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全说书-帝国的故事(十六)

2023-09-16 00:54 作者:邓德全说书  | 我要投稿

历史上第一条长城

纳拉姆辛死后,他的儿子沙尔卡里沙里又统治了二十四年,在这二十四年里古提人把南方的苏美尔地区变成一片荒凉之地。帝国的危机似乎又诱发了阿卡德人的内讧,沙尔卡里沙里死后三年内换了四个国王,最后一位将军取代了萨尔贡的子孙成为阿卡德的王。这位将军和他的儿子又统治了四十多年年,这也是阿卡德最后的时光,接着古提人摧毁了阿卡德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国成为历史。在它灭亡后的一千多年里,阿卡德依然是国际外交用语,埃及的法老,赫梯的君主,巴比伦的国王都是用阿卡德语通信。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帝国,阿卡德帝国给后续的帝国留下了治理广袤地区的经验,以及一个“天下四方之王”的最高权力名号(就如同我国的秦朝一样)。

古提人肆虐两河流域若干年之后,一位出身平民的苏美尔勇士古地亚从边境小城阿各拉出发,解放了拉伽什,开始了苏美尔人的复兴;不久另一位领袖乌图赫加尔也解放了乌鲁克和乌尔,两个政权全面驱逐了古提人,重建了苏美尔世界。接着乌图赫加尔的女婿,乌尔的总督乌尔纳姆篡夺了王位,打败了拉伽什,建立起乌尔第三王朝,也是两河流域最后的苏美尔王朝。

乌尔第三王朝仅仅统治着两河南部的一小块地方,完全称不上帝国,所以无在它那里需消耗笔墨,但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为了防范游牧民族——阿摩利人,修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长城。

阿摩利人是来自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公元前21世纪大大小小的阿摩利人部落不断涌来,他们没能进入乌尔第三王朝统治中心的南部,但是却成功的进入了北部地区,在那里这些阿摩利人安营扎寨,不断南下袭略。为了防范这些游牧民族,乌尔第三王朝修建了一条150公里长的防御长墙横亘两河之间,上面带有互相联通的小型堡垒望塔——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设施,此后的历史上这类设施开始在世界各地广泛出现,其中中国明长城和罗马边墙是规模最大的,此外波斯人为了防范中亚游牧民,英国人为了防御威尔士人,朝鲜人为了防御契丹人,俄国人为了防御鞑靼人,印度人为了防御阿富汗人,甚至美国殖民者为了防御印第安人,都修建了类似的防御工事。

这种工事无一例外都是用来对付那种无休止的劫掠性攻击的,于是不懂历史的人总结出了一个“长城无用论”,因为几乎没看到这种设施在大规模战争中发挥作用。而且八达岭长城给现代人留下了坏影响——大部分人对于长城的全部认知都是都是来源于它,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八达岭长城只是一个明代将军搞得“政绩工程”,它不是以实用价值来设计,更多的为了给不懂军事的皇帝和内阁大臣们视察用的形象工程。

这段长城的特点是超高的高度,完美的可以媲美北京城的女墙、横墙、垛口和射击孔,让人误以为它的目的是全线用守军防守,这样在考虑到长城的总长度,就得出根本就找不到这么多士兵。实际上就是能够找得到足够的士兵,在大规模会战中,把军队毫无纵深的静态一字排开,都属于军事上的自杀行为。

世界各地所有的长城的特点都是只有哨兵没有守兵,所谓长城实际上就是一条可以发出预警的墙,上面配有少量的哨兵,在有敌人到来时发出预警。长城的墙体者可以阻止骑兵和马车快速通过,为配置在长城后方的精锐机动部队的出击赢得时间。在明朝中前期,一位将军在自己的防区修建了一段简单夯土长城,当地百姓都嘲笑这段长城修建的简陋,但是后来却证明这段长城修建的“性价比”超高,来劫掠的蒙古骑兵却经常被“陷住”。

要修建一条长城,首先要建筑一条防御长墙——用来阻挡骑兵和马车的快速通过,当然敌人从上面可以爬过来,不过车马不通过的话,在长城这面就很难机动。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是来抢东西的,不带马匹车辆怎么运载抢来的东西。所以必须把长城扒开一个口子,让马匹车辆都过来,当然这肯定需要耗费时间。

