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一声乳娘,一段奇迹!
七十多年前,胶东抗战处于最艰难的时期,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中面临生死考验,被迫频繁转移,有的同志不得不抛下刚入人世的亲生骨肉。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决定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

编辑
当得知胶东育儿所要来时,田家村的村民们立刻忙活开来。村民兵自卫队指导员沙书尊,把给兄弟刚刚盖好的两栋新房让出来给育儿所的孩子们住;村民沙民主动让出有火炕的北屋给所长和孩子们住,每天为他们烧火取暖,自己则搬到没有火炕的南屋;田家村自卫队每天安排民兵轮流在村头和路口处放哨,防止可疑人员进入村庄。在民兵的保护下,育儿所没有出过任何问题。

编辑
七十多年过去了,乳娘们的故事已随时光远去,但她们的红色基因却被一代代传承和发扬。胶东育儿所修复时,田家村17个老屋住户不到3天时间,就完成了置换搬迁;70多岁的老党员沙典仁主动让出了自家的房屋,全家搬到苹果大棚居住;胶东育儿所开放之后,已过花甲之年的乳娘子女、亲属们自发担当起义务讲解员,一遍遍地为参观者讲解乳娘事迹。

编辑
为唤醒群众对“乳娘”的记忆,乳山对胶东育儿所原址民房进行修缮保护,建成红色教育基地,以文物陈列、照片展示、影像播放、展室复原等方式,再现了胶东育儿所基地历史。修缮工作中,乳山坚持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化保留房屋原貌,通过对历史事件、感人故事的整理、展出,让参观者从中感受到乳娘精神洗礼。

编辑
同时,乳山还对胶东育儿所、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周边的46个“红色沿线”村实施保护性开发,聘请专家对历史文化、红色资源、古迹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重点对下石硼、东尚山、井乔家、青山4个村实施“红色改造”,规划建设布展了许世友战地临时指挥所、山菊花电影展览馆、宫保田纪念馆、冯德英旧居、胶东特委遗址等40余个历史文化展览馆。以胶东育儿所和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红色沿线村,成为乳山红色文化展示和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

编辑
每一张珍贵图片背后,都是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胶东乳娘用超越传统的血脉亲情,用超越本能的母爱,让革命的火种生生不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乳娘们用大爱书写了一段人间奇迹,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历史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