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沁县上庄金墓发掘简报

2021-07-27 11:03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沁县上庄金墓发掘简报

选自《文物》2016年03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沁县文物馆

2015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会同沁县文物馆对位于山西省沁县漳源镇上庄村的一座砖室墓(编号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图一)。墓葬位于一西高东低的山坡上,发掘时,墓顶西北角已被破坏。此墓墓壁砖雕保存基本完好,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此墓为一座仿木结构砖室墓,方向173。,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耳室组成(图二)。墓葬全部用砖叠砌,所用条砖规格为长36、宽16、厚8厘米,方砖规格为边长33、厚5厘米。

墓道位于甬道南部。平面呈长方形,平底,斜壁较齐整。因墓道最南端直通断崖,因此只发掘了一部分,发掘部分长2.5、宽1.2米。墓道内填土为灰褐色花土,土质松散,颗粒较大,包含大量植物根茎及少量砖石、瓦片。

墓门位于墓道北端。主体以条砖垒砌而成,拱形,宽1.08、高1.48米。墓门内以6层条砖封堵,最下两层砖侧立砌,正面向外,其上四层砖丁砌,条砖之上与墓门顶部的空隙先用两块砂岩石横放,再以半砖填满(图三)。

甬道位于墓室南侧。平面呈长方形,长1.08、宽0.7、高1.2米。甬道壁由条砖平砌而成,其上为券顶。

墓室位于甬道北侧。平面呈八边形,宽2.6、进深2.5、高4米。墓室底部沿周壁砌有须弥座,高0.42米,通接于甬道下部。墓底以方砖和条砖错缝横排铺就(图四)。

墓室周壁均砌雕仿木结构。八角处皆有倚柱,高1.32米。柱下有方形柱础,柱上托普拍枋。转角铺作为斗口跳双昂,昂上、下各一,补间铺作每壁一朵,其上承替垫板一周,向上依次设一匝檐椽、瓦珑、滴水。墓室顶部以21层条砖逐层叠涩收拢,最后以三块条砖用泥灰包成一整块封顶。墓室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壁各有一个耳室向外延伸。墓室北壁两柱间壁面上部砌雕卷帘,卷帘下正中有一耳室,入口呈如意连弧忍冬纹门。门外两侧各雕一侍女,西侧侍女双手捧托盘,盘内放置两个茶盏,东侧侍女左手托一茶壶,右手执壶柄(图五)。

北耳室呈方形,叠涩顶,长1、宽0.75、高1.2米,室内堆放一具人骨。其余七壁上以条砖作框格,其内各嵌一组孝行图,每组三幅,共21幅。东、西两壁孝行图下正中雕假窗棂,窗棂下雕花瓶,瓶内插花。其中,东壁假窗棂的格眼为四斜四直艾叶纹,瓶内插花为牡丹(图六);

西壁假窗棂的格眼为斜球菱花纹,瓶内插花为菊花(图七)。

南壁孝行图以下东西各有一放置灯盏的石托,石托刻三层仰莲瓣,其上各放置瓷盏1件,其下为甬道口(图八)。

其余四壁孝行图下各有一耳室,大小相似,门呈如意连弧形,平面呈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券顶,长1.8〜2.05、宽0.75〜0.85、高1.1米,室内各有一具人骨,保存状况较差,呈粉末状散乱堆放。经过清理,墓室内共有人骨13具,分为两堆,堆放无序:一堆在墓室西部,有头骨4个及肢骨等;另一堆在墓室东部,有完整头骨7个、残缺头骨2个及大量其他部位人骨。

二 砖雕孝行图

墓室除北壁外,其余七壁上部均有一组三幅砖雕孝行图,每幅边长0.25米。砖雕为模制,未施彩绘,有部分砖面刻有榜题,榜题刻字多已模糊不清。根据砖雕榜题、内容,并对比晋东南地区宋金墓出土的孝行图,将此墓砖雕孝行图内容介绍如下。

