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透明的苹果》视频废案文案(iPhone数字系列技术集锦)

2023-09-08 18:17 作者:分号斗萝  | 我要投稿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期视频,里面有很多关于苹果的拍摄素材。 视频分为两部分 ) 第一部分即(上)视频图片标题:【15年来,机给了我们什么】(上) 视频标题:《两个十年的交点,机们在干嘛》 视频创作文案围绕从第4代到到第7代为上期,从第八代(x)到最近的14代加上对未来的思考为中期。 第二部分即(下)视频图片标题:【15年来,机给了我们什么】(下) 视频标题:《第二个十年,机的创新究竟是什么》 讲产品,应该把握一个特点,在旧机子身上讲未来的布局,在新机子上讲对过去的演进 另外两点就是,1、

苹果总是设计先行,软件铺道,硬件陪衬;2、苹果软件配合设计 惊人的一致性。(从multitasking到控制中心与reachablity再到灵动岛)

2023年3月重审认为:讲一类产品的流变,应抓住其几点规律再盘点各机型。两期视频以iPhone为主。 演进 4一代上的玻璃屏幕(从3Gs加上的疏油层、乔布斯在造新品的前几月要求改掉塑料屏幕而换上玻璃屏幕)、玻璃机身、影像的不成功雏形(闪光灯),A5芯片的第二代突破, 5一代上的尺寸、ios6的演进,A6,A7的进一步突破以及协处理器M7对人机交互介入生活(抬起唤醒,的推动,影像上新的元器件提升和功能围绕视频拍摄来结合 ,市场定位 Ios的前身要求讲清楚 比例的变化 指纹解锁的发展方案,电容传感器借助钢圈和人体皮肤导电的特性依据指纹纹理改变电容值而生成指纹图,超声波,滑擦式,光学屏下(亮屏)等 6一代的尺寸,6s的抬起唤醒,ppi,2.5D玻璃(一体化设计) 7一代的三维触控,广色域,双摄,铝合金工艺 (对比三星note7) 8一代的玻璃面板 x一代的市场定位与定价策略,比例变化,操作手势  x以后的三摄,防抖、快捷指令,5G,个性化,芯片续航加持,耐摔性边框,防水防掉色等 布局 (由于手中缺乏3Gs,只好都放到4一代来讲) 4一代的ppi,玻璃,影像聚焦视频拍摄,应用市场,doc栏,ios4(前身iPhone os)双击的底部任务栏(对灵动岛的启示)iCloud,siri 5一代的m7协处理器,ios7的设计与multiple tasking, 6一代16年上半年ios9.3的色彩管理 7一代的p3广色域,双摄计算摄影多摄融合,屏幕按钮一体化 x一代,无边泳池(爱否科技上消费者报告中一个截图给了我启发,已截图)次级像素渲染技术(直接控制子像素的显示方式,实现像素上下两边均保持红蓝像素点相间,这一技术与三星s8同样),软件交互与硬件控制的妥协(关机键不能关机)face id对人工智能的影响,轻点屏幕的动作交互(前身诺基亚搞过),asistive touch  对底层文件的计算处理和越来越强的后期空间, 以几个问题来探讨可能的布局: 市场定位会不会变得多元? 为什么不做翻折屏?曲面机身会回归吗?平板会不会采用翻折屏的设计? AI眼镜?   视频播放中内容安排已明晰,现在是文案具体策划部分: 第三部分:从一代到10一代 2023年3月重审,简化为上下两部分,以人机交互、设计质感、产品形态定位三大轴心构成手机身为一产品本质三要素,以市场营销、技术普及成本为外力作为审视对象,进行文案策划。 插入视频:《one more thing》剪辑 文稿: 1、欸别急着刷全体起立,且让我们看看那个十年,世界手机行业在干啥 (要求来一波正常播放和倍速倒放) 插入各发布会以及头条信息等(坚果pro、三星s7edge、三星note7、iPhone7) 对于一件即将成为人手一部的产品其背后的设计者来说,或许只有两种设计品味,可以取悦十乘百乘千乘的,那些第一批掏钱的消费者——一种是自然的弧度美、一种是工业的硬刚美。而这两种最贴合人手握感的美,都在iPhone x发布的前后,得到了成熟的展现;同时,人机交互重要组成——屏幕显示、日常手势操作、基于场景的交互逻辑、基于硬件的软件以及云存储服务、外部辅助工具、影像这些元素,在各家厂商提供的不同产品中,开始以不同成熟度步入大众视野。大家好啊我是分号斗萝,在本期视频中,我将结合手机发展的第一个十年史,向大家分享我个人对手机产品设计的一点看法,视频涉及技术细节内容量大管饱,希望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直看到结尾啊,你们的播放量、分享与建议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前言

文稿:时间从07年跨入2023年,在横跨满15年后,后PC时代的标志产品——iPhone也已经走过了整整15年。不过,看着逐渐走入帝国时代的苹果,以及手机形态发展进入瓶颈期,作为一名数码爱好者啊,还是不由得感叹:iPhone啊iPhone,你究竟要练习几年呢?Up主不算苹果产品的追求者,本期视频不含恰饭,但量大管饱,(带各机型出场视频)参与演示的有代表ios系统的iPhone家族分别是4s,5,5c,5s,6plus ,xr,xs,以及up主主观选取的手机形态以及操作系统的代表三星experience的s7 edge、 note 7 fe,代表flyme的魅族16,代表miui的初代红米,代表早期emui的荣耀,还有up主目前在使用的代表鸿蒙的华为畅享20pro。还有部分系统如smartisan os还有氢 os等代表系统,up因为资金的原因暂时没有买,所以只能在视频中略讲了,相信了解它们的观众一定会认为,再多的文字也掩盖不了它们的光芒和象征的情怀。今天呐,up主就想跟视频前的伙伴、朋友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我个人对iPhone未来以及它背后的公司——苹果的想法。(上面作为第二部分文稿的开头) (空镜头)给一排iPhone打光影,做出动效,最后打出标题《要练习几年?战国时代的iPhone们》 插入乔布斯讲话——对技术的赌马,以及不能让运营商来管手机的设计 正如乔布斯在2010年所说的,苹果为实现创新能够调动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它必须要专注于创新并且要超前于市场需求,并且要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在技术上学会赌。在up主看来,苹果是一家非常敢赌的公司。不同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小米miui的敢为人先与商业模式上的敢赌,乔布斯的苹果是真的在赌。凭着乔布斯惊人的业内直觉,以及他所认为的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从借鉴altos发展麦金托什机,到与乔纳森一同实现着苹果的设计美学巅峰mac os x,再到越过平板与触控笔tablet方案,研发数年做出划时代的muti- touch,swipping等交互逻辑,甚至在发布前半年要求康宁换掉塑料而采用玻璃屏幕的iPhone,到iPhone4为了设计的一体化而专门改进天线结构,这些都为苹果成为一家会赌敢赌的创新型公司打下了良好的设计基因。而在2022年的代码大会上,库克也提到乔布斯认为苹果应该做出自己芯片从头到脚来决定自己的设计。可以说从iPhone开始,苹果自身乃至后pc时代的厂商基本都按照着乔帮主对人机交互提出的理念——那就是好用(easy to use)且软件层面的智能(smart)而前进着,而从底层开始把握设计,目前除了苹果与谷歌外,华为研发也正在做着乔布斯和现在的苹果团队一直坚持的事情。不过,iPhone在进步,时代也在飞速发展,世界很快纷纷踏上乔布斯搭建的舞台,在售卖产品的同时,也与苹果争夺着手机设计领域的话语权。而乔布斯不能够容忍魅族与ios设计方案相似而取得的引人注目的商业成功,从产品标签到裹挟着艺术品的商品标签,也只是作为领导者的乔布斯选择被市场淘汰还是维护公司利益与独立性的一念之间。不过,作为成长起来的消费者呀,走过了大浪淘沙的时代,当我们重新审视曾经的iPhone,却总能发现一些沙海遗珠。褪去了价格的耀眼,来挖掘挖掘iPhone背后的苹果设计与技术发展演变,才发现呐,原来iPhone除了工具之外,还承载着许多属于技术与设计的,历史的天空。梳理着各手机技术与设计发展的历史,就像我们再读三国、再读春秋战国一样,真是令人连连感叹。由于篇幅的原因,up主决定从iPhone7开始讲起,当然呢7前面的iPhone家族最后都会涉及到。那么接下来,就允许我来与各位展开讲讲,挑些专注于设计与技术的典型例子来絮叨絮叨。

