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两周年之际的随想:作为小社会的东方

2023-06-13 12:00 作者:浊浪文工团official  | 我要投稿

各位高考刚刚结束的、准备进入新高三的、在为期末考试和论文焦头烂额的朋友们,文工团的新老朋友,你们好。我是社团主催怒海客,大家可以叫我船长。

上一个周年时咱们没有太多文字性的东西,但纪念的日子,没有这样的一篇小作文,好像的确少了点什么。所以我便写了,尽量减少些陈词滥调,我想讲一点特别的。

做了两年社团(算上筹备可能更久),当初形式非常简单的接单聊文服务已经不知道在各个方面上优化了多少次;在外部事务上,社团事务不断扩展,我们开了自己的水群,和各种企划合作,制作实体作品参加展会,也算是攒下了一点点知名度。我通过这些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有齐头并进,亦有纷纷扰扰。社团规模发展到了这个水平,即使是仅仅维持着它内部的正常运行,也要花不小力气,更不必提带着千奇百怪特点的各色客人,以及繁多的对外对接事务了。

不过我并没有对此厌烦,因为我和大家都有不少收获。而这一切给我最大的收获,恐怕并不是所谓“社会经验”,或是“伙伴”“名誉”之类,而是一个看着简单到极,似乎鲜有人细想的命题。

这个命题便是:我们在自己所处环境中体验到的“东方”,从来都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

这不是废话!现在有什么东西不能被称为“社会的一部分”?这不知所谓的船长在搅什么上纲上线的东西了?

少安毋躁……作为一个本科学社会学的,我会对自己的命题负责到底。现在我想对这个命题做一点说明。

首先,为什么我不说“东方”,而说“我们在自己所处环境中体验到的‘东方’”

因为我们体验到的“东方”不可能仅仅是某一款游戏、作品,或仅仅是某个美丽少女的形象本身。在互联网的时代,与其说每个人被东方有关的作品环绕,倒不如说,每个人都被各色爱好着“东方”、生产着东方有关内容的环绕。在观念上,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要被自己或他人归纳进“东方狗”“车万人”这一群体之内。我们身边能见到的同好,以及我们带给彼此的各种内容,构成了我们所体验到的“东方”。类似的概念其实已经有人提过,“同人社群”之类。但这个概念好像暗示着,离开了某个“群”,某些具体的人,我们就不在“社群”中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即使你只看各种各样的搬运作品,和谁也不直接接触,你也在无意间享用着汉化组、搬运工等人的劳动成果了,真正意义上的离群索居是不可能的,更何况选择离群索居本身就和之前所处的那个“群”有离不开的关系。

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接触人和接触作为物的作品还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与人的接触不会那样简单,你也许可以心安理得地对着你推的角色的本**,但当我们面对人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将自己置身于某种规范、某种对他人的预期之中。面对不同的人,要切换不同的模式;你站在什么位置上,还要说不同的话。这种心理扩展到较小的群体范围,便成了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一个较为活跃的QQ群,便已经可以是一个小社会了。这是不可能逃避的,不管在什么场合,当我们面对着他人的时候,我们总会按照某种行动方式来对待对方。

而这些“行动方式”,便不可能从“东方”这一环境中完全土生土长出来,它会带着各种各样来自“外部”,来自每个人成长历程,来自这个现实社会的痕迹。面对许多新的状况时,我们更要直接在社会现有的经验、规范中取得参考。我这种做东方实体作品的,更是要参考社会相应领域的标准来做,还得和厂家、快递打交道。它们都是我们享用“东方”各种作品前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我说,东方从来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结论似乎不难领会,但我想大家可能仍然觉得与它有着距离,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恕我直言——大量传播着东方的信息,聚集着东方爱好者的场域,如贴吧、B站评论区、QQ群等等,大量出现的都是个人性自我表达,而非社会性的(换句话说,经过思考地为了他人的)表达。大家聚在楼下发癫刷梗,部分群友在群里只知道自说自话,发出各种令群聊陷入危险的内容,便都是泛滥的自我表达的造物了。所以在现在的环境里,即使无意发癫,我们也经常会遗忘“社会”“群体”“规范”“责任”的存在,提起的更多是个人在“幻想乡”中的喜怒哀乐,仅让自己与那个彼方发生联系。因为我们即使在网络上,很多时候也感受不到一个能够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的群体的存在。

当然,我决不做那种成天感慨“东方山河日下”的人人喊打的家伙,因为我知道,既然以互联网作为传播的载体,爱好者又全是互联网的原住民,那么东方社群的环境便不可能不受到互联网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这种新产生的个人主义还会有更深的社会基础。这不是轻易就能抵抗的,因为我们在这里获得的许多快乐已经与那些可能带来坏事的文化紧密相连了。所以这不是“东方圈”、“东方社群”本身的责任。自我表达本身又有什么罪过呢?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大家在互联网上实现自己在现实中越来越缺少机会的一件事情。我想这种矛盾的境况绝大部分网络社群都具有的特征:一方面它必然地形成了各种包含着各种原则、规范的小社会;另一方面,它愿意去包容各种不愿受太多束缚,希望表达的个人,考验着这个社群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到这里,我想这个命题已经初步展现了它的纵深,但恐怕还是不够的。因为到现在,我提出的这些说法全都来自于我个人数年身处东方社群中的经验,避免不了片面,所以我欢迎大家提出更多的想法。

我还得补充:我们丰富多彩的同人创作,恰恰就是以原作为基础进行自我表达的造物。甚至可以说,没有自我表达,便没有各种丰富的创作,也没有所谓“同人奇迹”可言了。有了在自我表达中进行二次创作,享用二次创作的爱好者,那之后一个爱好者社群才会成为可能——事情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复杂,因为我们与复杂的社会的联系,便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多。

说了那么多,所以,我便在社团二周年时报忧不报喜么?请诸位原谅我这个聒噪的文科生,我只是想用我的专业知识分析我所见的现象,在社团二周年之际为大家献上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个新的理解东方,理解他人的思路。我想方法永远是有的,就我的直接经验而言,当大家身处在同一个社团内,共同从事于某个目标时,情况似乎会变好一些,但那范围永远都会太小。也许我们的社群会就这样一直持续在一个稍显动荡的平衡中,也未必太坏。毕竟以前也差不多是这样过来的。

最后,祝文工团和东方的大环境越来越好吧,写同人文的朋友,随时欢迎带着你的作品来找我们交流。以及,我们将迎来疫情后最热闹的一个暑假,文工团的作品能在几乎所有展会上出现,欢迎大家来关注支持我们的《航迹》系列和《幻想战闻录》系列作品集。


两周年之际的随想:作为小社会的东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