东北壁左起第一幅为王武子妻割股奉亲图。砖面刻三人。右侧为一老妇端坐于床榻之上,伸出右手。中间为一妇人面向老妇站立,双手作揖。左侧一人背对老妇垂头坐于地上。砖面上部偏右有榜题“王武子”三字。第二幅为舜子孝感动天图。砖面刻一人二象三鸟。三鸟居上,其中二鸟在左,面向右,另一鸟在右,面向左。中间为两只大象,长鼻、大耳、大眼,面向右,低头耕地,田垄间可见禾苗。左下一人头戴帽,手持棒状物站立。第三幅为郭巨埋儿图。砖面刻三人。左侧为一男子,头戴樸巾,面向右,左手抬起指向斜上方,右手执锹,右脚尖抬起,似在挖土。右侧妇人怀抱一婴孩,面向男子。榜题不清(图九)。

东壁左起第一幅为丁兰刻木事亲图。砖面刻三人。中部偏上为一老妇端坐于榻上,下刻桌,桌上似有供品。左侧为一男子,头戴樸巾,弯腰作揖。右侧为一妇人,双手垂于身前。第二幅为姜诗行孝图。砖面刻三人,左二右一。左侧为一妇人,双手并拢垂于腹前,其右为一男子背略弯,双手作揖,二人皆面向右侧老妇。老妇端坐于屋内,双手拢于袖内搭在腿上。榜题“姜诗”二字。第三幅为郯子鹿乳奉亲图。砖面刻三人。左侧为一官人,骑马,戴官帽。中间一人头戴官帽,右手似牵马。右边一人身披鹿皮,头戴鹿头,坐于地上。榜题“口子”二字(图一O)。

东南壁第一幅为曹娥哭江寻父图。砖面刻一人,披麻戴孝,立于江边。第二幅为鲁义姑抱侄弃子图。砖面刻五人。左侧为一妇人,怀抱一婴孩,腿脚前跪趴一婴孩,婴孩双手紧抓妇人衣服。中间一人手持长棒,似要抽打妇人。右侧似为一官人,骑马,戴官帽,左手执马缰绳,右手伸向持棒男子。第三幅为刘殷行孝图。砖面刻二人。左下为一男子,双手伸出,仰望右上方。右上一人踏于云朵之上,面向左下男子。榜题“□殷”二字(图一一)。

南壁左起第一幅为元觉劝父图。砖面刻三人。右侧为一赤身老者蹲坐于石山之上。左下为一男子右手伸指,面向中间男孩。男孩右手拿一篱笆状物。榜题“元觉”二字。第二幅为田真行孝图。砖面刻三人。三人着装相同,立于一棵大树周围。其中,左右二人双手拢于袖内置于腹部,中间一人右手扶树。榜题不清。第三幅为蔡顺拾葚异器图。砖面刻一人。右上刻一棵树,左下一人抬头望树,双手张开微上举,树下放置一篮(图一二)。

西南壁左起第一幅为董永卖身葬父图。砖面刻二人。左侧为一女子,身着华服,踏于云朵之上。右侧为一男子,右手举起,左手置于腹部,抬头仰望左侧女子。第二幅为刘明达卖儿图。砖面刻三人。左侧为一男子,头戴官帽,胯下骑马,怀抱婴孩,欲奔马而去。右侧为一妇人在马后伸手指向男子。榜题不清。第三幅为曾参向母图。砖面刻二人。左侧为一老妇,右手持拐杖,面向右侧男子。右侧为一男子面向老妇,双手置于胸前。榜题“曾参”二字(图一三)。

西壁左起第一幅为陆绩怀橘图。砖面刻二人。右侧为一妇人坐于屋内,面向左侧孩童,右手食指指向孩童。孩童面向妇人,弓背,手捧一小物作恭敬状。榜题“陆绩”二字。第二幅为闵损芦衣顺母图。砖面刻五人。右侧为一妇人,低头安抚身边一孩童。左侧为一男子,右臂弯曲,作询问状。中间为两孩童,其中左侧孩童年纪较大,双手弯曲放于胸前,弯腰弓背,面向左侧男子作乞求状;其身后为一男童。榜题不清。第三幅为杨香扼虎救父图。砖面刻二人。右下为一男子,身体倾斜,双手高举,作惊恐状。其上为一身披披帛的女子骑坐在一动物身上,动物似虎,女子与动物皆望向男子。榜题“杨香女”三字(图一四)。