6s之后的第二个高光时代前夕:

iPhone7上为行业铺路的那些设计

(转场)7——战国时代前夕,全面屏的过渡方案 在视频正式开始之前,up主有三个观点想说明:一个就是,(插入演示视频)从iPhone家族流露出的创新思路啊,基本是设计先行,软件铺道,硬件陪衬;第二个,就是纵使苹果这样的行业领跑者,在产品定位上也会碰壁;第三个呀,在iPhone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苹果是一家优秀的先行者与更好的后来者都能干的商业公司,在进行设计时犯错误很少,眼光堪称稳和准,但也缺少乔布斯时代的狠劲。从2014年发布iPhone 6系列开始,手机基本就进入了行业内工业设计的第二个阶段——由直屏独霸开始向直屏、曲面屏形态分野。二者最后又不约而同地赶上了oled屏幕以及制造工艺的进步,为全面屏时代送上了敲门砖。而iPhone7作为处于快速上升期的苹果,在厂商大量堆配置噱头和趋向同质化的时代,以及面对着行业老大三星s7edge、note7等咄咄逼人的态势,加上自身即将迎来iPhone发布十周年前第九个年头的产品,也还是回归了传统艺能:iPhone7又是萧规曹随的一年。不过,也是拨乱反正的一年:(插入视频)重新回归的r角一统江山的摄像头设计,对从4以来的设计方案不断改进的天线与纳米注塑条设计(要求标注注塑条不是用来通过信号的,而是隔开天线金属接地与机身以防止天线净空被破坏)取代深空灰与黑色正面不协调的设计而演进的一体化黑色机身,交互逻辑的小范围优化以及ios10对动态效果的优化,总之啊,各种缝缝补补又是一年。当然这些都是对我们消费者有利的。不过,前代6s的3d touch交互创新并没有构成对今后市场的广泛影响,反观前一年魅族搭载flyme5.0的5pro返回交互以及母公司锤子科技在坚果pro上搭载smartisan os3.0的分词大爆炸、handshaker 等实用功能,微信让中国大众跳过传统e-mail而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有前一年由三星s6 edge以及手机芯片soc猎户座7420攒下的产品口碑,苹果生态优势还不构成市场的绝对优势的历史情况(大家知道当时还有很多普通用户采取越狱的方式),6s只能凭借自5s上搭载的指纹解锁体验以及相比于骁龙810的拉跨,ios扎实的流畅度、握持手感还有尺寸胜出一筹。大家知道,苹果不像三星一样,作为供应链的顶端猎手有大量的试错成本,例如三星能够让其他厂商如苹果先用2.5D玻璃、一加率先用90hz刷新率屏幕,自己敢同时使用合体接口,能够较苹果使用更大弧度的手榴弹弧度工业设计,用我们家乡话说这样的人就是“猛得伤心”。不过呢,苹果的一大优势那就是对自家手机历代,还能保持着基本流畅的ios系统以及持续跟进的适配,像up主手上这台iPhone 5s,目前与iPhone6 plus都能支持到ios12.5.6,交互上面向全面屏上的操作手势设计还是都保留了。依靠苹果扎实的生态和系统软件的适配,目前大多数应用在ios10上还是支持的,像up主一般用百度网盘看《三体》,部分文件格式ios10以上就可以支持,但设备毕竟也是时代的眼泪啦,在打开QQ音乐或者网易云音乐时都会发热以及打字卡顿。部分网页内容如苹果官网机型比较页面ios10也不支持了,这台手机也不支持4k或者60帧视频在iCloud共享文件中查看了,总的来说许多基础功能苹果还是愿意对老机型给予适配,但是视频快录功能给xs不给x,三级窗口的软件层面的实用功能也不下放,up主还是觉得苹果适配工作做得不够好。 (转场)那么我们回到iPhone7上,我们为什么说iPhone7是全面屏过渡方案呢?答案就在iPhone7的一体化设计上。事实上啊,一体化从iPhone4就已经开始做起了,不过在这一年一体化设计的新思路也由三星揭竿而起了,例如曲面屏有像三星s7 edge,note7,都采取了大胆但不断完善的机身圆角以及屏幕几乎无限贴近边框的曲面屏设计,直屏则有第二年的坚果pro,不得不说这几部那个时代的手机确实漂亮啊。那么苹果给出了什么答案呢?up主这里暂时没能买到成色很好的iPhone7,(演示视频)只能以视频来展示啦。iPhone7的经典机型不知大家或者身边亲戚朋友有没有购买呀,就是亮面黑色的那款,但估计也都带着套呢对吧。我们作为后来人已经知道,(插入视频)在那时苹果成功研发了铝金属边框一体化打磨工艺,对它能实现就是在up主手上这台xr与11 12边框的质感。但是苹果在此基础上将抛光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在整个铝金属外壳实现镜面抛光的效果。iPhone7的镜面抛光效果,使用了磁场抛光技术,让手机的质感蹭蹭往上涨,但代价就是特别不耐刮。而且啊,为了一体化设计,不仅取消了耳机孔,还因为要透气以平衡内外气压,牺牲了接口一边的扬声器配置,

我们设想一下,付出了用户日常体验牺牲的代价,(插入乔纳森传(视频ZEALER官方频道)视频)最重视屏幕、追逐产品极致一体性的iPhone,如果正面再出现像6一代那样可以摁下去的home键,(插入视频)(回到我的画面)我们在操作它时,是不是就像摸着桌子突然摸到裂了的地方,破坏了我们人对一体化的感知呢?很显然,追求设计出最精致产品的苹果不会这样设计。

我这台iPhone 6plus还有其他老机型的home键有的时候只是轻轻碰一下就会听到卡兹卡兹(插入jojo的片段)的声响(插入声音录像)。也说明了iPhone7以前历代home键的实体按键设计是有瑕疵的,更何况还给原先的设计为防水设计增加了难度。

于是它就把原来的home键设计为与屏幕一体的触感按键了,也就摁不下去了。(回到我的画面)但是从这一点上来看,是怎么看出苹果设计先行、软件铺道、硬件陪衬的创新理念呢?一方面(插入空镜头),苹果为了一体化的设计专门在系统层面给予了震感反馈功能的弥补,提前一年就在iPhone6s上试行了3d touch,为接下来取消掉实体home键而改

