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管综论说文热点素材:《逃出大英博物馆》

2023-09-08 18:19 作者:MBA大师  | 我要投稿

最近一段时间,一部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接连登上各大平台的热榜。

尤其第三集上线之后,小玉壶到博物馆里,拿出一路上背着的“家书”一句一句的念着,“传递”着海外文物沉甸甸的思乡之情,更是引得网友纷纷泪目。

在感动之余,小编想到这么正能量、高热度且与实事紧密联合的短剧,引发多个新媒体平台联动、多家官媒点赞、观众好评如潮,是极有可能成为我们管综写作的主题或者与之相关。

所以赶忙帮大家整理了这件事情中需要积累的管综写作素材,可以先收藏着,有时间的话拿出来看一看奥~

热点事件概览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由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拍摄、制作的3集系列短剧。短片以拟人手法,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在其帮助下顺利归国的故事。

短片的后半段以文物自述的方式讲述着数万个在海外有家难回的文物的思乡之情,一字一句都诉说着中华儿女的新生和泱泱华夏数千年的故事:“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应自强不息”“着身躯承受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留恋的目光”“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故事的结尾小玉壶却并非如大家所设想的那样留在中国,反而选择了回到大英博物馆,和大洋彼岸的家人们一起,等待着以堂堂正正的方式光明正大地回来:“大家说,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情,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故事背景

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超2.3万件在全世界47个国家至少218家博物馆中,还收藏着167万多件中国文物。据统计,仅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就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散出境。而被称为“贼物大教堂”的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公开资料显示,馆内现有超2.3万件中国文物,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其“十大镇馆之宝”中,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大维德花瓶。它们大多来自侵略战争的疯狂掠夺和清末民国时期盗墓贼的销赃以及清皇室的私卖。大英博物馆近日被盗文物2000件而自今年8月以来,大英博物馆多件馆藏被曝“失踪、被盗或损坏”,其中包含大量中国文物,8月28日,“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热搜,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在8月26日证实,该博物馆大约有2000件藏品“失踪”,只有部分被找回。


灵感来源

今年年初,有网友在关于大英博物馆一视频的评论区留言,建议拍一部动画,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各个文物拟人化复苏过来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煎饼果仔回答“等我”。随后,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全部新媒体平台断更3个月,推掉了无数的广告邀约合作,筹备行程、创作打磨剧本,然后飞往英国开启盛大又浪漫的文物之旅,自导自演自制出了这三集短剧。


创作初衷

视频的创作者之一煎饼果仔这样说: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忧,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争口气。


写作角度

从内容出发(最具普适性和感染力的角度):文化传承+家国情怀+民族记忆+青年担当从现象出发:时代与机遇、自媒体的崛起、媒介素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短视频的创新性补充角度:文物守护;海外文物回归;文物有国籍,文明无国界;民族复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时评欣赏

——澎湃新闻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追索流失文物,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致力于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2014年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器身回家,2018年西周青铜虎鎣抵乡,2020年流失整整160年的马首铜像正式归藏圆明园……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回归之路展现了民族复兴的历程,更见证了中华儿女守护文化基因的坚定。——红星评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这集不到3分钟的短片中,贡献了颇多金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哪来的回哪去”“你要带我回中国吗”“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这些台词单看平平无奇,但在这个特别的故事设定里,每一句话都能读出背后的深意:那是流落海外的孤苦无依,也是迷失他乡的无路可走。从这个角度来看,《逃出大英博物馆》似乎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能量,用晓畅直白的语言,将一个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通过一个小切口表达出来。从制作上,我们也看到了这部剧对自媒体短剧审美的提升。《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客观来讲,该剧本身也存在一些短视频的普遍问题,但这都无法掩盖其从创意到剧本,从妆造到动作、从构图到光影上的用心,还有远赴英国拍摄等台前幕后的付出,这些都经得起大众的审视与琢磨。从故事上,这种拟人化手法的呈现,也让人找到了更多共情的着力点。网友代入后的各种解读,无疑拓宽了这部剧的涵义,让这部剧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共鸣。《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红网自由创作的时代需要有更多带着自身思考、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从业者出现,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视频不盲目追逐流量热点,其用精细化的制作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逃出大英博物馆》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其制作的考究与精良,如作为女主角的“玉壶”的拟人化形象身着与玉壶同色的翠绿色汉服、头戴翠绿色发饰,脸上还带有出逃时留下的斑驳污迹等细节之处,此外,“玉壶出逃”这一情节设定与国人内心深处对国家文物的情感深深相应。《逃出大英博物馆》为自媒体创作者树立了良好的作品典范,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出现提供可能。《逃出大英博物馆》站在热点话题的风口、抓住时机,用自身的才华和对中国文物深沉的爱拍摄出具有深刻价值的文艺作品,为更多自媒体人提供新的创作思路。自由创作的时代需要有更多带着自身思考、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从业者出现,他们身扛“长枪短炮”、手握一支代表社会国家人民利益的话筒,他们不为追逐流量,而是将流量用于文化传播的有益之处,用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和对媒体行业的热爱,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为文艺作品创作的旅途开拓更加广阔光明的道路。——中国新闻网《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走红绝不是意外,这是一部兼具创意与深度的作品,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小短剧也有大视角,新时代的自媒体人年轻又赤诚,有理想、肯实干。“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他们的创作让无声的文物,震出历史的回响,唤醒了中华儿女刻在心底的集体记忆。或许这就是创作的意义,“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自由创作的时代,自媒体人更应肩负起传播文化价值、社会正能量的责任。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创作者们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小玉壶的故事已经落下帷幕,我们期盼未来有更多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家国情怀的作品面世,更期待着有更多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找到自己的归家之路。——浙江宣传“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如果文物会说话,那么国外许多博物馆里“我要回家”的声音一定响彻云霄。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虽然文物回归阻力重重,但在我国的不懈努力下,整体趋势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据统计,从1949年至今,我国成功追回15万件流失文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持续加大文物追讨力度,成功促成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返还。就在近日,瑞士就向中国返还了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其中包括4件陶瓷器和1枚钱币。许多追回的文物不仅是一件件器物,更是一件件记载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的珍贵宝物。讲好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曲折回归历程,复原它们的“星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金句积累