这也是各个长城中差别最大的部分,我国最古老的战国长城修的最好的部位是四板(4.4米)高的夯土墙——夯土墙为了加固要混入糯米汁,所以成本还是蛮高的,仅限于一马平川的地方。如果是山地就要简陋的多,夯土垒石或者土石混筑兼有,关键是就地取材,节约成本。秦汉长城也延续了战国遗风,不过建筑的更精细高大,但是效果却未必有过去的好。北魏长城从史书上看没少建造,但是现在几乎没什么遗迹可以留下,多半建筑的非常简陋,从他们投入的人力也可以看出来,10万人就用了两年时间就起了一条长城,建筑质量多高就可想而知。辽代长城就是简单的挖出一条两米多深的壕沟,然后把土方夯成墙,这样落差在4米左右,金代延续了这个方法,不过壕沟和墙都增加到10米,大概是历代长城中建筑标准最高的。明代长城规模巨大,反复修建,各地都有不同,不过总体来说并不算太好,大多数都是就地取材垒条墙,像戚继光在密云到山海关修造的那一段砖砌长城是绝无仅有的。历代长城的建筑标准大相径庭,建筑更高更厚一点,可以为守方的部队出击赢得更多时间,但是从性价比上说,并不划算,关键是要提高后面的部队的出动的速度。

当然光有防御长墙是不能起作用的,还要有人驻守放哨,所以还要有碉堡望楼,两个碉堡望楼之间的距离要在视线之内,才能确保没有死角。一个碉堡望楼大概能容纳50人左右,历代长城无论长墙的构筑标准差别极大,但是碉堡和望楼很少偷工减料,都建筑的相当精良,大概是为了防止对方一上来就先把哨兵“连窝端”了。

一般来说,用来在长城一线放哨的军队都是比较差的部队,无论是在罗马还是在我国都是如此,他们训练都很差,而且拖家带口,还要兼营耕作一些田地来养活自己,基本上属于民兵组织,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平时照顾好自己,当敌人来犯时能给把警报发出去。

在长城中,真正的精锐部队驻扎在后方的兵营里,所以当敌军来临时,要把消息传递给后方的军队,那么就需要一套烽火台之类的信号系统。碉堡望楼发现敌军时点燃碉堡上的烽火,后面的烽火台上的戍卒看到碉堡的烽火也跟着点火,这样信号一会就能传递到军营,后方的精锐部队根据烽火的位置确定方向,烽火的数量来判断敌军数量。(比如秦汉制度,一千人以下点一柱狼烟,一千人以上两柱)

由于长城截断了内外交通,为了方便人马车辆进出,每隔一段就要设立一个关口。这里是长城内外的进出口,可以方便里面的部队对外出击,也可以在局势松弛时放外面的游牧民进来“互市”。由于关口是长城上的薄弱点,所以修造的工事都很高大精良,而且驻扎着精锐部队来守卫。

有了这样一条防御体系,那些随便凑个百八十人就进来抢劫的队伍首先就被制止了,因为拆墙是一个体力活,人少了没等进去抢劫就先被累死了,怎么也要凑足千八百人,大家轮番上阵,尽快拆出一条通道出来。

有这么一大批人来“强拆”,哨兵自然不会看不见,肯定要点燃烽火报警。剩下的就是和时间赛跑了,守军要收到烽火信号,然后整顿人马,从军营出动向来犯方向索敌。而抢劫队必须扒开长墙,然后到达抢劫地段。抢完东西之后,在守军追赶的情况下,已经不能再有拆墙的时间了,必须从原来的“安全出口”撤出去。如果守军抢在前面封堵了这个出口,那么就变成了瓮中捉鳖游戏。所以即便是比较简陋的长城也可以发挥作用,它不必寄托在抢劫前截住敌军,而寄托在对方抢劫后没办法安全撤退上,即便是不能“挡”住,“截”住,也可“陷”住。这样多搞几次,对方就不敢再来了。

长城这种军事设施是历史上中外治疗“帝国病”的标准处方,即便不一定非常有效,但是也是可以缓解症状的。它可以用更少的边防军,监控更长的边境线,这样就可以减少边防军的规模,防止发生军阀割据。唐朝不修造长城,所以就必须建立庞大的边防军,最后就产生了安禄山这样的不受控制的野心家,所以一个帝国总是要修建这类设施。


德全说书-帝国的故事(十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