阿拉伯文学中并不罕见。参见费耐生剑桥伊朗史4《萨曼王朝》章p142-143;El2增补卷文章《贾汗尼家族》(佩拉撰)

[2] 原文为He never embarked on any affair without accomplishing his aim

[3] 尾注19:这应该是这个地名的正确拼写读法。据雅库特《地名词典》卷二p365,该地离撒马尔罕有三帕拉桑(Parasangs)远,因是著名圣训学家布哈里(Muhammad b. Isma'ïl al-Bukhari之墓所在地而出名;另见《突厥斯坦》p126

[4] 尾注20:Ajhad这个名字在两份手稿里都是这么拼写;加尔迪齐之后的史料里对这个有疑点的名字有诸多拼写形式

[5] 尾注21:哈比比本p151注释8推测手稿中的这个名字读作z.rah

艾哈迈德·本·萨赫勒之家世

艾哈迈德·本·萨赫勒者,出身波斯贵胄,属伊嗣俟·本·沙赫里亚尔[1]后裔,定居谋夫城外一大村庄吉兰季(Jiranj[2],治有田产,家境富裕,为德赫干(Dihgan)。其先祖名康姆加(Kamgar,其名出自谋夫地区一种“康姆加玫瑰”所呈现之深红色,如今尚称之。康姆加家族曾事塔希尔诸王,艾哈迈德有兄弟法德尔、侯赛因、穆罕默德,皆精于观星占卜,盖因其父萨赫勒·本·哈希姆为观星家之翘楚。某日,或言萨赫勒:“君观星之术独步天下,何不一窥子嗣之星座(原文为‘点亮之新星’),以望前程?”萨赫勒答曰:“看与不看,又能如何?吾子四人,必有三人因天方部落之乱(ta'assub而死于同日。”后果如所言。

及艾哈迈德成年,欲为诸兄报仇,为此招揽千余名不法之徒。[时呼罗珊总督]阿木尔闻讯,派军前来镇压,艾哈迈德因而畏惧。官军虽与其多次交锋,仍未竟全功。此时阿木尔便劝降艾哈迈德,并令其前来觐见,保其无事。然艾哈迈德出降,便为阿木尔所执,囚于锡斯坦(即其首府疾陵城)牢狱。其身陷囹圄时,姊妹哈芙萨(Hafsa)亦随同。阿木尔便让艾哈迈德将哈芙萨许配给他麾下军官塞不克耳里(Sebük-eri[3],并[准备]令麾下护送艾哈迈德回谋夫[筹备婚事]。艾哈迈德不同意这门恶亲,但亦害怕阿木尔伺机报复,于是他心生一计。他告诉哈芙萨需要细心交好、照顾阿木尔家郡主,[待与郡主熟稔了以后]哈芙萨便向其求情,让艾哈迈德去澡堂修缮一番仪表【M222】,因为艾哈迈德长时间没得清洁,蓬头垢面,须发披散;在得到许可后艾哈迈德便前往澡堂,将自己的头发和胡子大肆修剪一番,等到出澡堂门时便是一个留着卷发、额上一绺刘海的年轻小伙,加上穿着与进去时不一样的衣服,澡堂的守卫也没有认出他来,他就这么乔装打扮出了疾陵城。

阿布·贾法尔·苏卢克[4]为艾哈迈德向阿木尔说情,阿木尔[思考过后]决定饶恕他的罪过,艾哈迈德得以[不用躲躲藏藏]脱掉自己的伪装。阿木尔要求他别再不戴帽子、不穿鞋子(即穿上萨法尔军的军服,为阿木尔效力),艾哈迈德一一应允。然其暗中准备了用以骑行的骆驼,离开了锡斯坦,回到故乡谋夫。他召集一支军队,占领了谋夫城,并擒住了阿木尔所命之驻守将领阿布·贾法尔·古里(Abü Ja'far Ghürï)。随后艾哈迈德遂[以谋夫城]投效萨曼王伊斯玛仪,前往布哈拉觐见,得到了伊斯玛仪的热情款待,[攻占谋夫并献给萨曼]此功可谓显赫。其人果而多谋,智计出众。既效力于伊斯玛仪,便定居于布哈拉。任职朝廷期间多有武勋,备受宠信。[5]荣宠直至阿合马德时期亦然不衰;纳斯尔二世初立,为尼沙不尔总督。