1.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
2.或许对文物来说,在走回家园之前,它们得首先走出逼仄的展柜。用久违的名字代替陌生的编号,以鲜活的历史记忆,抚去表面的锈迹斑斑。
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4.一念在兹,万山无阻。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6.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7.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8.“莫高窟文物记录了我们祖先的信仰和悲欢,一有机会总赶去看望,隔着外国博物馆的厚玻璃,长久凝视,百般叮咛。”(余秋雨)9.张振涛在《知识平台与包容胸襟——英国博物馆印象》一文中,曾说:“中国瓷器流向丝路时,英国人还在用瓦罐;中国孩子翻读线装书《论语》时,英语还没有成型;埃及人站在金字塔上俯视地球时,英国人还不会搭楼;希腊人用大理石雕刻维纳斯时,他们还没有木雕。”10.今梦回何方?当是云中旧路11.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12.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重回汉唐》)

人物素材

——张伯驹:黄金易得,国宝无二建国初期,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视其重于性命命的张伯驹将所藏《平复帖》、《游春图》、杜牧手卷、范仲淹手卷等8幅顶级珍品捐赠给了故宫,并且谢绝了政府20万元的奖励。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他“耗尽家业收藏,却又无偿捐之?”。后来,张伯驹对一位至交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再后来,张伯驹将余下所藏书画,也都分批捐献给了故宫和吉林博物馆,他说:“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他在《春游琐谈》里记录了这种心情:“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为了防止这些文物流落海外,张伯驹耗尽所有积蓄,致使晚年跟妻子的生活十分窘迫。这对老夫妻,只能蜗居在一间十余平的小屋子里艰难度日。既无粮票,又无户口,连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只得靠亲戚接济。其实张伯驹只要随便变卖一件文物,就可以保证他后半辈子衣食无忧。但无论困难到什么程度,他都从来没有过售卖文物的念头。并且曾经他为了保护这些文物险些丧命。1941年上海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绑架案件,被绑架的人正是张伯驹。绑匪作为汪伪特工总部的“76号”特务组织,向张伯驹夫人潘素索要300万(伪币),否则撕票。但这些年来,张伯驹为了防止文物流入洋人之手,费尽心思,甚至狠心卖掉自己的房子买文物,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卖掉字画换钱赎人,但家人的提议遭到张伯驹的断然拒绝:我死了不要紧,这个字画要留下来,不要以为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这样的话我不出去。双方僵持了近八个月,绑匪最终无奈妥协,将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张家人才成功将张伯驹救出。——中国文人以微博之力拯救中华文脉1933年抗战时期,山海关失守,日军至此越过长城,北京岌岌可危。身在北京的有识之士策划了一场故宫文物南迁计划,决定将1.3万余件文物运往上海。在今天看来不容置疑的举措,却在当时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其中不乏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更有北洋军阀,年轻学生的参与。但在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馆长马衡等人的坚持下,南迁计划最终通过。至此,从选品到打包运送,前前后后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他们拿出匠人的精神,将每一件文物全部重新清点、核对、编号、造册,再按照青铜、瓷器,书画等门类分头进行,力求完美。
为了确保文物都得到最好的保护,每一件文物打包工作都由故宫里的文物专家亲自进行,他们用纸、棉花、稻草、木箱……对文物进行层层包裹,甚至还定制了长1尺、宽50公分、深50公分的专属木箱。1.3万余件珍品被运往上海后,因为战火纷飞,又迁徙至四川,分南、中、北三路辗转流离,经过了14年光阴。在这14年中,一批守护者要面临的敌人不止是日军,土匪和炮火,还有潮湿、白蚁和鼠患,有时箱子掉入水中,有时瓷器箱被摔,有时汽车在马路上翻车……还差点遭遇好几次轰炸事件,比如重庆的几个仓库在文物搬出不到1个月后,空房也被炸掉,长沙湖南大学图书馆自文物搬出后不到4个月即被炸毁。但因为打包之严密,思虑之谨慎,国家之福命,经历了这些灾难的文物在最后清点时几乎无一损坏、遗失,顶多只是书画的边缘受潮。生逢乱世,人如飘絮,难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但这群文人仍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无数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狂轰滥炸中拯救了中华文脉的精华。——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2.樊锦诗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1963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镇,与她的老师段文杰一样,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这是最大的幸福。”接受记者采访时,耄耋之年的樊锦诗还在为编写敦煌莫高窟考古报告殚精竭虑,她跟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说我了,还是说说敦煌,说说莫高窟吧。”当记者问她,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她会怎么说?樊锦诗停顿了片刻,轻轻说出7个字:“我心归处是敦煌。”愿我们流落在外的文物早日回家。


管综论说文热点素材:《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