用虚拟按键震感反馈过渡,这是软件铺道(视频演示);一方面,苹果在7一代设计了taptic engine(视频)这样的硬件(什么硬件),给软件要求的震感反馈提供实现的可能,但是却设计了脆弱的机身以及遗憾的部分体验缺失,强行让用户适应无线蓝牙耳机萌芽的时代,这就是硬件陪衬,(回到我的画面)可见呐,苹果为了设计上追求极致,总是选择变得高冷,手机让人摸不得,必须要让主人把它好好供着。当然那,苹果产品的质感确实非常好,并且也确实带动了周边商品的发展与就业,这个没得说;那么有的朋友就会问了,设计先行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别急,您听我为您慢慢道来。(插入视频)按照一个产品从设计到正式投产大约四五年的时间估计,iPhone7又与第二年苹果同时发布iPhone8与x仅仅间隔一年,出于对研发成本和产能的控制啊,在iPhone6一代爆款的几年里,设计大胆但必须顾及到商业上谨慎的苹果在一到两年时间里不可能拿出多套面向全面屏的方案。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中国处于增量市场的市场行情,(插入视频)苹果一定是在提出一体化方案的时候,就准备了两套产品设计方案:一套呢,就是刚刚提到的,将home键与屏幕连为一体的机身设计,也就是7和8系列的设计;另一套就是x的全面屏方案。

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套方案,是具有前后过渡特征的,那就是,从一体化,到全面屏。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三星还是苹果,事实上,实现手机的一体化,就是要打破机身与人手之间的界限——视觉上的割裂与隔阂,全面屏也不过是它实现路上的一个阶段成果而已。它的目标很单纯,却可以带动许多技术的革新,推动时代的进步,为下一个时代送上敲门砖。为了它,乔纳森提

出了无边泳池(infinity pool)设计概念,行业向全贴合屏幕以及更好的封装工艺发展,三星会选择微曲面,华为mate 30pro会激进地选择瀑布屏,oppo会设计出几乎完美过渡的环形山镜头设计。因为手机行业让人知道,没有谁能阻止自己尝试迈向未来,除非你知道了三体人的存在(插入视频效果)那么回到iPhone7,( 回到我的画面)尽管硬件和基础体验续航、发热、充电等各种的缺点还有部分领域跟不上其他厂商的进步,如影像,三星开始堆配置而成为最初的夜视仪,但事实证明啊,库克带领的苹果这次押马两个都押对了,7一代的设计虽然当时因为小米mix的出现被疯狂吐槽过时和挤牙膏,但还是有不错的销量,所以我们说,不得不佩服库克商业决策的稳。(插入转场表情包:库厨本厨)而且,在iPhone6s上市的几年里,本来作为行业领跑者的苹果,在硬件上补全,也弥补了6一代曾经被三星note4吊打的尴尬,紧跟还有它的一些卖点功能啊,(插入视频)

如指纹解锁,从最开始诺基亚等厂商研发起,到在其他厂家那里从电容感应,逐渐发展了屏下光学、超声波指纹等新的技术,如从ios9.3支持的基于手机底层sRGB色域管理在软件层面为拍P3广色域显示提供正确色彩映射的色彩管理技术则后来者居上,并被其他厂商追赶,如三星的动态Amoled屏幕调整蓝光波长的同时更方便日常色

彩变化观感,oppo于2020年推出的全链路色彩管理,都证明了iPhone7设计眼光的稳和准,押一个是一个。当时htc使用极难的工艺打造的m10大切边金属倒角,最后效果不佳,也说明设计眼光对产品的重要性。(回到我的画面)其实啊,说到底也只是苹果比其他人做得早,因为好的设计,那么犯的错误就少,毕竟创新就需要看谁敢赌敢做嘛。不过也正如王自如先生所说,当年的7和7plus确实就是6ss。而且啊,虽然7的亮黑极致工艺后来取消了,但苹果自己研发的打磨工艺没丢,减少了抛光工序,退而求其次用上能够实现哑光效果的铝合金边框。于是从8和x一代开始,(插入视频)数字系列使用铝合金边框,旗舰系列使用不锈钢边框, 从12开始的超瓷晶面板以及实现的哑光效果,无法否认啊,苹果在iPhone产品无论是功能设计还是工艺设计上的眼光,还是非常稳的。而以用户的体验牺牲为代价的设计,虽然非常激进,但是也确实符合有线走入无线的发展潮流,必须得提啊,苹果的耳机到现在我都在用有线的,当时我还拿苹果耳机和华为荣耀送的耳机比较过,吊打荣耀耳机。而且都八年了还能正常使用,不得不对当年苹果配件的诚意佩服啊,(插入视频)可是现在,唉。 iPhone8——战国时代的马前卒, 从iPhone7进入iPhone8和x的那一年啊,手机行业就基本进入战国时代了:(插入视频)中国的手机市场逐渐由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以及较前两年愈演愈烈的厂商撕逼和互相炮轰更为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几大老牌帝国先后衰微,一批国产手机厂商迎头追赶:htc逐渐被手机市场抛弃;三星萎了或者说以前建立起来的市场份额炸没了;索尼靠着庞大家底的支持坚持着手机业务,拍摄领域仍然保持着独家优势;小米的线上线下营销优势继续保持,虽然经历了火龙810,但是仍旧稳中向好,miui坚持每周更新,品牌也依靠线下优势注重冲击中高端并进行周边产品线布局;华为依托之前积累的通信基础和mate与P系列市场定位与设计语言的逐渐确立、手机技术突破,加上率先押注了影像领域与老牌厂商合作的计算摄影,如mate10pro,虽然也有着公关营销和Soc优化以及国际大头打压等等问题,但对进军高端与中端布局雄心勃勃;oppo和vivo则持续围绕手机领域跟进行业龙头的战略,各自开始了实现差异化以及迎头追赶的战略部署;一加从国外打回国内异军突起,魅族、锤子、乐视等手机品牌纷纷经历了一轮回暖得以重新再战,(回到我的画面)在如此行业洗牌的趋势下,任何设计落地都要面临着更大的市场考验,一次失误就很可能引发售后、产品后续布局等连锁反应,这一点啊,在三星的爆炸事件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不过,手机系统可以通过后续优化来合理调用硬件,优化用户体验,所以啊,在手机行业就产生了奇妙的现象——(插入动画)与其一次给到位,不如慢慢挤牙膏。结果,让广大消费者等着软件后续优化,让消费者忍受不稳定的体验和担心被淘汰的心理,就成了产品线日益壮大的各厂家保住每年手机市场份额和控制产品研发和生产成本的策略的结果。哈哈开玩笑啊,其实这也是运营的正常现象。不过啊,接下来到了高端局,苹果的产品线细分也终于要碰壁了。而且进入全面屏时代,(插入视频)苹果的交互设计开始逐渐被局部反超,ios不再成为6时代大多数消费者的唯一选择。更重要的是,除苹果外,一批优秀的设计思路和工业设计都出现了,它们也都在部分领域扮演了优秀的后来者角色,既不输于苹果的设计,又有独特的思路。(插入演示视频)我们今天这里就有两台当年安卓阵营的机型:三星和魅族(魅族设计也是学习三星s8、s9的,我拿来主要是演示flyme系统),(回到画面)其他因为资金不够没能买到,像oppo reno,find n,还有锤子pro等,up主只能在谈话中略讲了。那么我们进入正题。 (插入演示视频)事实上,苹果在8和x一代上的创新实力表现虽然不能说满意,但是也称得上技惊四座。当然从up主主观来看,这个“技”很多时候实际落实到体验上,也确实是“寄”。不过不得不承认,(插入视频)当时iPhone x的设计在苹果产品历史以及行业设计上确实惊艳,一时几乎成为行业答案。不过,当时刚从爆炸中喘过气的老牌帝国三星,也推出了安卓阵营对全面屏的解答——s8,而由于堆大底,三星在前一年的S7就也开创了夜视仪时代,但是影像综合实力却不敌iPhone8.不过,iPhone8不变的设计语言,由于iPhone x的光环太过耀眼,就差把挤牙膏写在背后iPhone字样的底下了,也难怪受到冷遇了。说到这里还不得不提到外观,大家认为从箔金到粉金再到xs上的香槟金,与三星的铂金相比如何呢?可以弹幕走一波。Up主认为,两者都调得有些浓郁了,有点纸醉金迷的金的味道了。Up主还是更喜欢iPhone 6一代上被发布会一省而过的低调白的韵味。不过魅族金属镀膜实现的陶瓷白与质感是真的没得说呀,加上比6更白的边框,尤其是阴天的时候,真的很有韵味。说回来,苹果在iPhone8上除了face id以及屏幕之外,给的堆料还是很有诚意的。并且与大多数人认为的8各种挤牙膏的印象不同,这一代软硬件升级的重点还是体现在8身上,而伴随着前置摄像头升级的x的许多特色功能则直到xs上才逐渐出效果。

