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跑步之路(下)
(写在前面:上篇写到工作之前的跑步历程,这篇写的是工作之后。我2017年大学毕业,工作之余依然断断续续地跑。下文2018年之前数据来源还是日记和自己的记录表格,2018年之后开始使用keep,数据就主要来源于这个软件。)
2017年

7月份参加工作,但是如上面日记所示,截止9月28日,才跑过一次步,也就是说毕业前的5月3日最后一跑之后,休跑了差不多5个月。那时的跑步路线是会展中心的展馆,一圈大概是1.6公里,所以这唯一的一次大概4.8公里,用时28分38秒。
上篇说到“我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记录癖”,下面这个表格可略见一斑——在那年国庆假期之后打算开始锻炼的我专门打印了一张表来记录自己的各种锻炼数据,列出了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跳绳、引体向上、蛙跳、平举腿,可惜项目虽多,却练得很少。
下面就把跑步的摘录出来,表格中跑步那一项的数字不是公里数,而是绕展馆的圈数,一圈按1.6公里换算。

10月7日跑6.4公里,用时39分48秒。
10月8日跑8公里,用时47分21秒。
10月14日跑1.6公里,用时9分31秒。
11月19日跑4.8公里,用时28分29秒。
11月20日跑6.4公里,用时35分24秒。
11月22日跑4.8公里,用时25分56秒。
11月24日跑6.4公里,用时34分58秒。
12月5日跑6.4公里,用时34分30秒。
12月6日跑4.8公里,用时25分30秒。
12月15日跑4.8公里,用时31分50秒。
12月23日跑8公里,用时51分16秒。
12月26日跑9.6公里,用时62分25秒。
12月27日跑6.4公里,用时41分38秒。
12月28日跑6.4公里,用时40分39秒。
三个月,总跑量才85公里不到,算起来平均配速大概是6分整。
2018年
2018年第一次跑步是1月5日,也是开始使用keep的时间。


全年共跑69次,总跑量527公里,平均配速5分40秒。各个月分布不均,最高的是六月份,突破100公里,最少的是8月和11月,完全没有跑。

7月19日跑了唯一一次半马,用时2时1分56秒,配速5分57秒。

12月29日跑了人生第一个全马,用时4时34分24秒,配速6分30秒。
这次挑战不是参加比赛,而是在老家从村里跑到县城,自己一个人跑的。第一次跑这么长距离,还没有准备补给,所以从半马之后逐渐开始崩,直到35公里+进入县城地界,路边有了小商店,才买了绿豆饼和水,填一填辘辘饥肠,最后才能坚持到底。
一路上除了疲累,陪伴着的还有知道我这个计划的妈妈的关心。出发之后,妈妈中途不时就发信息来给我,“跑到哪里了”、“太累了别硬坚持,该停下来就停下来”、“注意安全”之类的话,如今想来,心酸不已。
2019年


全年共跑37次,总跑量436公里,平均配速5分43秒。上年跑了全马之后,这年的上半年竟然几乎完全没跑,只有5月份“诈尸”了一下。但是因为定了每年500公里的目标,所以到12月又狂跑,竟然突破200公里,这是直到现在也没有打破的月跑量记录。可惜那年还是没能达到500公里。

12月7日为准备马拉松做一次长距离拉练,跑了26公里,算一次半马成绩吧。半马时间是1时59分19秒,配速5分40秒。


12月15日参加第一场正式马拉松比赛——深圳马拉松。前半程跑得比较快,后半程依然毫不意外地崩了,崩得跟之前一样惨。最终官方净成绩是4时33分52秒,配速6分29秒多。
深马的赛道还是不错的,起点在市民广场前,沿着长长的深南大道和望海路的一段跑一圈回到起点,坡度不大,拐弯不多,只是自己实力有限跑得不行。
2020年


全年共跑74次,总跑量539公里,平均配速5分29秒。跑量相对比较均衡的一年,上半年跑得少,下半年跑得多;也是平平淡淡的一年,既没有跑半马,也没有跑全马。也是悲伤的一年。
2021年


全年共跑95次,总跑量732公里,平均配速5分15秒。这是小爆发的一年,自2018年以来的个人1公里、5公里、10公里、半马、全马的PB全在这年刷新一遍,有些到现在还没能打破。

