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三国演义对于刘备形象的负面影响

2022-04-12 20:30 作者:-行三  | 我要投稿

        众所周知,刘备是《三国演义》的男主角,作者主要就是沿着刘备——诸葛亮——姜维这条线来写的小说,而且作者本人的立场,也是以蜀汉为正统,因而在小说对于刘备极尽赞美。《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按理说,小说的男主大多是作者最钟情的、笔下最光辉的角色,《三国演义》也的确极高地提升了刘备的知名度,让许多人了解并喜欢上了这个角色,那为什么又说《三国演义》对刘备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呢?因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他竭尽全力想塑造一位完美的男主,然而在他的尝试过程中,却在客观上对刘备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同样也产生了些许的负面影响,在我看来,这些负面影响至少有三点。

        第一,刘备的伪善问题。鲁迅曾说,《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刘备也是一个凡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然而《三国演义》却为了突出他的男主地位,硬要把所有的好事,都安排成刘备做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位道德无暇的君子。然而《三国演义》跟历史结合相当紧密。如果作者描绘的形象与历史真实形象存在着偏差,当涉及到那些无法虚构的真实历史事件时,人物形象就会变得前后矛盾、言行不一。“刘备摔阿斗——邀买人心”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最明显的例子,应该是刘备入川,刘备一边说着不行、不要,一边被诸葛亮等人强推着占领了刘彰的地盘。刘备肯定纠结过,要不要入川,但他毕竟是一个军事家,是一个在大是大非前懂得取舍的人,既然都决定了入川,再推三阻四的就没意思了,像这样被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劝,简直就像是爱情动作片里口嫌体正直的女演员,有点过于假了,刘备毕竟不是一个任由身边人摆布的软蛋。

        这也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刘备的软弱问题。《三国演义》中,刘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仁义,而是他的另一项技能:哭。作为与刘备演对手戏的曹操,没事儿就爱笑,还曾在华容道对关羽三笑留情,差点没恶心死关羽,只好把他放走了。刘备就爱哭,没事儿就哭,遇见个啥事总得哭一次以示敬意。这应该是作者为了体现刘备的重情重义,以及对比曹操的狂妄奸诈而特意设计的剧情效果,但在最后呈现出的效果,虽然刘备仁义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他本身最令人动容的英雄气概,却因此而大打折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鞭打都邮,这在历史上是刘备干的,但《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三兄弟的形象,硬是安排给了张飞,虽说在艺术特色上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避免了审美疲劳,但刘备这个人最令人敬重的,并不是他很仁义很善良,而是他在汉室垂危的时候,依旧不遗余力要振兴汉室的英雄气。整部《三国演义》看完之后,我们只记住了刘备重情重义,却对他类似诸葛亮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英雄形象知之甚少,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最后一点,也可以说是整个问题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作者的历史局限性。

        历史局限性是很无可奈何的一件事,你在明朝写出来的东西,就只能以明朝人的视角却看这件事,很少有人能跳出自己所处的历史环境,站在比所有人都更高的位置看待事情。刘备的形象问题也是如此。在封建社会的道德观下,以上两点都是可有可无、瑕不掩瑜的。在封建社会,刘备这种标准的好人形象是非常深入人心的,他们不会去质疑,刘备干某件事时会不会有私心表里不一,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在告诉他们这么做是对的。鞭打都邮也一样,在封建社会,忠君思想是至高无上的,封建秩序是不容置疑的,所以作者安排张三爷鞭打都邮,刘大爷在一旁劝阻,这在古代读者眼中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

        然而当跳出封建社会的话语体系后,人们开始对原本司空见惯的事情发出质疑,刘备本来完美无缺的形象,也因而出现了裂痕。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的心理学中,没有所谓的完美人格,每个人都有好有坏。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三国演义》中,一个要求现代读者扭转自身观念、承认他是完美形象的刘备,看起来自然就不如大大方方承认自身有缺点,但也存在闪光点的曹操和蔼可亲。

关于三国演义对于刘备形象的负面影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