讲到iPhone8,首先呢是自研GPU的A11性能突破和神经网络芯片NPU的加入。(插入演示视频)神经网络芯片是用来专门处理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的,

例如从这一时期开始被oppo当作为看家本领的美颜算法就是。其实呢,在神经网络芯片这一点上苹果也是后来者,在这之前,(插入视频)华为麒麟935芯片就已经用上了中科院寒武纪的神经网络芯片了,谷歌也在搞,苹果入局所以也不奇怪。或者说是苹果为face id的软件层面然后是单层主板加A11,由于前年苹果和自研芯片的核心部件GPU的方案供货商imagination谈崩了,最后自己搞出来新的GPU架构,再一次突破了综合性能,而且因为单层主板散热好,甚至比之后几代旗舰实际峰值性能表现都强,很猛没得说。但也不是说苹果之后都没有进步,毕竟呐,看综合性能和日常使用调度,苹果也是一直在前进,到了13这一代A15,续航终于不再成为短板了。而A11之后火龙肆虐的安卓阵营也确实衬托了这一点。(回到我的画面)说到这里啊,还是衷心希望华为能早日突破美国的封锁,实现海思麒麟的回归与进步;其次,(插入演示视频)则是

日后一直延续的true tone色温感应功能,以及拍摄上增加的各种人像模式下实现灯光模拟效果。True tone实现了屏幕能在不同场景下显示人眼所感受到的色彩的一致观感,这就涉及到计算摄影的创新思路上了,不过在这之前还得提一嘴咱们人眼的特性:咱们人眼在观察周围时能自动过滤掉环境光对事物色彩呈现的影响,虽然正常人眼也因人而异

,但人眼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基本让我们看到的事物颜色无限趋近于真实。在这之前呐,数码相机就由于能够尽可能还原真实而备受推崇,(数码相机有没有类似true tone技术?)(回到我的画面)从true tone的入局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苹果逐渐露出的野心:(插入演示视频)

借助软件算法,实现相机拍摄到屏幕呈现,再到由人眼感知,这一过程中我们对数字信号构成的画面观感以及现实拍照对象观感的统一,缩短手机与一般相机的差距,借助对硬件的运用,使所见即所得的摄影理念真正在手机上得以实现。(回到我的画面)苹果通过软件配合苹果跟进行业的多摄硬件

,实现ios对iPhone的影像把控,将丝滑易用刻在DNA上,打造一个流畅与一体化的交互与拍照体验,这些在今天许多旗舰上还不能够完全做到,不得不佩服苹果的软件对设计铺道的优势。而各种灯光效果,也暗示着苹果在影像上对未来的铺垫:其实做各种灯光效果,苹果并不是第一个,其他厂商很早也有在做了,那几年苹果的主要竞争对手三星还有相机本家sony就是这样,但是苹果的灯光,实际上是突破了初级阶段的滤镜思路,对人像专门研究不同场景的算法,实现类似AI抠图与场景虚化的合成效果,做了自己的计算摄影思路。其次呢,大家知道啊,苹果从很早就开始发力视频拍摄,它注重的是动态领域的实力,

而这次灯光效果的加入,虽然在当年显示效果基本被相机吊打,但是,它也体现了苹果不断突破人像拍照的同时,还将手机拍摄的对象逐渐由动态延申到静态上。

事实上今天手机影像也确实在这样走着,并且改变着生活领域互联网生态。像如今小红书等应用的普及与发展,与现在人人一部的手机影像是离不开干系的。不过必须吐槽啊,苹果的设计许多时候也存在照顾所有机型但又找不到好的过渡方案而继续沿用的对于某些机型有些多余的情况,比如即使有了虚拟按键,但7和 8拍照页面上下两个圆框还是保留了,其实相机页面的圆框完全可以被虚拟按键反馈取代,而且还更好地适应全屏拍摄,你说为啥不把自己设计贯彻到底,为虚拟按键增加些更有趣的交互功能呢对吧。所以啊,只能说这一代设计可惜了,最终成为了弃置的过渡方案,没能发挥应有的实力。而且在硬件层面,苹果由于保守和设计优先,没有像其他厂商追求夜视仪和更大的镜头模组更大的底,而专门去优化软件算法,虽然也必须批评没有跟上时代潮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苹果则是先把计算摄影和多摄融合的优势拔高再去堆料,等到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再花钱上更大镜头模组,只能说不愧是苹果,软件铺道,硬件陪衬啊。 (转场)iPhone x部分 x这一代横跨17年、18年,虽然在pad、mac、watch、airpods等领域迅猛发挥,但是在一众厂商推出各家全面屏方案,水滴屏、挖槽屏、挖孔屏,升降摄像头全面屏、翻折屏等工业设计悉数对标全面屏方案刺激市场需求的时候,多少老用户看着手中当年的骄傲,激动不起来呢。还有苹果x以及今年14pro上市初期面临着各种对软硬件适配刘海屏设计的吐槽以及各种关于手机各种“门”舆论的影响,种种情况啊,说明即使是苹果,在消费品日益多元和不断成长的消费者面前,在设计上也不能像乔布斯时代提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了。也从侧面说明了,在手机行业试错成本越来越高的时代下,保证不退步、售后品质以及后续更新优化的重要性。从这一点上看,魅族在16系列选择与小米再次打消耗战透支了企业,三星售后拉胯成为note7事件以后逐渐退出中国市场的祸根,一众厂商甚至垄断级别软件选择抄袭苹果和三星外观设计以及魅族、锤子的交互逻辑等,都说明在苹果带来的交互创新时代过后,5G到来的前夕,到了礼崩乐坏的时代,几大诸侯拼的就是技术和底蕴还有对用户的保有能力了。如华为先后挺过了一轮二轮制裁以及被三星锁屏幕供应、被谷歌锁服务代码的局面,原有的技术保有量的优势就凸显了,发力平板、借助市场用户保有量的优势以及针对麒麟soc的机器码很早布局的方舟编译器,然后甩出鸿蒙王牌,加上价格亲民、质量上乘的售后服务,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然,许多的老技术也在不断的深入演变,像老罗对标mac而面向未来发布的移动办公TNT以及苹果18年的iPad pro,三星的hdr10+开先河的视频录制以及超广角、防抖,还有独树一帜的全面屏方案,各家的屏下光学指纹解锁,华为采用ryyb像素传感器大幅度提升夜景表现,以及硬核7560hz慢动作等,苹果在2017年掀起的热潮似乎很快就黯淡无光了。不过,从后来者的角度看,x系列以及ios11仍旧展现了苹果许多对未来的布局和行业发展趋势。就像当年的乔布斯一样,从春秋走入战国的各家厂商争先恐后地在行业前沿提出着自己认为最佳的解决方案,ios方案一方面不再成为大多数人机交互领域的唯一,另一方面从每一代iPhone产品力上也体现着属于苹果自身设计思路的潜力。 (黑屏一下)x这一代,首先强调的是face id以及其对未来更深度的人工智能学习算法应用的前景,对于前者啊,苹果如同曾经赌指纹解锁方案一样又赌对了。

