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座贫民窟竟然堪比金字塔,人间魔窟九龙寨城的消失之谜

2022-08-25 21:36 作者:脑洞乌托邦  | 我要投稿


有这么一个地方,当你站在巷道口时,头顶是十几层高,

紧紧挨在一起的楼房,因为阳光无法照射进来,

导致你甚至分不清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

当你往里走时,你也许会看到令你震惊且恶心的画面:

过街老鼠在这里肆意穿梭,蟑螂在潮湿的角落里聚集,

绿头苍蝇伴着恶臭翩翩起舞,垃圾在各处堆积如山。

这个地方有人避之不及,也有人对其充满了热爱和感激。

这里就是香港九龙寨城。

如果说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是肯尼亚的Kibera基贝拉的话,

那么全球最具传奇色彩的贫民窟一定是九龙寨城(Kowloon Walled City)。

1994年,香港九龙寨城被彻底拆除干净。

在拆除之后,美国漫画家特洛伊.博伊尔感慨道:”我宁愿他们拆掉的是金字塔."

也有人戏称,这世界上只有两种贫民窟,一种叫九龙寨城,另一种叫其他贫民窟。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会让无数香港人对其又爱又恨,

让无数外国艺术家游客对其魂牵梦萦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九龙寨城的前世今生。

九龙寨城位于香港九龙半岛中部,距离维多利亚港大约有两公里。

它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宋朝。

早在宋朝时期,政府在香港尖沙咀和茶果岭之间设立了一个盐场。

因为食盐是国家专营产品,所以盐场周围设有官吏和军队驻扎,这就是九龙寨城的雏形。

到了明清时期,香港周围的海盗活动日益猖獗,于是政府在城寨里设置了多座炮台,

九龙寨城也逐渐演变成一个军事要塞。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香港割让给英国成为殖民地。

清政府为了监视英国的军事动向,同时也为了对付海盗,将寨城进一步扩建。

寨城的炮口对准了坐落于维多利亚湾对面的属于英国管辖的维多利亚城。

此时的寨城并不能居住,依旧承担着军事基地的作用。

到了1898 年,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此后,九龙半岛和新界也成为了英国殖民地。

但由于外交上的妥协,九龙寨城这一军事据点的主权仍旧归清政府所有。

就这样,九龙寨城成为了英国殖民地之中一块清政府的“飞地”。

按照当时中英双方的约定,清政府官员依然可以在寨城内驻扎办公。

可到了1899年,英国在接管新界之后,

便对九龙寨城内的清政府官兵进行了武装驱散,城寨就这样一度被荒废。

二战结束之后,大量流浪者开始逐渐迁入九龙寨城聚居。

1947 年前,当英国人试图驱逐寨城中的两千余名非法居住者时,发生了一场暴乱。

英国驻广东领事馆被非法居住者纵火烧毁,

之后港英政府为了避免事态扩大而妥协放弃了强制驱逐行动。

英国也意识到此时的九龙寨城已经沦为了罪犯和乞丐聚集地,

干脆就以此地不属大英帝国国土为由,对其置之不理。

从此,九龙寨城便成为了大陆政府不能管,英国政府不想管,

香港地方政府不敢管的‘三不管’地带。

有人说九龙寨城是大清灵魂的延续,1912年清朝虽亡,

但大清并没有随之消亡,由于时代的阴错阳差,

“大清”就像随风飘落的蒲公英,在九龙寨城落地生根,

又整整延续了82年,直到1994年才真正地退出历史舞台。

建筑界的传奇

如果把人口密度作为衡量城市繁华与否的标准,

那么香港九龙寨城绝对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一开始涌入寨城的大部分是来到香港的难民,后来随着香港房价的节节攀升,

买不起房子,甚至租不起房子的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搬进来居住。

整个城寨总面积不过0.026平方公里,也就相当于两三个足球场的大小。

可这里巅峰时期容纳了超过5万人,平均每人的居住面积只有4平方米左右,

人口密度堪称世界之最。

有这样一张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九龙寨城有多么的拥挤,每一个点代表100个人,

纽约的人口密度是这样的,而九龙寨城的人口密度是这样的。

随着人口的增多,违章建筑几乎填满了这个贫民窟的每一寸空间。

这些楼房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图纸,甚至都不用打桩,也不需要政府的审批,

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层搭一层,密不透风。

最高的能盖到十多层,很多大楼在建成之日就是成为危房之时。

要不是因为曾经在九龙寨城附近的启德机场有升降飞机的要求的话,

这里的违章楼宇可能还会建得更高,塞下更多的人。

长久以来不断在添加的新的“违建” 使得城寨的内部结构永远在变化,

最后达到难以想象的复杂程度,宛如多维空间般混乱。

城寨中除了由南至北,和由东至西的8条主街外,还有纵横交错的二、三十条街巷。

如果没有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年,一般人进去就仿佛迷失在暗无天日的迷宫,

终日找不到方向。荷兰MVRDV建筑师小组对九龙寨城的空间结构做过详细的研究后,

将其冠以“蚁城”之称。这里98%的区域24小时无阳光,即使是大中午也必须要开灯。

而由于港英政府对此地不供电,唯一的电力来源便是去偷接路灯的电缆。

偷接的电线还经常被掐,停电就成了家常便饭。

与此同时,由于没有隔水系统,整个寨城一年365天,处处滴水。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虽然处处滴水,但真正的自来水管只有8条,

