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投资心理学--盲从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是否常常跟随着被认为是正确思想的先导者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计划?因为,在大部分人看来,如果有追随者愿意跟着这个先导者的脚步继续前行的话,那说明这个先导者是对的。当追随者源源不断的涌来,这个被称为胜利的方向将会越行越远、越行越偏。直到行至穷途末路之时,才会有追随者肯自行散开。这种行为就被称为盲从。

1978年11月8日,南美洲发生了一桩集体自杀事件。死亡的人皆是人民圣殿教的信徒。当天人民圣殿教的教主沃伦·琼斯命令900多名成员喝下用氰化钾、镇定剂和柠檬水混合配制的致命饮料。当揭开这段历史,向深处探究时,缘由令人惊讶。琼斯建立这个教会时,允诺给加入该教的人过上没有种族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没有歧视的生活。这对于那些深处灾难中的人们来说就是唯一的希望!但是这样的教会为何会最终造成集体自杀的悲剧的?从这些人加入教会之后的景象来看,他们过得并不好。幻想的美好生活并没有到来,而教会中依然有勒索、电击、吸毒、性虐待等罪行横行。当有人举报这些时,琼斯带领教徒逃亡到南美洲,潜入圭亚那丛林。圭亚那丛林是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隔绝的地方。在这里,这些教徒的唯一依靠就是琼斯。如果离开琼斯的带领,他们根本不知道向何处前进。他们对这里一无所知!因此,琼斯通过对他们的心智进行控制,并将他们推向了命运的深渊!
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将自己的前途托付给一个被认为正确的先导者,脱离了自己的思想,完全听命于他人。因此,当这个先导者的思想是荒谬、错误时,追随者也难以逃脱。
股市乱象:昨日傻瓜,今日英雄
2000年,正值高科技股和互联网股的价格暴涨。基金经理汉克因为没有投资这类企业,而被人嘲笑是傻瓜。汉克是一名价值投资者。价值投资者是一类特殊的投资专家,只投资于特定类型的企业,即“价值型公司”。价值型公司是指那些拥有可靠的资产、良好的运营、较高的估值以及可持续、稳固的经营模式的公司。在大部分投资者眼中,投资高科技股和互联网股能够回利高达30-90%,这跟投资价值型公司的3-8%的回报率形成巨大差距,没有跟随潮流不投资高科技股就像自己亏了钱一样。然而,汉克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金融投资的回报率绝不可能如此的高,这样高的比例绝不会是可持续的。而短短过了五年的时间,新经济泡沫破灭了,许多曾经高投资率股票都纷纷摘牌,甚至给投资者带来了90-100%的损失。汉克变成了投资者眼中的英雄。而这样一场闹剧是如何产生的呢?作者将这称为集体妄想。随着少数先导者在这场投机中赚到钱的消息不胫而走的时候,其他的观望者便开始了这样的思考:这些成功的人的选择已经被事实证明是对的,他们赚到了一笔回报率极高的财富,那么我也跟着他们准没错。观望者们带着这样的想法踏上了这条走向胜利的路线,成为了坚定的追随者。随着回报率极高的事实被一次一次证实,追随者们的大军也愈发庞大起来。直到随着第一个在这场投资中受挫的人出现时,大家开始忙不迭的观察每天的股票。在观察到自己的股票有明显的下跌趋势时,整个行进路线便又调向相反的方向。大部分的追随者们选择抛售股票,但为时已晚。
这些追随者们希望获得最大的收益的同时又不想动脑,并愿意相信那个简单粗暴却没有任何疗效的妄想:只要跟随已经成功了的人,那么我就可以复制成功的范本。

股灾机制:自负、贪婪和一厢情愿
经济蓬勃发展之时,人们都乐于投资。而此时如果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不用费力就能发财,工作更少,钱更多。这样的故事只要听起来是那么回事就可以,没有人会仔细对此推敲。因为,这样的故事正是人们心中所想。人们常常愿意接受那些自己能够理解并愿意接受的事情,无论那是不是真实的。如果仔细考虑股价暴涨的事实,人们并不一定会相信股价会一直一直涨下去。但,出于大家都是这样想的思考,人们便放弃了自己的大脑选择称为随大流的乌合之众。当价格上涨不断被确认的时候,人们便确信这是真的。然而基金经理并不对结果负责,即便最后投资者血本无归,他们也没有任何责任。此外,他们也可以这样来摆脱投资者的责难:大家都失败了,我的失败也不是个例。因此,基金经理们在这场闹剧中,为了让自己的业绩更好,自然也加入了推波助澜的队伍中。他们通过各种舆论渲染,让更多的投资者们加入到这场虚妄中来。但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总是高估的。当第一次赌赢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下一次也依然会侥幸成功,而在连续多次的胜利之后,便会盲目自信,认为自己之后也一定会成功。这种自傲自满的心态导致投资者们不愿放弃已得利益,而想要争取更大的财富!然而,投资终究是一场冒险、一场赌博,不会有人永远胜利!
大部分投资者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并不相信自己的脑袋,而是将这样重要的事情交给那些“成功者”来决议,自己只负责复刻并追随。

盲从的心理因素:归属感、决策便利性与和谐感
当人们处于大众之中会有一种归属感,而被群体排除在外则倍感孤独。因此,归属感是人类这种群居动物自然的感受。因此,当大部分人都这样做时,为了处于大众之中,自然也会那么做。这就是“从众效应”。从众效应也带来了决策便利性,即只要跟随那些人的行为做事就好。此外,人们喜欢给自己的选择加上合理性。当有更多有利于自己决策的新闻、分析报告等出现时,便会在心里牢记这种感受,并不断地肯定自己的想法。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意见相悖的事实,他们往往当作看不见或者持极端反对态度。正是这样的思维模式,导致人们只跟自己认为对的人交往并形成某个或某类圈子。因此,人们往往只能接收到那些与自己意见一致的思想,故而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大众所一致认可的。这也是一种从众心理在作怪。
人们拒绝不一致的思想,走向那些同自己一致思想的人围成的圈子。他们不断接受同自己一致的思想,并认为这就是大众所认可的唯一思想的时候,他们便淋漓尽致的展现自己的从众心理,并一同朝着自认为胜利的方向持续迈进,直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