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孩子金钱价值观塑造
24.孩子金钱价值观塑造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导向成了社会共识,也成了衡量人高低贵贱的一把尺子。人们学习为赚钱、工作为赚钱、整天想赚钱。在金钱的诱惑下出卖时间、出卖灵魂,做着不喜欢的事,说着违心的话,丢掉灵魂失去自己,沦为金钱的奴隶,活的痛苦且悲凉。甚至被金钱遮蔽了双眼,迷惑了心智,做出葬尽天良的事。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客观的“金钱观”。
我对金钱的认识
金钱是认知的变现,人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不断提高认知就可以赚更多的钱,提高德行才能守护住这些钱。自己钱的多少,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源于自我价值交换。
赚钱=认知=自我价值*价值交换
帮助孩子建立金钱观--赚钱
第一步,金钱是自我劳动的储值:
由于孩子没有资产出售,也没有技能出卖,只剩下劳动创造价值一条金钱观塑造路径。通过引导孩子劳动的方式,让她体会到劳动者的辛苦,一定质量的劳动,换取1单位金钱,可让她收获到,劳动能换取金钱,多次大量劳动可换取更多的金钱。让她在劳动交换中感悟【金钱是劳动的转换,钱数是劳动量的储值】。
第二步,父母的钱跟别人的钱一样,不属于孩子,跟孩子没关系
1、父母自愿给孩子买东西,体现的是父母的爱,爱给多了就会稀释,从而贬值,随后便不再被尊重和珍惜,变成了理所当然。
2、孩子主动向父母索要东西,家长该不该买?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我试着推演一下利弊:
①要啥买啥:
要啥,这是需求。当孩子的需求不断被满足时,她就失去了学习、努力、奋斗的原始动力。动动嘴就要啥有啥,为啥要努力呢?努力有个啥用呢?
欲望和贪婪不断放大,当家长无法满足时,她会用自己不成熟的手段+0成本的方式(哭闹撒泼、威胁父母、偷、抢、网贷、消费贷、卖血、卖肾、卖软、卖身)去得到,而且她必须得到。
为什么孩子为得到某物不择手段?
因为父母在不断满足她需求的同时,放大了孩子的欲望,助长她的贪婪。并没有教孩子管理欲望,控制贪婪。欲望和贪婪可让人失去理智,不计后果为所欲为。是父母的无知害了孩子。
②要啥有时候买,有时候不买
这能有效缓解以上弊端,但是根上的问题,没有让孩子意识到。
③要啥让她自己去想办法得到
好处一:这可以让她独立自强;
好处二:可激发她理性思考,这个需求是否合理?是否是必需品?有没有替代品?
好处三:可激励她评估自己,是否在她能力范围内?她该付出多少劳动才能得到?
好处四:可促进她协调能力,考验她该如何协调资源,游说父母博取支持;
好处五:可让她学会管理欲望,孩子的9成索要只是一时心喜,而非必需品。经过以上理性思考,基本可以压制,在多次体验中,孩子能学会管理欲望,压制自己的贪婪。
好处六:她用自己赚的钱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她就能理解:【商品本质上是用自己劳动交换的,而金钱是中间介质】商品=金钱=劳动。她会有独立的喜悦,有自我满足感、获得感,她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更自信。她会非常爱惜她买的东西,因为她体会到这是她辛辛苦苦干了许多活换来的,她学会了珍惜。同时她不愿意再干许多活购买,太累了,她会节省着用,接着学会了节约。
最重要的是她明白了想要的要靠自己,这就是成长。
好处七:如果是大额必需品父母还是要帮忙的,毕竟教育才是目的。
当孩子游说父母成功时,父母要难为情的被动帮忙,切记父母不能出全额资金,坏处上面说过。一定要孩子出一小份钱,父母支持大部分钱。这样孩子收获到【第六条】,父母还能培养情感。注意,父母的帮助不能是无条件的,因为无私的爱很廉价,不被珍惜,一定要+合理的附加条件,延时满足。
第三步,自己劳动所得才属于自己
劳动可赚得金钱,金钱是劳动的储存方式,只有自己劳动所得的钱才属于自己,随意自己支配。不属于自己的钱,一定会流逝。
第四步,帮孩子建立储蓄习惯
足够的储蓄可以帮我们决绝大部分问题,所以从小让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就是帮她解决了大部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