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城隍庙的琉璃脊饰
榆次城隍庙的琉璃脊饰
《美与时代(上)》 2012年01期
申迎迎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琉璃装饰艺术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根据文献的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现,它起始于北魏,形成于唐宋,发展于元明。城隍庙作为以皇权为中心的体现,在建筑装饰上更是汇集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精华。琉璃装饰作为体现建筑美的重要手段,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其华丽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榆次城隍庙的琉璃装饰艺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榆次城隍庙位于榆次老城的东大街北部,是我国最古老和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据《榆次县志》记载,榆次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 年),原址在大北门内善政坊,初建之时,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山门一间。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旧庙柴坼毁,另在现址建正殿和东、西厢房各三间,山门一间。经历了元明两朝160余年的扩建及修葺,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和规模。其中最年轻的建筑为建于嘉靖二年的戏台和八字形琉璃影壁,到现在也已经有480多年的历史了。
榆次城隍庙整体建筑采用“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城隍庙的“前朝”部分包括山门、玄鉴楼、乐楼、戏台、显佑殿及东西廊房,为百姓拜谒与城隍行政的场所,建筑布局匀整对称,形体壮丽,屋面全部覆盖琉璃瓦或琉璃装饰,简单而华丽。“后寝”部分为后寝殿与东西配殿,建筑形体虽小于“前朝”但也大量使用了琉璃装饰,同样显得华丽富气。
据题记记载,榆次城隍庙显佑殿的吻兽及脊饰皆为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修复建造,玄鉴楼为嘉靖六年(公元1527 年)修复建造。
一、正脊装饰
榆次城隍庙除山门两侧的掖门与钟鼓楼外,其他建筑的脊部全部采用琉璃雕花进行装饰。在宗教建筑中采用琉璃雕花的形式对脊部进行装饰大约出现在宋金时期,经长期发展演变,到了明清时期不仅其题材范围广泛且造型较前代也更为放朗舒展。显佑殿正脊釉色多用褐、黄、浅黄三种。脊间饰以怒放的牡丹和盛开的莲花,花瓣重叠致密,脊间南北两侧各饰有四条行龙,龙体如蛇,身体修长,翻腾于花脊之间,或蜿蜒前行,或折首回望,姿态各不相同。通体采用多种雕刻方式,增强了脊部装饰的立体感。
玄鉴楼的正脊上花卉茂盛,行龙蜿蜒其中,曲曲蠕动。它们造型饱满,线条流畅,正脊、垂脊两侧均为琉璃花脊,黄、绿二色交替使用。其围脊、角脊、俄脊、垂脊上也同样布满了雕饰着花卉的琉璃饰件。
二、正吻装饰
正吻又名鸱尾、龙吻、鸱吻或大吻,为置于正脊两端突出于屋脊的装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名称、造型及装饰手法都各不相同。显佑殿与玄鉴楼的正吻皆为明代作品。显佑殿的龙形大吻造型繁杂,吞口宏大,龙头双眼圆突,目视前方,双角卷曲,龙躯体盘旋而上,吻身两侧布满云朵,尾部高耸向内卷曲,吻尾顶端塑一龙头,龙头前伸,张口竖目,十分凶恶。后有背兽一枚且兽的头、鼻、眼、唇俱全,整体雕刻精细,夸张的嘴部集中表现了“吞脊”的气势,大大增强了屋脊的稳定感。玄鉴楼正吻的造型较显佑殿的更为俊秀,大吻同样怒目前视,龙耳直竖,龙身刻鲜,身侧饰有云朵,尾部甩向内然后向外卷曲,后爪与卷曲的龙尾之间形成一定空间。线条流畅自然。釉色以黄、绿、赭为主。(图1)
山门、后寝殿以及配殿的大吻皆为清代作品,龙尾的涡卷造型被进一步夸大,更加图案化且失去尾之原状,不似明代龙尾线条流畅自然。正吻的轮廓颇为简洁,夸张的嘴部“吞脊”的气势,龙头与龙尾直接连在一起,中间的身段几乎完全略去,吻上宝剑直竖,将大龙牢牢地穿插在屋脊之上,是具体与抽象的完美结合。(图2)
