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前童年》视角看--极权人格开启于对童年的集体施暴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古代先贤们争论不休。
婴儿降生,似乎个个洁白如纸,他们应该生来和平如天使,自带吉兆?还是魔胎恶棍穿了婴儿的皮囊,裹挟着不详与灾祸?
宗教此时一呼必出,各显神通,或干脆曰上一句:天机不可泄露。
坚信人性本恶的人们,顺着恶棍的履历年表一路往诞生日的根头上扒,想能看到一个人是如何从小恶棍长成大恶人。
认为一个人生来就坏,那么其随后的恶行该如何归咎呢?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潜藏了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逻辑,他难以违拗他的本性,即人力摆脱不了命运,这就让他的坏注定要染上悲剧的色彩,他也是个被命运作弄的苦命人。人是被迫了,都是被命运这只手玩弄了。
怪命,是赤裸裸的封建毒思想。
问一句:“为什么?”才是击穿对命运笃信不疑的一声呐喊。
卓别林借《大独裁者》讽刺的希特勒,就是一个典型。
二战前夕,希特勒用他超乎寻常的感染力蛊惑了一个又一个年轻人,发起了战争。
电影《恶魔的崛起》更是很好地说明了,不单文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艺术家们也不会放过这个有趣的议题。
人们都感染了希特勒的狂热,误把他当作了信仰,在有所行动之前,已是把“将世界收入囊中”视为了理所应当又轻而易举。
是什么样的土壤和成长环境孕育了这样一位对和平具有如此破坏力的“领袖”呢?
不想重蹈覆辙的人们常常陷入解答这一问题的迷思之中。电影《战前童年》即尝试作出了这样的解答,带观众回顾恶魔的童年——“小恶魔”——的成长史。
《战前童年》电影的主人公是一名个性不定的美国7岁小男孩,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男孩跟随作为外交官来到法国参与凡尔赛条约谈判的父亲,和身为虔诚基督徒的母亲一起搬来了法国乡间的一处庄园居住。他拥有佣人伺候,有专人教授,但高压的管教依旧让他透不过气。
一、母亲的拒绝
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印象:母亲总是爱孩子的。电影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位母亲:她不愿意再度生育,是因为要这个孩子已经要了她半条命,婚前她曾周游各国,而步入婚姻后并不如她想象一般,她沉浸在了后悔的情绪中,难产和婚后的不如意让母亲对这个孩子有一种应激,她总是不愿与孩子过多相处,她不耐烦对孩子身体的照顾,有家里的佣人完成;她不想亲自承担孩子的教育,她自会一口流利的法语,仍请来家庭教师教授。母亲对孩子的疏离与距离活像另一个严父,她需要孩子安静,而并不需要他快乐;一旦孩子犯错,她会坚决维护教义的权威,把孩子带到神父面前忏悔他的罪过。
这种拒绝不用说出口,孩子自会心领神会。他知道母亲不愿意爱他,也便时不时容易因此激怒。不被母亲喜欢,这不能不叫一个孩子生气。压抑的环境里,愤怒反而能给这滩死水带来一丝鲜活。然而,等不再愤怒之时,孩子已被新的自己取代,他会让自己长成压抑环境的一部分。正如结尾那个出场自带压抑气场的年轻人一般,不可控的愤怒已成为他久远的记忆,被岁月所埋葬。
二、父亲的威胁
企求拥有一位慈爱的母亲是孩子的本能,当这一本能无法被得到满足,那么,是否企求一位慈爱的父亲,可以成为一个孩子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
可是,主人公的父亲是外交官,要处理的每一件事都是事关国家,自然比孩子的分量要重得多。不仅如此,他的父亲与“慈爱”可说毫不相关,父亲忙碌不已,父子间实在少有接触,其中,父亲对儿子的沟通方式常是威胁:“我有重要的事,你不要出问题”;父子间最亲密的肢体接触要属暴力,当然,父亲总是能以压倒性的优势胜出。
母亲严厉而不亲密,父亲威严而易怒。这是生理意义上的一家三口。所谓孩子和父亲和母亲都不如和保姆亲,但是,当那个可以给予孩子一点母爱般的温柔的老佣人,却被孩子的母亲永远驱逐出庄园的时候,孩子的强烈抗议被母亲的坚决打碎,陷入绝望的平静。
三、他人的评判
不论有父母亲爱的庇护与否,人都要面对被社会他人评判。只是,拥有的孩子一般更幸运一些。主人公的头发长而卷,被不只一个人评说为“像个女孩子”。由于头发引发的关于他性别的议论令他生气,可他始终没有剪掉这些头发。继续留着它们,也好继续借由此可以无声地表达他的怒火,获得一点他不喜爱的关注。他父母对此的不作为与附和也成为令他爆发——用裸露身体证明自己的性别(是男性)——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像电影《奇迹男孩》中面部有缺陷的小男孩奥吉,就算被再多人评论他的外表,总有家人的爱的目光帮助他接纳自己,自信成长。
有父母庇护的奥吉的世界至少有一层保护他的臭氧,而主人公是直接实在地暴露在浑浊的空气中。人们认为他是个小女孩,他的父母无动于衷,他不知道用什么话可以很好的应对那些议论;同时,他的长头发能在这个高压的家庭里面被允许保留了下来,又十分的匪夷所思,他的父母是否暗中默许着他可以是个女孩子呢?
酷似女孩的男主人公在再沉闷的环境中,性启蒙也会如期而至,美丽的家庭教师勾起了他对异性身体的好奇,他还是头一次见老师那么生气地要求他道歉。他大概是做了非常不好的事情,才被老师如此生气地拒绝了。好像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生他的气,他在受着没有尊严、压倒性的对待,但战后的世界太萧条,现实一片荒凉,没有人想要来理解也没有功夫来理解一个小孩,包括他的父母,他活得犹如幽灵。
常言道,过度的溺爱或过度严厉都容易物极必反,是育儿大忌。电影从一个小孩的视角拍出了家庭强权对他的冷漠与暴力,而家庭强权正是其背后上演着的当时的强权国家对战败弱国磨刀霍霍、利益收割的缩影。一个更加阴鸷和崇尚强权的人在下一次战前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