然而,他后来却在尼沙不尔造反,并将纳斯尔二世之名从虎土白中去掉。戈尔甘总督喀喇特勤[6]率军远征攻之,艾哈迈德弃尼沙不尔,转至谋夫,深沟高垒,固守要塞不出。战况传至布哈拉,纳斯尔遣哈穆亚往平之。当哈穆亚军队将至谋夫,哈穆亚暗遣军中数名高级军官与艾哈迈德暗中联络,表明自己也倾向于叛军一边。书信到达,艾哈迈德果然中计,放松警惕,率军出谋夫城要塞,两军交战于河边的毫赞(Hawzan)[7]。鏖战许久后,哈穆亚大胜,艾哈迈德军溃逃,仅剩其一人,但艾哈迈德自恃马力尚在,仍负隅顽抗。最终[战马竭力],艾哈迈德下马,与王军步战,被擒,五花大绑,解往布哈拉。纳斯尔二世下令将其押入大牢。其人死于回历三零七年十二月[920年4-5月][8]。

[1] 尾注22:即伊嗣俟三世(632-651在位),萨珊王朝末主。

[2] 尾注23:哈比比本p151注释10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拼作Kirang,因为他说这个地方在蒙古时代十分出名。

译注:《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中译本p574记载,Kirang为穆卡达西所记之名。

[3] 尾注24:这个名字在原文的读音为s.b.k.r.y.,故拼作Sebuk-eri(这个名字在突厥语可能和‘心爱之人[beloved man]’意思相关,不过现在剩下的词源残骸已经和离正确的意思相差甚远了)。此人在回历二八七年[900]阿木尔被[伊斯玛仪所]擒、阿木尔之孙塔希尔·本·穆罕默德·本·阿木尔继位、萨法尔王朝陷入低潮的这段时间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见《锡斯坦萨法尔史》p243

[4] 译注:此人与萨曼塔巴里斯坦总督似非同一人

[5] 原文为He performed various manly deeds so that he rose higher in the Amir's favour each day.

[6] 尾注25:此人即喀喇特勤·伊斯菲贾比(Qarategin al-Isfijabi,?-回历三一七年[929])。他在效力萨曼王朝的晚年转治萨曼边陲之地布斯特与鲁哈吉,并割据一方,建立起一个实际独立的突厥人小政权。其家族一直统治直到哥疾宁王朝创建者苏布克特勤在回历三六七年[977-978]扩张到此地;喀喇特勤之子曼苏尔后担任萨曼大元帅、呼罗珊总督,见英译本p60;至于曼苏尔之子艾哈迈德·伊斯菲贾比见英译本p67

[7] 尾注26:哈比比本p152注释10指出,这个名字在手稿中有缺漏的地方——被诸地理家认为是谋夫鲁德(Marw al-Rud境内一区(此处与原文中提到的一条河相符,如此,此河即穆尔加布河)。

译注:据《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中译本二十八章,Marw al-Rud意为小谋夫、上谋夫地区/城,以与Marw al-Shahijan大谋夫、下谋夫地区/城(即史书常称之谋夫地区)相区别,因为两地均有穆尔加布河流经,小谋夫地位于穆尔加布河上游。

[8] 尾注27:纳斯尔二世年幼显然让这些叛乱者与觊觎王位的敌人得以肆意展现自己的恶意。见纳尔沙喜《布哈拉史》费耐生英译本p95-96;《突厥斯坦》p241;费耐生《萨曼王朝》p141;特雷德维尔《萨曼王朝纪事》p155-157

萨曼王手足之叛

回历三一七年[929],纳斯尔二世自布哈拉移驾至尼沙不尔。[离开前]他将自己兄弟易卜拉欣、叶海亚与曼苏尔软禁在布哈拉子城中,不过仍然命令内廷保证其日常食用。有御厨名阿布·巴克尔·哈巴兹(Abü Bakr ibn '.m.y [疑'Amr或'Umar] al-Khabbaz[意为面点师],后文统一称哈巴兹)者,便曾时常为其提供食物。其人性粗鄙愚蠢,常夸言自己屡能让王上难堪,闻言者无不讥笑其愚笨。此人充当了纳斯尔诸兄弟与外界的中间人,一方有布哈拉内部[不满纳斯尔统治]的篡逆反贼(fuduliyan),一方有[布哈拉的驻守]军队。某天,三方利益达成一致,他们擒住了宫廷内的看守,【N30】释放了艾哈迈德的兄弟和所有关在宫廷内的人,并控制了布哈拉。叶海亚将军事大权授予给哈巴兹,并招为心腹近臣【H153】。

纳斯尔二世闻讯,立马从尼沙不尔回转,并调遣军队攻打布哈拉叛军。叶海亚派哈巴兹率骑兵前往乌浒水岸游巡,以挟控要道,虽飞鸟亦不得过;并派梅尔维齐之子协助之。当哈巴兹军至乌浒水边时,穆罕默德·本·乌拜杜拉·巴勒阿米[1](Muhammad ibn 'Ubaydallah al-Bal'ami)暗结伊本·梅尔维齐,使其反正,擒住哈巴兹,五花大绑之。纳斯尔二世得以顺利渡河,并攻入布哈拉,下令将哈巴兹乱鞭抽死,并把其尸体放进[面包]烤炉里,烤制一整夜,然而第二天其尸体被拖出来一看,其四肢丝毫无损,众皆惊异之[2]

