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福州大学音乐专业889艺术学基础知识必背笔记

2022-11-01 10:02 作者:WPS101  | 我要投稿

考试题:


书本内容:


书本存在的问题:

1.字数太少,达不到考试的要求,写简答题最低需要写 700 字以上。书本没有的内容都需要我们考试前补充完毕, 并且需要在考试前背会。

2.书本内容不够规范,无论是名解,简答还是论述题, 都需要有完整的开头,中间深入分析,最后结尾。反观《艺术学基础知识》,整本书就像一个大的框架,笼统且不深入, 很杂乱。 我的笔记不仅对书本做了相应的补充,同时按照考试题规范书写,相当于把每个知识点的完整答案包括形式都写好了,只需要你把时间花在背诵默写即可。

笔记补充:


书本内容:

笔记补充:

书本内容:

笔记内容:

书本内容:

笔记补充:

书上的内容对于考试来说,基本都达不到考试要求。
 

书本达不到考试的要求,都要花时间补充整理,成百上千个知识点补充整理,时间成本可想而知。

个人更建议把时间多花在更有产出比的背诵上,毕竟整理的再多,没有时间背诵考试仍写不出来。

 

笔记写的多一方面是帮助你从不同角度理解记忆,另一方面考试会因为各种因素紧张忘掉一部分内容,没有人能把所有字一字不落的全写下来,前期给你准备500字,考试忘掉的部分,写出来300字,对于名词解释刚刚好,简答和论述同理。理论类的考试前期还是要大量的背诵和积累,这样到考场上想写哪句写哪句,而不至于只背了一两句话等到考试剩下的全自己脑补,时间肯定是来不及的。

内容多了往少了写很好写,觉得多写重点部分就行了。但是内容少了,往多了补充 就得花时间和精力去构思,去查找。我笔记的意义也在于帮你跳过整理补充的环节,直接背诵。

 

如果实在觉得太多了,可以把笔记当本书去理解着看,背诵的时候 把你认为重要的段句重点画下来背即可。

笔记其他补充:

电影的功能

电影作为影像艺术的重要载体,是大众娱乐的主要形式,对自然资源的低消耗和为国民经济产值贡献力强等优点,决定了电影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与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影片不但观赏性强,而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思想性,对观众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给观众带来强烈感官刺激和心灵震憾的同时,产生的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再现功能

首先,电影是照相的产物,照相的特性是电影的基本特性。电影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完美的写实性,或者说是它对客观现实“不带偏见”的再现。其本身所具备的纪实性、逼真性是电影的社会再现功能较其他艺术来说更为突出。所以电影能够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如窗口般、镜子般反映、表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影的纪实本性与逼真特性使电影自觉地承担了记录历史状况、再现社会现实的功能和职责。它不仅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而且还能更为深入地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透视出社会历史的特定面貌和人们的特定的文化心态。同时,电影突出的再现功能也为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保存、积累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作用也日益加强。

贾樟柯导演的《小山回家》、《公共空间》、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以及获得金狮大奖的《三峡好人》等作品都力图将社会原生态作为自己的立足点和影视材料来源,把自己的镜头对准自己童年时候的环境以及最贴切的人物和故乡,并基本再现了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小县城最真实的社会面貌。

二、表现意义

电影不仅具有社会再现功能,同时具有社会表现意义。这一表现意义植根于电影的假定性和符号性。电影虽然逼肖于现实生活,但是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而是一种合成空间内的人造现实。电影的这种假定性打破了现实本身的视听逻辑,代之以特写、蒙太奇等主观性的电影化手段,使电影在再现现实的同时,也具有主观表现性,能够深入开掘人的内心与精神世界,创造超越现实的深层含义。在再现现实的基础上,注重想象力和创造性,关心人的情感表达,突破现成生活状态,力图超越物质存在本身而达到人的精神追求。电影艺术向更为深广的范围延伸拓展,充分探寻并表现了人的主体情感与意志。正是电影的这种表现意义,不断地要求并激发着人们的科技探索和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三、教育功能

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样式,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对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的广泛的受众覆盖面往往可以跨越不同文化、国家、民族、种族等之间的诸多界限,不仅能够直接对社会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可以促发某些社会历史事件,形成世界性的潮流。更进一步,电影还可以从深层塑造社会文化心理,形成社会集体记忆、并引导形成社会各群体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在借助电影反映现实,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导演也在努力把自己对世界、人生、善恶、美丑的理解融人到作品之中,希望能够以此影响和教育观众。在今天,电影已是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电影使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感情化。《甲午风云》、《我的1919》等系列影片让学子们在回顾那段沉重历史的同时,增强了学习动力,同时也增强了时代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青春之歌》、《上甘岭》等影片,塑造了大批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构成了一条闪亮的主线,激励着胸怀大志的人们到社会上一展身手;而《简爱》、《罗马假日》等影片展示了美好的感情,理智的头脑,提醒人们该如何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情感,解决感情之间的矛盾。电影就在潜移默化中把崇高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输送到人们的心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既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也有利于人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电影的审美价值