Face id是(插入演示视频)基于泛光感应元件照亮人脸、红外摄像头扫描人脸2d红外成像、点阵投影器投放红外点再由红外摄像头捕捉光点建立3d模型与原先存储的人脸信息进行比照的工作流程,

(回到我的画面)可以想象啊,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解锁,需要相当强的神经网络计算能力。我们前面所说的A11上NPU的加入很大可能就是为了专门配合face id的工作。可见苹果设计统领软件与硬件的DNA啊。但是从up主的角度来说,槽点也蛮多,(插入视频)第一是它够不够安全:虽然face id也会通过不断的识别来增强甄别的准确性,但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像我这样,总是幻想各种极端情况下,例如被绑架,面容数据被摄像头拍摄然后拿到计算机上做出人脸3d打印啦,这样face id还怎么保障我的隐私不被别人直接进入页面窃取呢?而且目前苹果还没有给出类似安卓私密空间这样的方案,一旦进入主页面,又没有任何预防措施,安全性真的不敢保证;第二是它的问题,也是行业通病,那就是部分场景下还是不灵敏,例如暗光环境;第三,苹果face id的方案由于运用了点阵投影器,属于结构光方案,并且只能竖着解锁,也不是最优解,而第二年也就是19年华为的mate30 pro上采用的Tof方案,取消掉了点阵投影器而采用红外摄像头和红外照明(tof发射器),还加入了极低功耗的姿态感应器,支持横竖都能解锁,还进行了相关的软件交互适配,当然up主不是想捧华为或者搞双标,只是这不涉及抄袭,只是单纯的技术进步而已,必须得承认。

不过,up主大胆猜测啊,如果苹果改进方案,比如用户可以自己确定在固定时间内眨眼的频次,或者表情变化甚至是眉毛、耳朵乃至整个头部的动作作为解锁的依据,或许更安全,也更好玩与个性化,但恐怕也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至于人工智能学习,up主认为啊,有两点,虽然目前它应用于虚拟现

实领域对用户的日常使用没有什么具体影响,

但它最终一定会涉及到更加个性化的系统体验,并且很有可能将它自身的语音助手siri结合每一位苹果用户深度定制为虚拟形象。

第二个就是它对交互逻辑的改变,并且啊,结合目前苹果的快捷指令开源,它会越来越具备智能模拟现实,以实现真实可感或者私人定制的强大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曾经的汤姆猫或者今年miui14盆栽的可有可无设计。可能到最后,如今用户需要通过主动点击等操作手势才能实现日常交互也要发生改变,这些工作全部都由语音助手在后台保留并实时观察,主动为用户推荐和报告情况,而随着今年来安卓的小卡片、苹果的灵动岛等体现的新交互理念的诞生,这一交互的改变相信不久就是现实。       其次是x这一代最后的三维触控。三维触控来自于早期watch开始试行的压感屏,从7开始苹果借助软件利用压感屏实现了类似于一触到底的分级交互操作,在7一部分up主讲了,三维触控是配合iPhone7而诞生的新交互方式。7的一体化方案是对全面屏方案的过渡,而三维触控则更多像是为了弥补这套方案带来的实体按键反馈的缺失。不过三维触控还是有比较独立的地方,不可否认啊,它是自7以来苹果对乔布斯搭建的二维平面的全面屏交互的一次探索。不过很显然它在大多数用户群体的存在感非常低,所以这种方案在ios12曾经取消了。不过up主还是非常喜欢啊,借助苹果这个up主一直以来很喜欢的辅助触控,(插入演示)而且也是从这一代开始,苹果本来有许多非常好的设计,但是也对自己的设计开始不自信:如ios10、11上信息栏实时取景拍摄取消掉了,例如Ios12取消了三维触控,后来又在ios13加了回来,而相册里面up主钟爱的一触到底预览和进入编辑页面的分级操作,现在只有一级无法返回,和第二级拖拽后没有下文的疑惑交互逻辑,这..目前它在up主看来只有用来借助辅助触控实现快捷操作和压感来减压的作用了.还有取消滚动操作,在ios15上又加了回来。还有up主手上现在的xs,说明啊,苹果对用户操作喜好的调研也是不充分的,也侧面说明二维平面操作逻辑相比于三维压感的操作逻辑更适合层级交互系统的事实。现在我们回到三维触控上来。三维触控有两点,一个是它带来的新的交互方式,上面已经说过;另一个是苹果配合它给予的震动反馈。前者是自给予的震动反馈本质是都是通过动子与定子的运动来完成的,

但是苹果调教震动的方案与一般通过不平衡的偏心锤与直流空心杯电机组合旋转的ERM的方案不同,采用的是交流电机线性谐振器LRA方案,事实上X轴与Z轴震动马达都属于这一套方案,但是苹果从iPhone7开始,借助霍尔传感器优化的震感调教真的没得说,

