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民俗学概论》摘录1-第一章:概述

2023-06-26 17:51 作者:安記士多  | 我要投稿

钟敬文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二版,2020年2月二十印 

第一章  概述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民俗:

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其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作为学科术语,是对“folklore”的意译。民俗学:folkloristics。


历史上之狭义理解:

  1. 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

    民俗是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

  2. 精神文化说(英国):

    如耕田者推犁入土时举行的仪式、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

  3. 民间文学说(流行美、苏):

    口头传承之文学艺术

  4. 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将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民俗排斥在外。(很没道理的——怎么划分“新”“旧”嘛,何况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民俗不断变更)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但并非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型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物质民俗: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通信、民间医疗等

社会民俗(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社会组织民俗(血缘、地缘、业缘)、社会制度民俗(习惯法、人生仪礼)、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民俗等

精神民俗: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民间艺术

语言民俗:民俗语言(广义:民族语言、方言,狭义:套语——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民间文学(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等)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主要任务:

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


历史学与民俗学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社会学与民俗学


民族学与民俗学



民俗学内容:

  1. 民俗学原理:

    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包括对其综合或单项理论问题的研究。

  2. 民俗史:

    对民俗事象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俗事象发展史。

  3. 民俗志:

    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

  4. 民俗学史:

    关于民俗理论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历史。

  5. 民俗学方法论:

    关于民俗事象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个方面的理论。

  6. 资料学:

    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论述。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

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四、民俗的类型性(模式性)

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

e.g.母题


五、民俗的轨范性和服务性

轨范性:

民俗文化实质上,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它是民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

服务性:

①民俗文化的创造服务于社会。(e.g.道德规范)

②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e.g.天文观测和农业生产经验)

③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审美需要。(e.g.拜神;年画)



第三节  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教化

文化习惯


二、轨范

法律、纪律、道德、民俗


三、维系

e.g.华侨身处异地讲汉语、吃中餐


四、调节

民俗活动中的娱乐(节日、游戏、文艺、体育)、宣泄(狂欢、斗鸡、哭丧)、补偿(将简陋阁楼想象成金碧辉煌的宫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作用。



第四节  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一、史前

B.C.21C夏建立前(原始社会)民俗。

在氏族生活中,一切按传统习俗办事,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轨范。


二、古代

从夏朝建立到鸦片战争时期,分汉末以前,汉末之后。

特点:

①民族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更为扩大,由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更为扩大

②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

③统治阶级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两者间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其间关系错综复杂


三、近现代民俗

1840年至今。

整个中国民俗的结构体系,正在经历急剧的变化,引进、分化、融合,贯穿民俗发展的全过程,新的现代化的民俗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民俗学概论》摘录1-第一章:概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