电影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视听综合不仅使电影具有真实再现性,同样也可以上升为电影的美学特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蒙太奇等电影特有的艺术手段,使主体在感知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审美感受力,进一步达到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境界的深入体会,获得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殊审美体验。在电影创作和放映过程中,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欣赏者(观众)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不仅能够使人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美的感受以满足其审美需要,而且能够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培养其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同时,电影的审美价值还可以进一步形成特定的社会性的审美趣味。在适当的引导下,健康的社会性的审美趣味能够帮助形成富有特色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电影的审美价值在于电影这一大众化艺术能够给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带来精神享受与审美愉悦。

五、传播媒介

电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形态之一,以影像音声的结合形态传播信息、交流情感、表达思想。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与价值观念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不仅如此,电影所传达的情感倾向与价值取向也影响了个人性情的变化和社会思潮的变迁。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如今已经成为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包括电影在内的大众传播电子媒介所共有的诸多优越性,比如表达清晰有效、永久记录、便于保存、迅速传播、广泛分布等等,如今已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与充分的肯定。对于社会现实具有重大、广泛影响。电影与书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介一起,通过传播共同的知识、信仰、行为规范和价值观,联系并整合社会各个部分,成为联结与平衡的纽带。

综上所述,电影在人们身心放松的同时,也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群体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活中产生了极其有益的影响。因此,电影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国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力支持电影业的发展,推动电影业改革的步伐,积极推进电影体制机制创新,还要不断规范电影市场,让更多优秀影片与观众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景别的意义(作用)

一、暗示、描绘电影空间

电影画面和形象来自现实又完全有别于现实,视听语言也并不是简单的对连接在一起的运动画面的称呼,而应该是一种有指向意义的手段。从镜头的创作元素上看,景别是创作者感受世界、创造自己视听语言风格的一个元素。同时,景别所揭示和暗示出的空间又是观众理解电影、被带入电影中的关键要素。它是一种对画面空间的暗示和想象、描绘和再现。我们可以从画面景别所包容的范围去了解画面空间,想象电影中的空间。

远景系列的景别所描绘的空间更广阔,方位感更明确,旨在揭示环境,描绘场景气氛;近景系列的景别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空间感更局促。如果一部电影由近景系列画面为主,则其在空间揭示上必然很不着意。

二、建立影片与观众、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情况下人们看世界的景别便是你视线的全部,也就是全景,空间开阔。但当我们非常关注一件事物特别是某个细节时,人或物在视觉上就会被拉近,它们在我们视网膜中的成像会变大,物体存在的背景和相关的其他物体就变得模糊甚至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正是这种视觉心理决定了景别的重要功能建立心理和情感距离。从景别的成像原理看,离被摄物越近,景别越大;离被摄物越远,景别越小。

近景系列景别的视觉刺激性强,画面景别效果作为一种潜在的视觉距离性,会给人的视觉造成冲击和刺激,带有强制走近观察人物的视觉效果。这种景别用于人物之间时,近景系列的景别制造出暖昧的、亲密的感情气氛或者利益关系紧密的感觉。全景系列画面对人眼的视觉刺激与冲击较小。全景画面一般会呈现出宽广的空间、开阔的视野,视觉上可感觉到空间距离的遥远,可以在观众心理上产生空间的远离和旁观感、不介入感以及超脱与超然感,从而使画面在整体上显得较为客观和宏观。因而景别不仅能交代空间环境,还能表现人物之间情感距离的远近。近景系列景别有逼近感、亲切感,全景景别(全、远)表现距离感,呈现出人物、景物的空间关系。景别的变化暗示了人物心理距离的拉近,这是电影表现人物细腻心理的视听语言技巧之一。

影片《阿飞正传》的开头段落,张国荣扮演的旭仔爱上了体育馆小卖店的女孩,即由张曼玉扮演的苏丽珍,两人从开始见面起,旭仔就以自己特别的方式接近苏丽珍。镜头一直通过景别控制来建立一种对两人即将发生亲密关系的暗示。开始的镜头以单人近景、特景为主,没有完整交代空间的全景镜头,并尽量用双人镜头建立两人紧密联系的视觉幻觉。这里,景别已成功地完成了对观众的心理引导,人物之间那种难以言说的情愫已经发生,观众对即将发生的感情故事有所期待。

三、建构整体视觉风格和导演风格

景别变化是由镜头切换、人物运动、摄影机运动形成的,可以体现作品的叙事风格,表现和强化情节与表演重点,有机地取舍空间环境,集中和规范观众注意力,对决定视觉变化节奏和变化效果等有重要作用。在一部影片中,导演会根据叙事和表达的需要确定所要使用景别的主要类型。景别是使一部影视作品形成视觉风格的手段之一。

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是一位以“温暖的目光俯瞰人生”为创作观念的导演,这种电影观决定了他对电影画面风格的处理,在空间感上他着力营造出宏观历史背景中普通人命运的沉浮,人生被自己不能掌握的历史力量所控制。与电影相比,生活和历史应该更残酷些,侯孝贤始终保持着比较冷静的态度去编织他的故事。影片以远景和全景为主,即使是一些重场戏,如《悲情城市》老大被杀一场,仍然用固定的全景景别镜头营造导演置身戏外的距离感;而对于观众来说,大量的全景镜头的视觉风格有利于建立与影片的疏离感。