9月19日测了个1000米,3分29秒,是目前的记录。不过也很久没测了,不确定现在能不能打破。

11月25日同时创了5公里和10公里的PB。10公里直到前阵子才又刷新;5公里前几天挑战失败,所以目前记录仍是这个21分55秒,配速4分23秒。

10月3日跑半马,用时1时54分35秒,配速5分25秒。

12月11日跑半马,用时1时43分31秒,配速4分54秒,这个记录也是到今年才被刷新。

12月19日跑长距离29公里,用时2时40分18秒,配速5分31秒。

12月25日跑第三次全马,用时3时48分8秒,配速5分24秒。
跑进了4小时,非常高兴,只可惜这不是比赛,只是自己跑自己测而已,当时是找了一个周末,地点定在珠海沿海的情侣路和港湾大道。跑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查了天气预报确定是一个不错的天气,又买了能量胶、盐丸、果冻和水,在地图上查看路线距离,提前一天把它们分开放在7、15、27、35公里处路边的隐蔽位置,作为途中补给。虽然最后几公里跑得很艰难,但总算是不错的结果。
这次之后就没再跑过全马,所以这个当然就是目前的全马PB了。
2022年


全年共跑60次,总跑量389公里,平均配速5分6秒。这一年前7个月还挺正常,每个月平均50公里左右,本来完成每年500公里是绰绰有余的,结果后面5个月由于工作和自己个人的原因,突然就颓废了。跑步这事儿也是不进则退,没有继续坚持锻炼,速度、耐力当然保持不住,也就退步了。

3月31日跑半马,用时1时47分4秒,配速5分4秒。唯一一次比较长的距离。
2023年
再次归来其实是2022年12月30日,当时看了基普乔格的一部纪录片《最后的里程碑》,被自律、专注而谦逊的乔爷触动了,打算重新跑起来,并且定了两个目标——其一是2023年跑量要达到1000公里,其二是再完成一次全马。到目前进度还算不错。

快半年了,跑了63次,跑量接近目标的一半,来到477公里,配速5分整。接下来保持这个进度就没有问题,完成全马应该也问题不大。

3月27日跑10公里,是目前的10公里PB,用时44分44秒,配速4分28秒。


2月26日参加第二场正式比赛——珠海横琴马拉松,跑半马,官方净成绩是1时42分6秒,配速4分50秒多。
横琴马拉松从横琴金融岛中央公园出发,大致是沿环岛东路、横琴大道和琴海北路回到原点,全马几乎绕横琴岛半圈,半马就是四分之一圈。那天除了刚出发时人比较多跑不太开之外,一路上状态很不错,跑下了目前的半马最好成绩。

3月4日跑半马,用时1时51分34秒,配速5分17秒。
继续奔跑
上面都是干巴巴的记录整理,似乎还得再写点什么比较好,其实边总结我有边在想:跑步究竟于我有什么意义呢?何以会坚持了这么久?
大概喜欢跑步跟我的个性有关。我向来不太合群,在人群中总会隐隐感到不自在,最好是大家都不要关注到我,因此我就不太适合团体类的运动。像篮球、足球之类,虽然也曾接触过,但始终是无法发展出好感来;像羽毛球、乒乓球,虽然不需要团体间的协作,但还是要有一个对手来互相攻防,同样是不方便;只有跑步,只要我自己起了念头,自己随时就能出发,无需顾虑其他人。所以即使偶尔荒废停止了运动,但只要想再重新开始,还是只有跑步最适合我。
跑步中,我想快就加快脚步迈大步伐,想慢也可以悠悠然缓步徐行,没人管得着我,这是一种自由的感觉。工作与生活的挟持中,人能享受到的自由实在太少,一事完成又有一事要做,但是不管怎样,至少在奔跑时能够暂时将这些琐事抛下,可以掌控自己的脚步,尽情享受清风的吹拂。
跑步带来的意义当然也不仅在这“逃避”一面。要想完成一次长跑,至关重要的两点是节奏与坚持:有自己的节奏,就能保证步伐不乱、稳步推进,这个基础上持之以恒,则终点必然可达。其他事情也多是这个道理,设定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后,不要因为别人的影响乱了自己的节奏,坚持下去,必然可以有所收获。
最后要谈的一点,关于认识自己。传说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前有三句告诫世人的箴言,其中之一便是“认识你自己”。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什么样的程度是自己能达到的,什么时候又要承认自己的不足,不妄自菲薄,也不螳臂当车。长跑中,身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可以奋力一搏,什么时候又该认识自己的不够完美,接受自己,只有在认清自己的实力时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生活也是如此。
其实我远远不算一个严肃的跑步者,因为我实在太过随性,从我这些年跑得断断续续、动则一歇几个月来看,似乎跑步在我的生活中也是可有可无的,那我谈的这些关于跑步的看法也显得没有什么说服力,就当成此时所思的记录好了。只是至少可以确定,文章到此为止,但我的跑步之路还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