而且全部被城内的黑帮头目所控制,给他们的地下工厂供水。

居民需要用水,就需要向黑帮交买水钱,然后在仅有的几个分支水管打水。

99.9%的居民家中没有邮箱,更没有邮政编号。

卫生条件就更不用说了,老鼠和虫蚁常常与人同吃同睡。

这样的住屋形态不仅在香港,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其罕见的。

虽然十分危险,但也是草根人性的一种体现:没有空间就想办法制造空间。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座拥有360多栋高楼,

3-4万常住居民的贫民窟,三四十年来都没有发生任何大规模的火灾或疫情。

这也被称为是九龙寨城的一个谜。

罪恶的温床

由于无政府监管,很多非法移民,无照医生,甚至是各色通缉犯,

都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远道赶往九龙寨城寻求庇护。

50年代,黑社会组织开始在城寨中出现,三合会逐渐控制了九龙寨城。

他们将九龙城寨划分为两个区域,黑帮势力居住在东区,普通人居住在西区。

西区的人很少跑到东区,而东区的黑社会有时候会去西区收保护费,

为居民们提供有偿的“保护”和服务。大多数情况下两边也能够相安无事。

城寨里的大部分居民也都是勤勤恳恳自食其力地生活着的。

晚上,人们会自发性地组织夜间巡逻打更工作,提醒居民防火防盗。

不同的楼区之间有楼长和治安主任,相互守望。

1963年,城西的居民还自发成立了一个「九龙寨城街坊福利事业促进会」,

甚至还有自己的通讯报刊,新闻播报。

不过即使是这样,昏黑、肮脏、罪恶、混乱依然是九龙寨城的代名词。

路边经常可以看到蹲在拐角处的瘾君子,童工更是一种普遍现象。

各色妓院,赌场,斗狗场等等数不胜数。脱衣舞厅就在街边正大光明地开着。

妓女们在这里的价格很便宜,花个几块钱就可以到她们的房间里去坐坐。

这些场所多半都是由黑社会组织控制的。

以妓院为例,为了吸引嫖客,黑帮分子会保证妓院的绝对安全性。

偶尔有酒鬼来闹事,就会被迅速痛打一顿丢出去。

嫖客们也不用担心警察们会上门检查,因为道上早就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

一旦有警察进入了九龙寨城,被识破了身份,可能永远就出不去了。

从小在九龙寨城长大的香港导演杜琪峰就曾经说过,6、70年代,

在香港,如果有警察抓你,你跑到九龙寨城里就没事了。

警方不会踏足城寨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官黑勾结。

从60年代开始香港黄赌毒猖獗,当时的港岛、九龙华人总探长吕乐纵横黑白两道,

只手遮天,缔造了一个警方与黑社会共存共生的腐败帝国。

吕乐,人称“lak哥、阿叔,也有“五亿探长”的称号,

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后来全家人偷渡去香港,

1940年成为了一名香港警员。

与蓝刚、韩森和颜雄并称香港“四大总华探长”,

代表着华人当年在香港警察系统中的最高职位,

同时也是贪污腐败最严重的。电影《追龙》中,雷洛的原型就是吕乐。

60年代以后,大陆移民的迁入为九龙寨城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

《追龙》中伍世豪的原型便是香港黑社会教父吴锡豪,

而“追龙”在香港俚语中有吸毒的意思。

毒品问题在香港由来已久,1841年第一艘开往香港的英国商船中就运有鸦片。

60年代以前,香港黑社会主要经营“字花档”,也就是赌场,和“鸡档”,

也就是妓院。进入60年代后,兼具成瘾性和刺激性的东西显然吸进能力更强。

吴锡豪关了赌场生意,开始做起了“粉档”,短短几年之内生意规模就迅速扩大到全港。

在这过程中,香港黑社会的贩毒产业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企业管理体系,

并逐渐发展为毒品四大家族。四大家族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截止到1975年,仅吴锡豪一家的贩卖总量就超过了30吨,获利过三亿元,

