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桐城派的文论
一、关于桐城派
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
桐城派古文理论上承以韩、柳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其理论核心是提倡文章写作上的义理、考据、文章的统一。
二、方苞
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著有《方望溪文集》。
方苞的文章学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清真古雅”的“义法”。何谓“义法”?他在《又 书货殖传后》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所谓“义”,包括了文章的叙事内容和作者的议论评价;所谓“法”,则是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指组织严密、条理清楚等而言。
“清真”是对“义”的要求;“古雅”是对“法”的要求。“清真”的要求在“理之是”,而“理”的内容必溯源六经而穷究宋元诸儒之说,即是要符合理学的思想原则。“古雅”的要求在“辞之是”,而“辞之当”必贴合题意而取材于三代两汉之书。
三、刘大櫆
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著有《海峰文集》《诗集》及《论文偶记》。
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认为,文章美的关键在于是否达到了神、气的自然流露。 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
他提出了神气、音节、文字三者的关系,还提出了文章艺术美的具体要求,即“十二贵”(文贵奇、文贵高、文贵大、文贵远、文贵简、文贵疏、文贵变、文贵瘦、 文贵华、文贵参、文贵去陈言、文贵品藻)。涉及了文章的风格、境界、语言、法度等。他认为文章中的神气并不是抽象而难以把握的,神气是通过文章的音节而体现出来的,只有在吟诵的过程中才能深深地体会神气之特点。
他说的神是指文章中自然天成、不落痕迹,又能充分展示作者精神面貌特征的化工境界,气是指文章中具体体现这种化工境界、并带有作者个性、气质的行文气势。刘大櫆要求文章有独创性,含蓄深远,有味外之味。要求文章富于变化,不拘常法,应该朴中见华,淡中有浓。
四、姚鼐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文集》十六卷、《惜抱轩诗集》十卷、《惜抱尺牍》等,并选有《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古文辞类纂》是体现了桐城派文论思想的古文选集。
姚鼐在方苞“义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义理、考证、文章的统一。
姚鼐在归纳文章写作方法时,提出了八个大字: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姚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关系的论述。姚鼐把各种各样的文章的风格归纳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大类,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
①姚鼐认为宇宙本身是阴阳二气结合的产物。文如其人,文章是人的心灵世界之表现,当然也就有阳刚、阴柔的不同。
②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是两种基本的风格美类型,二者是可以互相调剂、互相补充的,所以文章的风格美也就千差万别、纷纭复杂。姚鼐认为最好的理想文章应当是刚柔并重而无所偏的,但这是非常难也非常少的。姚鼐认为文章的艺术美应该刚柔并济而又有所侧重。
③姚鼐关于文章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看法受严羽的“优游不迫”和“沉着痛快”的影响。只不过严羽并未展开论述,姚鼐却做了深刻、充分的论述,这也是姚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