[哈巴兹败后]纳斯尔诸兄弟如鸟兽状四散,叶海亚东逃撒马尔罕,辗转至巴尔赫、尼沙不尔,最终到了巴格达,并在那里活到死去。死后其棺椁迁回至伊斯菲贾卜(Isfijab)[3]。

[1] 尾注28:即纳斯尔二世当时的大维齐尔,见本章节尾注37

[2] 尾注29:在《突厥斯坦》[英译本]p242[中译本p279],巴托尔德对此事的说明是:哈巴兹本人有着超凡的个人魅力,在布哈拉百姓中影响力极大。由此才流传出关于他身躯被焚烤仍然无事的奇异事迹

[3] 尾注30:此处建议阅读哈比比本p153注释3中的s.n.jab

查干尼家族之崛起、德莱木人势力之暂衰

回历三二零年[932],嘎希尔(al-Qahir bi'llah)继承哈里发之位。纳斯尔二世移驾尼沙不尔,处理戈尔甘事务。在平定当地骚乱后,纳斯尔命阿布·巴克尔·穆罕默德·本·穆扎法尔(·本·穆赫塔吉·查干尼Chaghani,后文以老查干尼称之)[1]统御呼罗珊军队。当纳斯尔二世回布哈拉时……[2]接着拉迪(al-Radï bi ‘llah)继哈里发之位。其人以阿拔斯·本·沙基克('Abbas ibn Shaqïq,疑萨非克Shafiq)为使,颁下授权诏书。

此时,老查干尼在尼沙不尔,马尔达维奇在雷伊城。马尔达维奇计划着自雷伊出发,南下伊斯法罕。途中他[想要洗澡,]进入了一间浴室,一群突厥古拉姆将其谋杀,时值回历三二三年[935][3]。这伙古拉姆以巴奇卡姆·马坎尼(Bajkam Makani【N31】为首。老查干尼[外出征战后]回到尼沙不尔时突染重疾,痛苦万分,病情逐渐不治。纳斯尔二世遂派阿布·阿里·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本·穆扎法尔[·查干尼,后文以小查干尼称之]至尼沙不尔[任呼罗珊总督],召回老查干尼。回历三二八年一月[939年10-11月],小查干尼进军戈尔甘,围马坎于戈尔甘城内。马坎的地位被其行动动摇,其麾下皆投效小查干尼以保全自身,原因是城内粮草不足。马坎[逃出,]前往塔巴里斯坦。小查干尼在回历三二九年[940-941年]转至库米斯(Qumis),从此地出发攻打雷伊城。武什吉尔·本·齐亚尔当时正在此城,他向马坎寻求支援。马坎便从塔巴里斯坦出,联军与萨曼军战于雷伊城门下。小查干尼大败之,杀获无数;马坎死于战场。【H154】小查干尼[找到了他并]把他的头颅送至布哈拉,纳斯尔二世又把此头送到巴格达,此事由阿拔斯·本·沙基克负责[4]。

小查干尼放了马坎之子[穆罕默德]及九百名在此战中被俘之德莱木士卒,并给予他们骆驼,送他们到布哈拉,后来他们被关押在布哈拉的监狱。直到武什吉尔来到布哈拉,向萨曼王朝臣服,并请求释放这些俘虏并交给他,纳斯尔二世许之。【M225】

回历三二九年[940-941],穆塔基继任哈里发之位。又到他给纳斯尔二世颁下授权诏书。小查干尼此时在雷伊城,武什吉尔则在塔巴里斯坦,不过武什吉尔正避难于萨里城(Sari)之堡垒。小查干尼接连不断的袭扰使得他的处境逐渐困窘。后来小查干尼更是全占其领土,不过凛冬已至,阴雨连绵不断,于是双方媾和,达成和议。武什吉尔要全部遵守条约上的内容,向其臣服。小查干尼在回历(三)三一年六月[943年2-3月],也就是强运王纳斯尔二世去世的那个月份[5],回师【M32】戈尔甘。

强运王去世后,其在位时期的行政重臣(mudabbiran)与书记官均不留于朝堂;军队内部出现明显的分裂,并分成两派[6];朝政执掌者由(阿布·法德尔·)穆罕默德·本·乌拜杜拉·巴勒阿米转向阿布·阿里·穆罕默德·本·穆罕默德·贾汗尼[7]手中。穆罕默德·本·哈提姆·穆斯阿比为其政敌,朝政国事一片混乱。