很多硬核评测up主都对比过up主就不赘述了,对于x系列的震感,我必须得说一声:真的轻柔。除了充电时候的震感反馈有点散以外。不过对于震感反馈也见仁见智,像up主手里这台三星note 7,通通通的震感也挺有意思。魅族短促有力但一点不粗糙松散的震感也非常好,而丢掉一触到底逻辑的苹果触控调教,只能说在触控力度调教的江湖上仍然有苹果的传说了。 x这一代其实最值得盘点的,是x系列的屏幕和尺寸。19.5:9的屏幕比例搭配宽刘海屏,虽然着实让苹果系统对日常观影、游戏等物理层面体验优化无能为力了,在当时业界通行的基本是16:9的屏幕比例,到了全面屏时代基本都追随18:9了,像up主摸鱼的明日方舟,在手上这台xs至今仍然保留着两边的空余。而且由于“不将就”太狠了,键盘的空余,以及自带safari在竖屏浏览信息时出现的不自然划分,还有顶部空间的缩小,没有办法像部分安卓系统那样在顶部直接显示信息栏,up主觉得非常好的,像我手里这台魅族16,就非常自然 但6.1英寸广受好评的屏幕尺寸却值得注意,它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其实啊6.1英寸绝不是苹果在5.8英寸和max的6.5英寸间一拍脑袋定下的,早在2014年iPhone 6一代苹果就已经这样做了,在这里就要提到ppi和逻辑分辨率,关于两者,大家只要知道,逻辑分辨率是针对开发者的,是软件层面的,而ppi是针对消费者的,是硬件层面的。大家知道,设备的尺寸总是在变,开发者不可能有这样的精力去针对每一个尺寸去进行操作界面和应用图标等等的适配,而且照顾到用户需求,屏幕尺寸必须变得大,但是总不至于比某一个尺寸还小,所以行业内就推出了供开发者开发用的固定的小尺寸,也就是逻辑分辨率方案,它就是由开发者使用的小尺寸画布。而更大的逻辑分辨率对应着更大的画布,可以让开发者加入更多的显示内容。然后,基于逻辑分辨率的画布,通过整数倍的缩放因子扩大,苹果通过优秀的次像素渲染,不仅实现了显示内容边缘时不会出现彩边,实现了把九个像素的显示效果处理为一整块像素的显示效果,整合并调用屏幕上能够显示内容的最小单位——像素,从而让不同应用操作内容的显示效果基本趋于一致,调整好显示内容的大小与显示器尺寸的比例,来让它在手机、平板、电脑上的显示效果基本一致而不至于突兀。这也是为什么缩放因子要取整数倍的原因。而这样做对显示效果的作用,典型的例子就体现在当屏幕显示一条弧线或者文字笔画时,显示的效果基本都非常平滑。两台设备各自有不同的逻辑分辨率,而且逻辑分辨率调得好,还可以方便指导开发者在面对一个更大屏幕和能放得下更多内容的情况时,保证屏幕显示内容与屏幕面积的比例不会突兀以及观感的基本一致。比如up主平板上的Safari浏览器布局就非常合理。另外,苹果的软件,一般都是提前规划好了给用户提供的各种硬件尺寸并对每一个尺寸都给出了适合的逻辑分辨率——也就是画布给开发者开发,例如我手里的xs和iPad pro12.9英寸,对前者苹果给的逻辑分辨率很低,对后者则很高,这样做是为了更大的屏幕显示更多的内容,比如我们浏览苹果官方网站iPhone机型比较,iPhone即使横过来也只能显示两列,但平板横过来就能显示三列。如果我们使用iPhone的逻辑分辨率给iPad的应用开发者,那么就会出现傻大粗的画面,比如许多朋友曾经在安卓平板上看到的不针对平板专门适配的App,如果我们使用平板的逻辑分辨率给iPhone,那么就会导致字体过小看不清楚的情况,比如up主学校网站在手机上打开就很难看清;最后啊,

苹果还擅长在旧的逻辑分辨率基础上做较少的调整来为设计铺道,比如x的逻辑分辨率画布的宽就是前几代逻辑分辨率的宽,max的画布宽就是以前plus机型的宽,各自都只是在原先的逻辑分辨率基础上加长而已。

前面讲到了逻辑分辨率,(回到我的画面)那么我们再来看ppi,ppi是针对消费者的,也是硬件层面的,(插入演示视频)一般对于一台固定大小的显示器,它所具有的以ppi为单位的象征像素密度的值,代表着大多数人能在取平均值的一个观看距离上实现有多清晰的观感。一般来说,要想显示清楚,所需的不是物理像素点越多,而是在同样面积的面板上像素密度越多。而一块屏幕代表像素密度的ppi值越大,那么这块屏幕的加工工艺就更复杂也更贵。加上由于次像素渲染的局限,更大的屏幕由于要渲染更多的像素,要实现与一般小屏幕在固定距离上观感的精细度,更容易看出锯齿(当然其实也还好,这样说只是方便大家理解)所以需要定制更精细的屏幕。但其实没有必要去追求更精细,因为对人眼来说326ppi对大部分人来

说日常使用就已经足够了,大伙儿观看屏幕不可能追求无限近去达到清晰观感对吧,加上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就是控制成本以及屏幕发热、处理器功耗。其实在当时已经有机型在用更细腻的屏幕了,比如魅族MX4 pro,但是使用起来明显发热。

