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鉴时刻】论语1.1:学而时习之

2021-05-03 07:25 作者:Rocky说  | 我要投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论语》

        此段常常被人熟知为“孔门三乐”,其常规的解释多为:孔子说:“学习之后还能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令人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不远万里而来,不是很让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种君子之乐吗?” 朱熹还称其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我读此段后的理解是:活到老学到老,还能时常温故知新、与时俱进,这难道还不能让人内心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和我一聚,这难道还不能让人高兴吗?即使别人的认知和我不一致,我也能心平气和以待,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我如君子般让人如沐春风吗?由此,我还认为可以把“孔门三乐”引申一下,完全可以用来规劝时下的家长们嘛,咱们先来看看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孩子学什么当然你也学什么,你还能时常通过对他们的教育来反复练习巩固这些知识,结果比你自己上学的时候都学的好,这难道还不是件让人说着说着就很高兴的事情吗?我发现,很多大城市里的父母就是这样,虽然已经错过了学生时代学习外语的良机,但现下这英语说的那是倍溜,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但有了要教自己孩子的动力在,更有了教授自己孩子的学习实践场景在嘛。再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孩子的家长聚在一起,不管天南地北,聊的最多的自然就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聊着聊着就聊开心了,还建了各种各样的群,可谓友凭子多啊,不知不觉间既拓宽了自己的圈子,又平添了自己的生活乐趣。最后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更富教育意义啦,你看啊,孩子不知道你所知道的知识,但你不生气,更不打骂,这才是为人家长为人处世所应有的风范啊。而现下还出现了更多更为不一样的解读呢,比如,传世说、学天说等等。

学天说

        学天说提出的因由是认为“学而”没有意义,这不符合孔子“正名”的思想,毕竟“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论语》第一篇应该正名为“学天篇”。“学天篇”是说,做人,不管职位高低,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向大自然学习。因为人是自然的一分子,既然不能离开大自然,就必须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去找到做人做事的方向。

        学天说对于“孔门三乐”的解读与常规释义的差别主要集中在针对第一“乐”的解释上,它觉得“习”字在其中若只作“温习、复习”层次很低,这里应解释成“习惯”。习惯怎么养成呢?就是要去做。向自然学习,懂得道理还不算懂,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做得出来才算懂;做不出来,还要继续学。可见这第一乐有知行合一的味道。我们常常讲,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到自己知道,但就是做不到。那就是学习没有效率,没有效果。从现在开始要记住,只有做得出来,才算学到

传世说

        传世说则有点完全颠覆了常规的解释,它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看起来似乎更有道理了呢。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孔门三乐”终归是告诉我们,但凡生气等不良情绪,其实最终最受影响也最不值当的人是自己。人生,人生,人最重要的就是,快快乐乐地生活,所以,生活就要有乐趣,这乐趣就是你自己心态的自我调整,而并非外在的条件。只不过,尚需注意的是,有些快乐可以溢于言表,“乐”出来,有些只能内心概括承受,不亦“说”(通“悦”)乎?心态好,才是真的好啊。

        当然啦,“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会如何解读你心中的“孔门三乐”呢?

【观鉴时刻】论语1.1:学而时习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