三、正脊正中的脊饰
正脊正中的脊饰,称之为脊刹。榆次城隍庙内各个建筑的正脊中央均设有雕刻精细、造型精美的琉璃脊饰。修葺于嘉靖年间的玄鉴楼与显佑殿就是最好的例子。玄鉴楼脊刹吞口中间雕饰题记,旁边饰以龙头,脊刹上立有狮子驼瓶,两侧为狮象驼素莲柱和宝瓶。显佑殿脊刹两吞口之间雕饰着题记,题记上方立有四重檐歇山顶的两层楼阁,阁楼下开有拱形门洞,在阁楼两边分别立有象驼宝瓶。色彩以黄、赭、绿三种为主。此期间正是山西琉璃烧造艺术的隆盛时期,琉璃釉色艳丽,捏工纯熟精巧。(图3、4)
山门与后寝殿的脊刹修葺于清代。山门脊刹为三层阁楼,歇山顶建筑,二层、三层皆设有明柱和瓦顶装饰,檐下饰有斗拱、额枋,两柱之间雕有雀替,皆雕刻细致。阁楼下为开有三个拱形门洞的城门,城门上方雕饰有“城隍庙”匾额。两边各有蟠龙雕饰,雕饰上两侧为狮象驼瓶。后寝殿的脊刹雕有阁楼三座,阁身三层,每层皆饰有斗拱、额枋、雀替等,中间最高,屋顶为歇山式,三层皆设有平座和栏杆,最下层设有板门,上面饰有门钉、铺首、门环。二层三层开有拱形门洞。两侧矮之,亦为三层,形制与中间的阁楼基本相同。阁楼两边为脚踏龙头、背负宝瓶的狮子和大象。(图5、6)
四、垂兽、戗兽及蹲兽
汉时已有在垂脊最前端安放垂兽、俄脊作为装饰型构件的做法。城隍庙内的各个建筑的垂兽及俄兽均采用兽头造型,身躯刻鳞,头生双角。垂兽与饯兽的造型基本一致。玄鉴楼垂脊下端均雕一完整的行龙作垂兽,面目狰狞,姿态凶猛,尾部竖起,似欲腾飞。显佑殿、后寝殿、配殿的垂脊造型基本相同,垂脊下端龙首前伸,仅有前半截,后部与垂脊相连,兽首或仰头前望,或张口瞪目。(图7、8)
在城隍庙各个建筑的屋脊檐角处均安放有一系列小兽,也简称脊兽,又俗称蹲脊兽、小跑。榆次城隍庙以显佑殿的等级最高,这种小兽有五个。分别为仙人、龙、凤、海马及狮子。它们列队整齐,昂首蹲在屋宇的最险处,威武中透露着亲昵,使建筑显得更为宏伟庄重。这些小兽在形象塑造上都是神采奕奕,在釉彩上更是光辉耀目。这些立体形象的构建超出了它们在结构上的功能。(图9)
榆次城隍庙屋面上所使用的各种琉璃脊饰精美而华丽,使宏伟的殿堂更显得富丽堂皇。榆次城隍庙作为道教体系的宗教建筑,其题材必定受到其宗教观念、文化习俗的影响。同时,道教是中国本土自生的宗教,它根植于华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不断洗礼,与各地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城隍庙祭祀供奉着城隍神,城隍神在中国古代民间是一个城市的守护者,所以在其装饰题材上一定会体现出人们祈望幸福、向往美好生活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内容。加之古代建筑工匠大多来自民间,所以在修建过程中必定会将传统认识、地方特色融入其中。榆次城隍庙琉璃装饰的造型就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强烈的形式感,对营造和烘托宗教氛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榆次城隍庙的琉璃装饰艺术拥有深邃的思想内涵,这些内涵造就了特征鲜明的艺术效果,更赋予了装饰艺术巨大的文化魅力。城隍庙脊饰中所雕饰的莲花,就属于道八仙的法器之一,在装饰中被称为“暗八仙”。在脊刹上方放置宝葫芦或宝瓶,在下方承以狮子或大象,在整体看来活泼生动的同时也寓意“太平有象”的祥瑞。而屋脊上的龙形正吻和狮子装饰,则体现了人们祈求镇邪和纳福的美好愿望。龙形作为神异之首,则代表着权力、尊贵、华丽和威武等正大显赫的意义。由此看来,榆次城隍庙内形形色色的琉璃装饰脊件不仅美观,而且也饱含了人们祈望幸福、向往美好生活的寓意。这些琉璃装饰在外型上看起来玲珑有致华丽非凡,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是耐人寻味,哪怕一个小小的构件都有其自身要表达的神秘思想。
榆次城隍庙是榆次境内保存古代琉璃数量最多和最完整的一处。这些琉璃饰件集众多技术为一体,各式饰件的造型、色泽及工艺均可代表当时山西地区琉璃制造的最高水平,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古代建筑装饰的华丽与神秘。榆次城隍庙琉璃种类齐全,时代特征突出,制作工艺考究,将榆次城隍庙装点得肃穆凛然、雄伟大气,是尤为珍贵的艺术瑰宝,它堪称是榆次老城古建筑中的精品佳作。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