不过呢,也有可能跟工艺以及技术的瓶颈有关系。像14年iPhone 6plus就是这样,6有326ppi,理论上6plus的尺寸为了实现软件层面一样的显示精细度,按照对角线增幅应该定制一个像素点以达到450ppi的屏幕,但最后使用只达到401ppi的屏幕,但是到了x、xs 和xs max都达到了458的ppi ,可见苹果对于自家旗舰的配置还是该满上满上。不过定价策略上的失误,除了一部分苹果销售方针出了问题,可能确实是因为想弥补一点iPhone8、 apple watch以及因研发M系列芯片产品线上亏欠的销量带来的利润流失,以及堆料上涨的成本对x定价冲击。大家知道苹果的产品批发给零售商过后会向零售商收固定比例的“份子钱”但是奈何xs与xs max不支持双卡以及续航发热等种种问题还有发售初期各种门事件对舆论的影响,加上确实贵,消费者不买账,xs销量不达预期。但是回过头去看,苹果在8、x以及xs这两年也冲得挺猛,只是无奈也当了行业首批下水的马前卒,面临着各种新方案导致旧的功能与体验适配的缺失,如mimo天线实现链接的难度增大,还有双层主板带来的发热,还有充电速率拉跨的到种种问题。不过在那时,在安卓阵营也存在设计上抄袭、功能上虚假宣传还有手机核心部件混用等诸多问题,但是影像上有三星s9的hdr,夜间拍摄有华为、交互设计有魅族等不过过了这么多年,Up主手上这台xs啊,了xr上,情况就更有意思了。Xr的显示效果,都是326ppi、6.1寸的屏幕。了解了ppi与逻辑分辨率,我们再来看库克在xr上展示的刀法就能够窥见一二了:把屏幕成本压一点,不需要高达458ppi的屏幕,也不要贵的Oled屏,但是要求素质过关,欸以前不是有大批326ppi的屏幕供应吗,好,就用它;要求在外观上、硬件堆料上不能背刺今年的旗舰小号xs,但是相比xs要有独特优势。上面留心的朋友们可能注意到了,由于苹果给每一台机型的逻辑分辨率画布都是不同的,但是又不可能连续两年制作新的逻辑分辨率方案,先不说本来的x的方案市场都没完全接受,现在更不可能推出新的方案。所以在这个时候,苹果在xr上就面临着是选择用xs的逻辑分辨率还是用xs max逻辑分辨率的问题。大家看到图应该明确了,小号xs的倍率是加上为了方便软件进行像素渲染的日常工作,缩放因子必须是整数,我们尝试站在苹果的角度来想:如果使用xs的逻辑分辨率,现在缩放因子是3倍,那么我们可以改为2倍吗,肯定不行,因为小屏幕的方案风险太大,适配难度高不说,用户买不买都是未知数,17年就停产的se第一代不就是吗,所以pass掉;那么改为4倍呢?更不行,19.5:9的屏幕比例这么大,先不说大部分人手握不握得住,成本估计也控制不住,而且大过max,这不合理。那么我们可以使用max的方案吗?把缩放因子改为2倍,做出一块比xs max屏幕小的多的物理分辨率画布(比xs5.8英寸对角线画布还小),然后根据326ppi的显示效果,经过复杂运算,算出在一般用户使用距离上观看326ppi屏幕显示效果随着尺寸增大的损失情况(行业内应该有术语的,up主不太清楚,只能这样讲了),然后根据固定距离下损失情况的上限,确定一个长宽比例一致而对角线负益达到损失允许值的尺寸,算出它的对角线,要求能大致保证该尺寸下屏幕的显示效果刚过及格线,最终取了计算出的值的近似值6.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啊,库克刀法之精髓,为了节省成本,完成市场定价策略交代的任务,既没有给设计部门还有广大开发者增加负担,还保证了消费者的基础体验,真可谓商业奇才。不过今年iPad10与iPhone14的刀法就不敢恭维了,up主只敢说一句:6.(要求有弹幕互动)不过那一年苹果市值蒸发了将近35%,可以说虽然库克有身为决策核心的责任,但也有他的一份苦劳吧。好在日后从11到13系列苹果的产品定位基本都坚持了数字系列与旗舰系列设计的保持一致,也保持了设计先行的理念,该有的升级以及该统一的配置都给了,但是到了14系列库克刀法的再次加入,不能不说有了第一次,一定还会有第二次呀。 Xr另一个苹果公司的成功决策就是继5c以来重新推出了色彩多样化的数字系列,此后一代一代颜色几乎对当年苹果产品的销售量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Up主手里还有一台蓝色塑料质感非常好的5c,质感真的非常好。虽然从8开始苹果的加工工艺进步基本重点就放在屏幕与摄像头模组上了,但不得不说苹果设计对工艺的把控确实有独到之处,也在卷,人家在探索陶瓷工艺与丝绸质感,苹果沿着曾经的工艺探索路线接着探索哑光质感,可见苹果设计还是稳和准的。能卖这么好,只能说苹果出道即巅峰,早打磨早投产的优势真的无法忽视。在5G、万物互联还没有对普通用户构成强烈需求,以及麒麟缺席、火龙肆虐、优化欠缺的安卓又送一波的历史条件下,苹果生态以及流畅惊人的老系统对中国进入存量市场后一大波苦于安卓卡顿的老机型用户来说,真的是许多换机欲望不高的老用户首选。不过呢,国内厂商撕逼之外,在国产自主研发领域还是向国内国外开展了许多合作,包括对国产屏幕的扶持,以及各家厂商与外国老牌品牌的合作热潮,许多曾经崛起的创业公司也因厂商互抄、售后、产能等短板逐渐退出了手机行业竞争的主舞台。而苹果全产品线的日益成熟,芯片技术的突破,从12到13,苹果明显财大气粗了,不过重视颜值与尺寸的苹果也碰了臂,在手机市场先是再次投产清库存的se系列(连三维触控都不加了),还专门开设mini小屏旗舰,不惜让设计向市场妥协,为产品的市场细分化砸钱,结果在全面屏+大屏的大环境下,虽然做到了尺寸的迎合、但交互的平庸以及体验的倒退,使得苹果引以为傲的设计再一次被市场所冷落,今年又保底出数字系列大屏,卖点依旧不足,市场反应不温不火。可见即使成熟如这两年的苹果,在iPhone上,不仅在交互设计上难以给出适配小屏的新方案,在软件设计上也着实无法给出超越市场细分化的功能期待的方案。只能说苹果不给力,而不是消费者不给力了。 Xr的市场定位 up主在上面讲到苹果的市场定位碰了壁。事实上从iPhone 5c开始苹果就遭遇过挫折了,第一代se为了整合供应链上新iPhone无法使用的旧元器件,制定新方案,却也放弃了一体化的磨砂与亮面金属而采用廉价的喷漆与组装logo的方案,而且因为小屏,还有当时6一代在大众中树立的对大屏与圆润追捧的时代走向大屏也不重,这样逆着市场需求,很快便停产。5c与5s的市场定位就如同8与x、xr与xs一样,8没人买,5c与xr一样降价很快并成为热销,但xs却没能享受到当年5s有过的市场热度。我们能发现在7一代以后,苹果在iPhone上的市场定位依然不成熟,明显存在硬件与设计的冲突:如从7一代起,苹果就有意地抛弃了原先小屏与大屏基本保持一致的定位路线,拉开标准版与大屏版的差距,但是xs一代xr支持双卡然而xs不支持,xr的屏幕还背刺去年旗舰x系列,加上xs续航发热等等硬件对设计的冲突,结果xs系列成了苹果试探用户价格的牺牲品,在那之后,华为的mate系列设计也开始如法炮制,小米的设计抄袭苹果、三星,商业竞争的激烈让乔布斯时代引以为傲的产品的艺术品属性变得高不可攀以及越来越迈向功能化与同质化。事实证明啊,硬件与技术,才是好的设计的前提条件,即便在苹果也一样。

不过好的设计却能顶过半边天,这是苹果自己确立的也是无法撼动的。

虽然从11到13,苹果似乎尊重着设计,使得脱胎于次旗舰但价格进一步走高的数字系列能够保持着苹果的基础体验,甚至再次推出了小屏数字系列,但不达预期,两代的mini并没有被市场广为接受,今年难得的交互的创新与演进,不放到数字系列上,偏要试探市场的反应,显得今年大屏的14plus又像当年8与x一样,成了最佳陪跑奖获得者。up主觉得啊,这一点也没有人情味。从ios12开始苹果不断引进安卓阵营的创新方案,利用苹果生态把好的方案做得更好,让更多人愿意用上苹果,这对行业对用户来说都非常好,

其实啊,为了平衡不同技术从创新到落地实践再到试点预估市场预期,集中搭载一款机型发布的时间差,苹果很早就开始这么做了。

但是像1200万一用用9年,

以及像今年iPad10,明明可以给全贴合屏以及适配第二代pencil,明明可以避免屏幕横向刷新时左右刷新不均匀出现果冻屏的问题,明明应该跟上自己曾经树立的标杆p3广色域,

但是,库克却真的这样做了。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毕竟是中低端产品,总是体现着行业的通病。但是,身为龙头的苹果,难道不应该是那个力求把产品做到最精致、最漂亮的、最智能的那个苹果,难道不应该是为了设计不顾一切的苹果吗?当其他厂商纷纷奋起直追,当苹果面对着曾经被自己嘲笑为剽窃的设计,说得通俗一点,(插入教父选段)

