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药典-细菌内毒素检查-01基础知识

2023-04-15 11:50 作者:药微基础  | 我要投稿

一、说到细菌内毒素检查,必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热源。

热源: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主要来自微生物(如细菌、病毒、酵母菌、霉菌)或化学物质,如初级包装材料的一系列发热物质。

由于热源的存在,当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势必会引起身体的不适,不然也不会在这里讨论这个话题。身体不适的反应之一就是热源反应。

热源反应:临床上在进行静脉滴注大量输液时,由于药液中含有热原,病人在0.5~1h内出现冷颤、高热、出汗、昏晕、呕吐等症状,高热时体温可达40℃,严重者甚至可休克。

热源反应如此严重,可能会殃及生命,那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呢?

在医药科学先辈的不懈努力下,找到了用一种动物进行热源反应的实验,那就是家兔,家兔是恒温动物,对热源的反应与人基本相似,家兔体温变化十分灵敏,最易产生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典型、恒定。因此常选用家兔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种方法也就称之为“家兔法”。目前家兔法仍然是各国药典规定的检查热源的法定方法。

家兔法:将一定剂量的供试品,静脉注入家兔体内,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的情况,以判断供试品中所含热源限度是否符合规定。

反应过程:热源——白细胞——吞噬——白细胞崩解,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家兔法优点:能直接地反映各种热源致热程度(定性)。

家兔法优点:不能定量反映热源含量,不易标准化,结果重复性差,不适用于放射性物质、肿瘤抑制剂等细胞毒性物质制剂检验,而且受到动物个体差异影响大。

二、第一节热源定义中提到了微生物,特别是致病微生物,它的致病物质可分为毒素和侵袭力两大类。

毒素对宿主有毒,能直接破坏机体的结构和功能。

侵袭力本身无毒性,但能突破宿主机体的生理防御屏障,并可在机体内生存下来(医学上称为定殖)、繁殖和扩散。

如果把毒素当作"元凶",那侵袭力就是"帮凶"。

毒素又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内毒素制药过程最常见,也是最易发生的。一起来看一下两者的区别:

三、细菌内毒素简介

来历:

细菌内毒素这个概念在1890年的时候就已被提了出来,它是在研究发热物质过程所引起的。

1933年Boivin最先由小鼠伤寒杆菌提取出来,进行化学免疫学方面的研究。

到1940年时候,Morgan使用志贺氏痢疾菌阐明了细菌内毒素是由多糖脂质及蛋白质三部分所组成的复合体。

到了1950年以后,随着生物学,物理化学,免疫学以及遗传学等的进步发展,细菌内毒素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其化学结构组成及各种生物活性间的关系也更加明确起来。

英文名称:Bacteria Endotoxin(BET)

化学成分:构成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最外层的脂多糖 ( LPS ) 成分,其基本结构高度保守,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

存在部位:内毒素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

稳定性: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

生物活性:

1、致热性。2、致死性毒性。3、白细胞减少。4、什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5、降低血压,休克。6、激活凝血系统。7、诱导对内毒素的耐受性。8、鲎细胞溶解物(鲎试剂)的凝集。9、刺激淋巴细胞有丝分裂。10、诱导抗感染的特异性抵抗力。11、肿瘤细胞坏死作用。细菌内毒素与热源的关系:


中国药典-细菌内毒素检查-01基础知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