昆山腔

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又称南音、吴。原是南戏诸多声腔之一。它是明清时期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虽兴盛于明代嘉隆年间,即16世纪中叶,但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14世纪中叶,已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于昆山一带产生了。

随着昆山腔对北曲的吸收与改良,“止于吴中”的昆山腔,渐渐得到了社会上一些著名演唱家的重视。这些歌唱家琢磨声腔,并在改革过程中吸取弋阳、海盐两腔的曲调,对昆山腔的宫调、板眼、平仄、气韵、声口等方面苦心研磨,在唱法上取法海盐腔“体局静好”的优点,发挥昆山腔“流丽悠远”的长处,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曲情理趣”,彻底改变了南曲原有“随心令”式的民间风俗,大大丰富了声情内容。其中成就最大、技艺最高,并能把歌唱技法提升到理论高度加以分析的,就是被后世尊为“曲圣”的那位民间歌唱家魏良辅。魏良辅他们扶植了这一新声,潜心钻研,建立了新的歌唱体系,提高了昆山腔的社会地位,使昆山腔艺术不仅成为士大夫审美欣赏的必需,而且广为大家接受。魏良辅的贡献和影响是不容磨灭的。最早载有魏良辅名字的是李开先的《词谑》,是书《词乐》章说:“琵琶有河南张雄,凤阳高朝玉,曹州安廷振,赵周何七。三弦则曹县伍凤喈,亳州韩七,凤阳钟秀之。……昆山陶九官、太仓魏上(尚)泉,而周梦谷、滕全拙、朱南川,俱苏人也。皆长于歌而劣于弹。”苏州府太仓街,是明代海防重镇和对外交流的主要港口。在这里关于魏良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同张野塘等人的事迹有许多传说。其中记载较详的是魏良辅等人把弦索、箫管、鼓板等乐器合在一起,集南北曲乐队之精华,创立一个规模完整、丝竹并用的乐队体制。潘之恒《鸾啸小品》赞誉说:“皆能和曲之微,而令悠长婉转以成顿挫也。”

昆曲作为著名的吴文化门类,它从苏州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最终成为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它是中国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就这点而言,我们应该给予昆曲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价值。

梆子腔

梆子腔是我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认为是中国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之一。梆子腔从产生之日起到清朝末年的几百年发展,逐步成为了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声腔系统,其不仅扎根在全国多个省份,也成为了清朝末年能够被宫廷所养并在宫廷内演出的少数声腔之一。

梆子腔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清末形成了庞大的声腔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虽然梆子腔在各地的发展环境与相融合的腔调不尽相同,“音随地改”地形成了多种唱腔形态的分支,即形成了以后多种梆子腔的剧种,但各地的梆子腔剧种的声腔仍然保持着很多相同的特点。

首先,梆子腔至今仍保留着其腔名称中的“梆子”,到目前为止各地梆子腔的伴奏中大都还保留着梆子作为击节乐器。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梆子唱腔已经在演唱时多用鼓板来掌握节奏,但梆子到现在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击节乐器,在伴奏和唱腔渲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虽然早期梆子腔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应之”,但到清嘉庆后,即已是以胡琴(或称“胡胡”,也有称“二股弦”)为主了,现在一些地方仍称作“胡胡”,学名称作“板胡”。各地流行的梆子腔所用的板胡根据对调高的要求,其壳有大有小,其定弦除河南梆子等少数剧种为四度(3—6)外,其他各地梆子大都为五度(6—3)定弦。在伴奏乐器中,早期也用竹笛,称“梆笛”,并也有用“梆笛”定调的情况,但目前梆笛在有的剧种中已不用,有的地方仅作为辅助伴奏乐器使用。

第三,梆子腔剧种的唱腔全部为“板腔体”体式。板腔体是以板眼规范的上下句唱腔结构。虽然每个梆子腔剧种都有若干种板式,但这些板式唱腔还是可以被归纳为四种板类,即“三眼板类”(一板三眼)、“一眼板类”(一板一眼)、“无眼板类”(有板无眼)和“散板类”。

第四,所有梆子腔剧种唱腔中都有既可整唱也可散唱(即“紧打慢唱”)的板式。如秦腔中的“带板”、陕西汉调桄桄中的“川板”、山西几种梆子和河北梆子中的“流水”、河南梆子中的“快二八”等板式,都是既可整唱亦可散唱的板式。

梆子腔从兴起到繁盛,始终是一个开放且灵活的声腔,始终在创造中发展,在改造中前进,最终成为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庞大的声腔系统,始终魅力不减,也因此成就了多地的多种戏曲剧种。在当代,以梆子腔为主的剧种和包含梆子腔的剧种仍然在各地广泛流行。愿梆子腔在新的环境中和新的形势下,随着国家的发展,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梆子腔能够继承广泛交流、吸收融合的传统,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为戏曲舞台、为我国戏曲事业的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需要完整笔记可看评论区


福州大学音乐专业889艺术学基础知识必背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