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4.60 巴枯宁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60、巴枯宁(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1814—1876)
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第一国际的阴谋家、叛徒。出生于俄国封建贵族家庭,1840年出国,先后侨居德国、瑞士和法国。1847年,在巴黎与蒲鲁东结识,深受蒲鲁东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1849年参加领导德累斯顿起义,失败后被捕入狱。1851年引渡回国,被拘禁和流放西伯利亚,期间多次变节,上书沙皇悔过。1861逃往英国。1868年曾混入第一国际。巴枯宁认为国家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祸害,消灭国家是个人解放的必要条件。巴枯宁的政治纲领是反对权威,主张立即消灭“一切国家”,废除“一切权力”,建立个人“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社会,并认为这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目的。他把自由和纪律、组织、权力看作是截然对立的东西;主张把废除遗产继承权作为“社会革命”的出发点;主张依靠农民和流氓无产者的自发骚动来实现无政府主义的目的;他否认组织,否认立法,反对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否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他的思想方法是形而上学的,他的观点对无产阶级革命具有极大的危害。
1872年第一国际第五次[i]代表大会,将巴枯宁开除第一国际。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巴枯宁进行了揭露和斗争。马克思对他的评价是:“如果说他在理论上一窍不通,那末他在干阴谋勾当方面却是颇为能干的。”[ii]列宁在《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提纲中写道:“无政府主义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无政府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iii]
主要著作有《国际革命协会的纲领》、《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
注:
[i] 海牙。
[i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95-396页。
[iii] 《列宁选集》第1卷,第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