[1] 尾注31:穆赫塔吉家族是位于乌浒水上游北岸查干尼扬[Chaghaniyan,即汉文史料中之石汗那]的世袭王公,可能是伊朗人或者伊朗化的阿拉伯人后裔,其家族成员在萨曼王朝担任军事统帅与一方总督[其实就是查干尼父子],直到回历四世纪[10世纪]中叶,该家族才淡出政治舞台,其势力仅局限于自己的石汗那领地一隅。参加博斯沃思《伊斯兰早期查干尼扬地区的统治者》p1-10;博斯沃思《伊斯兰朝代简史》新版p177,目录88;El2文章“穆赫塔吉家族”(博斯沃思撰)。

[2] 纳齐姆本p30注释2说,此处应该是有一缺漏。

[3] 尾注33:像马苏第、米斯凯韦、伊本·阿西尔等人的史料中都证实了巴奇卡姆是这场谋杀的主谋,不过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指向他;此事与马尔达维奇的敌人、在波斯北部与其展开争夺的马坎·本·卡基手下一个德莱木人有关。纳齐姆本并没有在这一段的重建中指明刺客是巴奇卡姆,而是将这段文字解释为“ba-hukm-i Makan[在马坎的唆使下]”。因此加尔迪齐最初这段写了什么并不清楚。

Bajkam这个名字在当时的突厥奴隶军中相当有名,见舒摩尔(Sümer)《突厥国家历史上的个人名字(Türk devletleri tarihinde sahis adlari)》卷二p482-483;然而它可能起源于某个伊朗词语,意为“绑在旗帜上的穗子、流苏或马尾巴等”。见G. Doerfer《新波斯语中的突厥与蒙古元素(Türkische und mongolische Elemente im Neupersischen)》【维斯巴登,1963-1975】卷二“突厥元素卷”p425注释840。

[4] 尾注34:当纳斯尔二世逐渐成长、能够应对那些威胁王位的事件后,他对波斯北部采取了进取政策,旨在树萨曼权威于里海诸省区,并确保对雷伊城的控制。这使得萨曼在10世纪下半叶陷入与白益王朝进行长期的战争;而且由于纳斯尔的这个野望,萨曼军队不得不与宰德伊玛目国和诸德莱木、吉兰人军队交战,这些军队渴望财富,并想在当地封邦建国。其中最值得注意的自然是文中提到的马坎与马尔达维奇。马尔达维奇与其子【译注:此处错误,武什吉尔是马氏之弟】武什吉尔为长期统治塔巴里斯坦与戈尔甘的政权——齐亚尔王朝的创建者。见马德隆《伊朗北部主要政权》p208;El2文章《马坎·本·卡基》、《马尔达维奇》、《武什吉尔·本·齐亚尔》(三篇均为博斯沃思所撰)

[5] 尾注35:关于纳斯尔二世的统治,见《布哈拉史》费耐生译本p95-96;《突厥斯坦》p240-246;费耐生《萨曼王朝》p141始;  特雷德维尔《萨曼王朝纪事》p155-157;El2文章《纳斯尔·本·阿合马德·本·伊斯玛仪》(博斯沃思撰)。加尔迪齐对纳斯尔二世及其统治的描述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也和其他的那些严肃史料一样:他没有提到萨曼王朝境内易司马仪派传教的成功、自纳斯尔二世往下大批人改信此派(逊尼派如此认为)——哪怕只是暂时的,范围也有限;或者说加尔迪齐并没有表现处对易司马仪派哲学方面持同情态度。看上去,这个事件已经从史学资料中删掉了,现在它存在的证据基本来自于文学资料(adab)如伊本·纳迪姆、萨阿利比与尼扎姆·穆勒克;当然,此处不适合讨论这么复杂的问题,但要说到近期涉及这方面的文章著述,应该得注意Patricia Crone与Luke Treadwell合撰文《关于萨曼王朝易司马仪派的新文本(A new text on Ismailism at the Samanid court)》p37-67,与皮科克《中世纪伊斯兰史学与政治合法性:以<巴勒阿米书>为中心(Mediaeval Islamic Historiograph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Bal'ami’s Tarikhnama)》【伦敦与纽约,2007】

[6] 尾注36:根据哈比比本p154注释7的猜想,在wa hadd wa du guruhi andar uftad处有一处被干扰的文本

[7] 尾注37:关于巴勒阿米,见Elr文章《阿布·法兹勒·穆罕默德·巴勒阿米》(博斯沃思撰);贾汗尼家族见尾注18


12.3.幸运者(强运王)纳斯尔二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