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首先呢,我们来看看网上的普通翻译:孔子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这么理解的话逻辑就有很大的问题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只能算的上诚实,并不能算的上是智慧。举个例子,当你去做卧底间谍了,别人问你关于我方消息的时候,你能把所有的真实的信息说出去吗?再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名医生,病人如果活不久了,你要告诉他的家人,你还能把病情原封不动地告诉家属吗?这样只能算得上愚蠢。而且你怎么知道自己不知道或知道自己知道呢?就算你自己知道或者知道自己不知道,难道你就要把自己所知道的说出去吗?由此可见这个意思就有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看断句,如果不会断句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大概率就会理解错误。我们学的断句是“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但这样断句就会导致意思理解错,应该为“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就会很好理解意思。
首先呢我们来看看里面的核心字——知(zhi一声)和知(zhi四声)。这里知(zhi四声,在“由,诲女知之乎”和“是知也。其余的地方是一声“知”)的意思就和我们普通理解的意思一样,也就是通假字,智的意思。而这里的知(zhi一声)就和我们理解的字面意思大不相同。这里的知是良知的意思。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其他重要的意思:知之为就是以知而为。知就是良知,也就是依照良知和天理而行事。知之是以之为智。意思就是这样算是有智慧的做法。
不知为则是不以之而为,不依照良知和天理行事的意思。不知呢,就是以之为不智,意思就是这样就是没有智慧的做法。是知也,也和字面意思一毛一样,就是这样才算是有智慧的意思。
现在让我们来整体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孔子说:子路啊,我来跟你说说什么叫做真正的智慧吧,依照你内心的良知(天理,规律)而行事,这就是有了智慧,相反,不依照良知去做事,那就是失去了智慧,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其实就是智慧本身啊。
其实历史上也有很多案例,比如说五祖传衣钵。一天,五祖一天,五祖召集众门徒,说:“你们各自好好思虑一下,找出般若之性作一首偈,呈上给我看,谁悟性透彻,我就将衣钵授给他,他便是第六代祖师。”众门弟子听了之后议论纷纷,都觉得应该是神秀取得衣钵。一天,神秀作了一首偈后,不敢跟五祖看,就悄悄的在墙壁上写下了那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看后就半夜把神秀叫到了他的禅房,问他是不是自己写的,然后说他还未领悟到真如本性。一天,打杂的惠能也在墙上题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看了之后内心十分欢喜,连夜把他叫到禅房里,把衣钵传给了他。可是弘忍这样子选接班人,不仅把自己多年的教育方式一票否决了,还可能引起众愤。所以弘忍悄悄地在半夜把慧能送走了,让他隐居在树林,最后惠能把佛教传到中国了,继续把佛教发扬光大。
五祖能够做出这样的行为选择就是出自于他自己的良知(注:这里的良知是理智判断),丝毫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做出了一个长远的考虑,这就是知行合一。
不仅是历史中有案例,在现实中也有案例。大家有没有发现大多数企业都很短寿,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公司企业的老板都觉得应该把公司传给自己的儿子女儿,而不是传给一个陌生人。因为自己如果传给一个陌生人的话就感觉公司不是自己的了。可是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慧,那公司岂不是越开越小,越开越小了吗?
然后我们来讲讲现在很流行的问题,比如说:家庭重要还是事业重要?这份工作好不好,该不该做下去?你的妈妈和老婆同时掉进河里,你该救谁?你更喜欢妈妈,还是更喜欢爸爸?等等。其实我们只要根据自己的良知去做事,做到知行合一就行了。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同时也就是真正的智慧。
OK,今天的论语解读就结束了,注意我是老朱886,点个关注不迷路,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