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是否真的为李白脱靴?究竟是谁导演马嵬驿兵变?(二)
虽然在台面上出手的是陈玄礼,但是陈宣礼这个人以淳朴自建,在史书当中它并不是一个特别善于懂得玩弄权力或者非常明确的能够策划政变的这么一个人,他往往是听别人命令而行似的,那么听的究竟是谁的命令?其中高力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高力士这个人可不是我们想象的一个简单的宦官,就是个弄臣陪着皇上说点奉承、拍马之类的话,得到皇上的赏识。唐玄宗不是那种昏君,他只不过是晚年糊涂,在年轻的时候非常英明,身边的人要求也非常高,高力士在他身边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不说别人,皇上的太子管他叫二哥,公主管他叫阿翁,驸马称呼他为爷。这些称呼尽管比较乱,但是可以证明高力士不仅在唐玄宗面前,在黄总面前也有非常高的威望。这还不算什么,他参与朝政的深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四方进奏文表必先承高力士,然后觐御,也就是呈现给皇上,小事就已经可以自决了,这是多大的权利。而且唐玄宗还亲自讲高力士当上我寝泽文,如果高力士在这儿值班我就能够睡安稳觉了。如果感兴趣您可以翻翻历史,能得到唐玄宗这么高评价的人一共有几个?
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高力士对于唐玄宗来讲相当于一个内宰相,在内部能够处理很多的事物,你像姚崇、宋景、张九龄、李林甫,包括杨国忠,这属于外宰相,两者之间能够很好的平衡,能保证大唐的政局在李隆基整体把控之下继续往前走。这个过程当中变化的是外部的宰相,不变的一直是高力士。您就说高力士这个人在唐朝历史上重要不重要,所以高力士跟外宰相之间的关系,对整个朝廷的发展那就特别的重要了。两者之间针尖对麦芒,恐怕对局势就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说在李林甫执政的时候,早期的时候因为李林甫还是通过高力士做了一些打点,得到了升迁的机会,但他真正当了宰相之后只手遮天,完全培育自己的势力,虽然有能力但是跟高力士之间就产生一定的摩擦。高力士这个人好就好在一点,他凡事儿能够站在大唐的角度,皇上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他对李隆基的中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它在唐玄宗面前一直在说,李林甫这个人你要重视,他过于弄权了,很多高人受他打压没有机会往上走,你别看他自己治理国家还可以,但是他在培养出接班人恐怕就难了,李林甫还好一些。
等到杨国忠这个时候,高力士也坐不住了说这个人确实有问题呀,几次跟皇帝进言,但是唐玄宗什么态度呢?上默然,没有理会这件事情。为什么是这样一种情形?就是因为杨国忠能搞钱,专门给李隆基准备了两个大仓库,装的都是钱才能保证皇家越来越奢侈的需求。所以李隆基对杨国忠但也是有所求的。不过杨国忠搞钱的方式就比李林甫恶劣多了,至少李林甫还按规矩办事儿。让大唐能够继续延续他的辉煌,等到杨国忠的时候就开始直接抽取民脂民膏了,好在大唐底子厚,即使这么做了大唐还能扛得住。
但是等到安史之乱的时候,高力士觉得机会来了他就专门找到陈玄礼共同策划,打算在城中干掉杨国忠,没想到没得手结果感到马嵬坡的时候机会来了,杨国忠终于没有身边那么多人了,禁军又完全在陈玄礼和高力士的掌握之下,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不断向皇上施压,现在兵丁整个群情激奋的,不杀杨国忠不足以平兵分的,这个情况下如果想让大家继续往前走,必须杀掉杨国忠,如果在长安哪怕是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李隆基绝对不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但是已经走到这个地步了,现在身边最可依靠的人就是陈玄礼和高力士了。怎么办?没得选了,只好把杨国忠杀掉了,但是杨国忠杀掉之后,兵士还是表达不满,怎么办?皇上就派高力士去问问,这些军士他们还有什么诉求?
高力士了解一下情况之后,回来明确的跟唐玄宗回复虽然杀了杨国忠,但是杨家的其他亲属还在,虽然杨国忠和杨贵妃两个是远亲,但是我们心里也不放心,干脆您就把贵妃也杀掉了。这番话显然是高力士、陈玄礼充分沟通过的结果,这个时候唐玄宗李隆基是什么态度?是像长恨歌当中讲的那样,君王掩面救不得?没那回事儿,上既命力士赐贵妃自尽,立刻就赐贵妃自尽了,压根儿就没犹豫。所以长恨歌当中记载的大多数事情其实都是瑰丽的想象。
当然那是诗歌并不追求准确,而且他确实也并不是很准确,准确的是皇上立刻就已经下命令赐死贵妃这才是事实。而且这个命令就是高力士亲自执行的,把这些人都处理完之后,皇上身边就带着太子和诸位皇子再加上陈玄礼的禁军还有高力士了,这种情况下队伍迅速统一一致继续前往成都,能够给大唐王朝续命这是历史的真相。但是也有人就奇怪了,高力士怎么就会对陈玄礼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个禁军的将领有必要听一个宦官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