11、12、13

11引入完美的内外切圆线设计的摄像头排布,主打的自然色彩调教和饱受争议的锐化

iPad pro2018诞生,作为移动端便携终极形态之一的iPad带着pencil成为苹果跨设备产品力全面跃升的标志

12垂直边框产品再升级,

独家挠曲件设计防抖奠定苹果hdr高动态显示和后续电影模式的头把交椅,吸引安卓阵营oppo、vivo竞相追逐

13刘海屏小改

,电影模式人无我有丰富视频功能,综合体验借助A15全面提升

小结

自xr开始,苹果从每一代开始就借助色彩、边框、影像、堆料的划分,既树立了数字系列轻量化的路线也共享了苹果软件层面的新功能,围绕周边产品优化多个设备交互体验,由此平均每几个家庭中,总有家庭拥有一台苹果产品,过硬的周边实力,加上数字系列保持着老ios奠定的扎实的基础体验,不败家,在安卓阵营麒麟缺席、火龙肆虐、优化欠优,又开始堆配置噱头的同质化时代,也使得这两年苹果产品口碑不断上升,成为大批存量市场中对影像不感冒的换机用户首选。该夸的是,作为一个商业成熟的公司,先不说在其他产品线上取得的屡创新高的成绩,单从手机领域来看,6s以来保持的稳定体验与工艺的高水平基本都还保持着,从x开始,苹果在高端领域屡有创新,像x的人脸解锁、

不锈钢边框mimo4x4的天线频段设计直面业界挑战,11上多摄的圆切加三角工业设计以及其带来的更好的多摄配合,12pro耐摔的超瓷晶面板以及挠曲件位移式防抖,13pro相册自带的电影模式后期预览、为第二年熄屏显示,主页面一体化设计铺垫而早在watch上投入试产最终成熟的LTPO自适应刷新率功能,14pro的熄屏显

对LPDP接口专门优化等

,虽然不多,但让苹果在如今一众厂商攻坚克难比拼技术与体验的时代仍然站住了自己设计思路的脚跟,但苹果在这几代新品身上,oled屏一直不采用高频pwm调光,自x以来软件交互层面的方案一用用5年,1200万像素更是使用了6年,旗舰与数字系列全部采用双层主板的设计,发热掉亮度等日常体验优化跟不上,镜头的设计方案还是不能够解决炫光问题,结果为了镜头的牢不可破增加镜片的硬度进一步加剧炫光,还有为了利润和控制成本,在手机上打环保牌的同时既不放弃自己的lighting接口又不把在平板上使用的接口下放到iPhone上,加上又出了iPad10这样与se第一代堪比卧龙凤雏的产品,Up主不是果粉,但也使用着苹果产品,看到苹果在iPhone上诚意不足,作为消费者,我对iPhone是有些失望的。不过,说到底,我宁肯不换机,不买就是了,但对iPhone的未来却也是期待的。

从ios11开始到今年的ios16,苹果给用户的操作界面在不断提供更多自定义功能,虽然三维触控的设计没有很好地延续,但还是给予了up主一直钟爱的辅助触控一些个性化操作,这让使用过one ui的up主对iPhone系统操作可玩性也有了期待;

另外啊,从12一直以来的直方框的设计,虽然很恪手,但up主毕竟是使用着5s的老用户,比起xs上的圆弧不锈钢,我希望苹果未来如果还会开发小屏的话,还是能保留直边框与不锈钢的设计,圆弧和微曲虽好,但从up主的角度来说,毕竟没有方框有安全感;

14灵动岛的设计起源(独家)

而今年的14pro灵动岛,在up主看来,则是长期以来,软件对过去reachability功能的一次演进,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老ios开始,reachability作为后台处理,由图标到页面,一直没有改变,但对许多实时进行的系统活动都没有办法实现,(插入演示视频)相信朋友们已经注意到了,应用图标的逐渐向屏幕上部区域安排,

这是为什么呢?Up主认为,一方面,苹果是想继承用户对上滑手势产生的视觉惯性,

结合自身的reachablity与安卓的信息栏优势合二为一,并弥补一直以来设计所带来的开发者对刘海元器件占据有限空间降低屏幕空间利用率的不足。

另一方面,苹果的设计团队,还没有想好该如何充分利用底部DOCK栏的空间,毕竟它作为一个常态化应用栏,既没有如今采用前台调度下平板与mac上一行展现多个图标实现快捷操作的优势,又显得呆板和单一。而且很显然地,它使用的,仍然是将乔布斯带给手机领域的层级逻辑。然而,它仍旧只是一种过渡方案,我们可以窥见以后它能做到的,也不过是将以前的后台应用以实时可观察的形态,

推送至黑洞洞的岛屿上,并赋予更多有趣的开发者创意

,但最终仍然基于的,不过是层级交互逻辑。真正的未来仍然在face id以及苹果在2022iPad pro上研发的悬停操作理念还有14pro上的熄屏显示,以及华为提供的隔空手势和万物互联方案。Up主认为,虽然仍然显得很笨拙,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打破了基于一个二维平面的层级交互逻辑而逐渐成为一体化模式下的自由操作,up主在前面讲到,许多手机厂商努力去追求人与显示屏的隔阂,真正需要的逻辑就是打破了人与页面的隔阂而进入一体化模式下的自由操作。up主认为,与其步子迈得谨慎,不如尽快地拥抱业界已经开始有人做的隔空手势,让日常使用,从全屏幕点按、滑动的指令操作跳过实体触摸而进行隔空操作,像倾向于极简主义的up,很早就像App资源库一样,将许多图标分类最近使用状态再放进文件夹里了。如果我能借助辅助触控,取消掉满屏幕的应用图标,包括dock栏,只需要隔空对着辅助触控一滑,运用魅族小窗的环形逻辑和三星的长条方案,将屏幕让给虚拟形象语音助手,供用户实时观察它的状态,实现几乎与现实无异的facetime效果,借助更快速的智能引擎学习,让siri如同真实的助手,

让灵动岛能不借助触摸就能实现自动处理,比如应用安装完毕提醒你是否刻打开,在面临天气情况能够为你的生活改善以及习惯纠正提供推荐,提供它能根据你的表情察觉你的情绪,借助快捷指令,根据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指令方案供用用户选择,实现face id对人工智能领域开启的新的蓝图。Up主认为

,这可能是在迎接虚拟显示内容以及虚拟操作逻辑的时代到来的征兆。而乔布斯为行业搭建的交互逻辑的舞台,随着苹果vision pro的发布,也终将被打破;另一方面,随着手机影像实力的瓶颈到来,对手机不断加码的设计也不会长久。Up主认为,很有可能,影像的实时信号传递将实现,人们甚至能借助将影像配置放在手表上,让手机以及平板、电脑成为对手表拍摄图像信号的接受站,人们可以边像往常握持手机拍摄,可以借助手的攥紧与旋转等手势实现对拍照的个性化操作,而手机只是承载着显示画面以及基本拍摄的功能,不必再让普通用户以及专业用户忍受日常握持无以复加的重量。而现在up主习惯横过来使用的平板,到未来,也很有可能移植到大尺寸平板上,结合台前调度发挥更大的作用,当我们竖过来使用时,底部的屏幕可以提供虚拟键盘震感的反馈,还可以充分利用手部键盘多出的空间,以及结合顶部灵动岛上岛的机制,更加高效地处理后台和前台工作,而弯折朝上的屏幕空间就可以沿着如今前台调度地软件更合理地被使用。作为一名数码爱好者啊,Up主非常期待,未来上面的图景,都能够一一实现。 Ok那么本期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有错误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下方批评指正,因为up主不常更新,也不靠做视频挣钱,兴起而致,所以朋友们就不必三连了,能够点个赞或者转发up主就真的非常感动了,那么祝视频前的观众年年有余,心想事成,我们有时间再见!

《透明的苹果》视频废案文案(iPhone数字系列技术集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