西北壁第一幅为王祥卧冰求鲤图。砖面刻一人,此人赤身仰卧,身下有鲤鱼,左上刻有树木。第二幅为孟宗哭竹图。砖面刻一人。人在左侧,右手置于腿上,左手举起,掩面而泣,身前地上置一篮筐。右侧为四棵竹子。第三幅为老莱子娱亲图。砖面刻三人。左侧为一男子跪地,面向右侧,手捧短棒状物,膝前放置一壶、一碗。右侧刻两位老者,注视左侧男子,其中老妇趴在桌上,老翁戴帽端坐于凳上,手摸胡须。榜题“老来子”三字(图一五)。

三 出土器物

此墓共出土器物18件,主要放置于墓室底部和须弥座上。其中墓室底部放置瓷钵3件、陶罐1件、铜簪1件及竖放的方格纹砖2块,须弥座上放置瓷碗4件、瓷钵3件、瓷罐1件和瓷盏1件,另在南壁两个灯盏石托上各放置瓷盏1件。

瓷盏3件。均为模制。标本M1:15,敞口,斜腹,平底。器表施酱釉。口径7.4、底径4、高3.2厘米。标本M1:12,敞口,斜腹,假圈足。器表施酱釉。器内有明显的灼烧痕迹。口径8.2、足径4.2、高3厘米。

瓷碗4件。出土时倒扣摞在一起。均为模制,形制相同、大小相近。敞口,斜腹,圈足。器表施白釉。标本M1:11,内壁饰模印花卉纹,内底刻菊花纹。口径22、足径6.8、高8厘米(图一六)。标本M1:8,外壁近圈足处墨书一“景”字,外底近“景”字一侧墨书两字,但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识,足沿四个支钉外以墨线勾绘一周。口径22.6、足径6.5、高7.4厘米(图一七)。

瓷钵6件。均为模制。口微敛,上腹较直,下腹弧收,假圈足。标本M1:1,器表施白釉。外壁上下分别以红彩绘两周弦纹,弦纹内以红、黄、绿彩绘两组共四朵花卉和绿叶。口径11、足径6、高8.5厘米(封底)。标本M1:6,口部以下外壁施黑釉,并饰跳刀纹,外底有四个墨书文字,仅可辨“北”、“才”二字。口径11.6、足径6.2、高7.6厘米(图一八)。标本M1:14,器表施黑釉,釉不及底。口径12.6、足径7.2、高9厘米(图一九)。

瓷罐1件(M1:13)。模制。敞口,卷沿,圆唇,直颈,鼓腹,腹呈15瓣瓜棱形,假圈足。口径10.8、腹径12、足径6.8、高10厘米(图二O)。

陶罐1件(M1:5)。模制。泥质黑陶。敛口,鼓腹,平底。器表饰数周细弦纹。口径16、腹径20、底径13.2、高15.4厘米。

铜簪 1 件(M1 ∶ 3)。 放置于瓷钵(M1 ∶ 2)内以一根铜条弯折而成,外表被铜锈包裹,呈铜绿色。长12、直径0.3厘米。

方格纹砖2块。深灰色。平面呈正方形,表面较粗糙。一面为素面;另一面刻经线、纬线各11条,构成100个小方格,方格边长3厘米,正中四个小方格组成的稍大方格内以对角线刻“x”形,其交叉处刻圆点。标本M1:17,边长33、厚5厘米(图二一)。

此外,在墓室须弥座上的倚柱旁发现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的石块5块,砂石质,稍经打磨,其中一块呈灰黑色、一块微发红,其余三块均呈深灰色。

四 结语

本次发掘的这座墓葬没有出土墓志等有文字纪年的资料,故其年代只能根据墓葬结构、砖雕人物服饰和随葬器物等来判断。此墓为砖雕仿木结构,墓室平面呈八边形,底部沿周壁砌有须弥座,座上八角有倚柱,且周壁有砖雕孝行图。这种墓葬结构和装饰方法,与1998年在沁县南里乡发现的金代中期砖室墓极为相似。

上庄金墓的发现,丰富了沁县及长治等晋东南地区金代砖雕墓的发掘资料,其保存完整的砖雕孝行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代的社会风尚,为晋东南地区及整个山西地区金墓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领队:张庆捷

发掘:白曙璋 冀保金 武德强 宋少红

摄影:白曙璋

绘图:畅红霞 杨小川 耿 鹏

执笔:白曙璋

山西沁县上庄金墓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