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 《逻辑学》 本质论第一章:反思(15)“我”的回溯性逻辑
反思首先是无到无的运动,即是与自身消融的否定。这种与自身的消融总之是与自身的单纯等同,是直接性。但是这种融合不是否定过渡为与自身的等同像否定之过渡为它的他有那样,而反思则是过渡作为过渡之扬弃;因为反思是否定物与它本身直接的融合;
我们看到就是描述了反映是"从无到无的运动",然后这样你就“从无到无的运动”形成了直接性以后,这里就会说,
不是否定过渡为与自身的等同像否定之过渡为它的他有那样,
也就是说这里还是强调的就是,一个绝对反映由于已经是绝对反映,它始终是返回自身的,所以它的穿越任何一个差异化的映象环节都是反映返回到它自身,而不是就是丧失在了一个他有那里。
所以“反思则是作为过渡之扬弃”,因为过渡是有论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有一个规定a,从规定a过渡到规定b,然后a就消失了,只有b了;b又过渡到了规定c,这样不断的过渡某物和他物,这样的相互过渡形成一个恶无限的过程。在这里反映作为绝对反映,它已经是个自身反映了,所以它中间产生的任何一个直接的过渡,它都只是一个映现的环节。
而反映在穿越这些映象的时候,或者说通过这些映象,他都是反映回了自身,也就是说,他看似是过渡到另一个规定,其实这里没有过渡,它始终驻留于自身的。这就是为什么反映作为过多,它也是对过渡的一个量词。
所以“反映是否定物与它本身直接的融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它自身,也就是在任何一个否定物或一个有规定物那里,反映都是返回到它自身,它总已经在它自身了,虽然它的这个已经在自身又一定只能通过这样一个展开的过程或一个朝向未来的过程,它才能成为它自身。
所以你会注意到,像这样的一个他自身已经在这里,但是他要成为他自身,他要通过一个朝向未来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悖论。费希特也有这样的悖论,而海德格尔后来也在反复讲这样的悖论。就是说此在是被抛的,被抛性构成了他自身性,而且任何的自身都是被抛的,但是他要成为他,只有通过被抛以后他才能成为他“总已是”的这样的自身。
但这不是决定论,所以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你很容易理解成决定论就是你要去成为你“总已是”的自身,这不意味着你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因为你“总已是”什么呢?你注意,最开始我们说的它总已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是”也就是我们在看有论一开始会看到的那样一个总是已经过渡到对方以及本质的东西开始,那样一开始就无时的已经过去了的“是”的维度,或从已发生的维度,它是一个先验过去,其实是空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是”,我可以说就是“总已是”它自身,这里的自身性本身没有任何时定的内容,就只是个生成的过程的“是”。
我还是讲过,你们要理解“是”这样的系动词,它只能设定在这生成过程里,设定在这关系性结构里,然后通过这样的关系性结构的完全的自身把握,才能揭示出自身关系,就是“是”着的“是”。
我们重新来说一遍,就是绝对反映他能够成为他自身,是因为他“总已是”他自身,而这个“总已是”不是说他已经是个具体什么东西了,它“总已是”唯一,有的就是“是”本身,也就是设定的一个生成过程。所以迪特亨利希他的自我意识理论就缠绕在这里说不清楚,他会问你不可能就是去成为一个你所是的,但同时你又必须要预设“你总已经是你自己了”,那这样就恶性循环了,所以迪特亨利希会认为这意味着黑的整个反映逻辑是失败的,就是陷入了一个近代理论的一个恶性循环,它本身其实也没解决这样的恶性循环,所以亨利希会认为黑格尔的整个概念都是一个空的形式,要预设一种不可预知的人的质,他就退回到一种谢林式的立场。你们现在就会注意到亨利希问题在哪儿了吧?这里就不是恶性循环,“总已是”它本身和只有在未来成为这个自身的“是”恰恰在黑这里是一回事。
那用拉康的话其实就很好把这东西说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就拉康派确实内在的就和黑是有种直接的联系,用拉康的说法这里就是“我”的回溯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