而全港90%的毒品都来自九龙寨城。九龙的豪仔成了人们口中的跛豪,

登上了这座黑色产业链“金字塔”的顶端。

此时的警察系统与黑社会集团已经成了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

警方给黑社会提供便利,黑社会也会故意留下几件物品让警察去充公,

甚至会代替警方来管理地区治安。

久而久之,九龙城寨乃至全香港社会都呈现出一种怪异的安定与畸形的繁荣。

直到70年代初,香港政府的贪污腐败程度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当年的“四大总华探长”被通缉。

吕乐逃亡加拿大,最终在2010年病逝。

别样的魅力

九龙寨城就像香港的“青春期”,存在着各种问题,有些叛逆,但又充满生机与希望。

外人眼中的肮脏混乱,在城寨居民眼中却是井井有条,

他们心中的九龙寨城是一个兼具生产、消费、居住功能的社区,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那个香港制造业起飞的年代,城寨中无数家庭作坊里,

机器日夜轰鸣,为香港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由于城中居民不用交地税、物业税,房租又非常廉价。

在这里经营店铺,甚至无需申领牌照。

不仅外来人口与低收入阶层不断涌入,更吸引了很多厂商在此开设小型工厂。

据统计,巅峰时期,城寨里的工厂和商家共有600多家,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食品制造业,例如鱼蛋厂、猪血加工厂等等。

这些都是脚踏实地,用汗水换来硕果,以劳力为生的正经人家。

寨城里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吸引了大批生活在其他地区的香港老百姓。

不少来港旅游的游客都会专门到九龙寨城品尝美食,

卫不卫生不敢保证,但味道是相当可以的。

除此之外,九龙寨城还有一个享誉全港的名片,那就是牙科诊所。

城寨的东头村道有一条“牙医街”,牙科诊所的数量常年维持在100家左右。

很多医生都是从大陆或者东南亚来的老医生,

他们无需挂牌就可以开自己的诊所,价格是外面的一半,不单是城中居民,

甚至全香港,谁有个牙痛的毛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九龙寨城里看看。

这里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医生前来开诊所、定居。

消失的乌托邦

1984年,英中双方就移交香港主权在北京进行磋商。

同年12月底,中英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

中国政府要求英国在移交香港前必须办妥的几件大事之一,便是整治九龙寨城。

后来,港英政府也确实几次尝试治理,但因为城寨里的黑帮势力太过盘根错节,

根深蒂固,最终都无果而终。

1987 年 1 月 14 日,中英正式达成了清拆九龙寨城协议,并于原址建造公园。

随后,数百名房屋署寮屋管制和清拆人员,在警方的协助下,

封锁了九龙寨城的83个出入口。

管制和清拆人员以6人为一小组,每组由一名便衣警察陪同,

开始收集城寨内所有居民的资料,合计33000多人。

经过了多次繁琐艰辛的谈判,制定了复杂的赔偿方案,政府用了用了整整5年时间,

才艰难地完成九龙寨城的清拆。期间居民与清拆人员多次发生激烈的冲突。

但九龙寨城的结局已定,不管民众如何反抗都已经无济于事了。

为了赶走居民,港英政府先是在城外筑起围墙,令居民出入不便。

然后又拆除了城内刚架设没几年的路灯,切断了部分水电。

缺水缺电缺光亮,本来就混乱复杂的城寨变得更加不适宜居住。

1993年,政府强行赶走了最后几名钉子户。

1994年,九龙寨城被夷为平地。

一位6岁就被卖到城寨做童妓,将近60岁仍在卖淫的老性奴,在城寨被拆除后自尽。

拆迁过程中,一位摄影师捕捉到了一个小女孩将脸贴在已经被扔到城寨外的床垫上的场面,

明显可以看出,小女孩十分依依不舍。对于她来说,城寨并非什么罪恶之城或犯罪天堂,

也没有什么传奇的过往,仅仅只是她的家而已。

清拆前夕,政府曾允许一批日本人来到九龙寨城实地考察,绘制了十分精细的结构图。

不见天日的高耸楼宇,末日般的破败,绚丽夺目的霓虹灯光,和近乎百分百的无政府。

这一切使九龙寨城成了很多外国艺术家的灵感来源。

在他们眼中,九龙寨城是崩坏的生活和高度发达的科技的梦幻结合,

因此寨城也被称为是“赛博朋克”圣地,

成为了日本及诸多西方国家科幻,恐怖,和灵异文化的一大主题。

曾经风靡一时的日本科幻动画《攻壳机动队》中的择捉经济特区

几乎就是对昔日香港九龙寨城的翻版,破旧密集的筒子楼,

鳞次栉比的汉字招牌,遍地污垢的狭窄通道,就连乌云压顶般,

低空飞过的巨大客机也是当年九龙寨城常见的景象。

如今的九龙寨城遗址已经变成一个公园,迎来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几万居民,早已迁居各处,与香港社会彻底弥合在了一起。

老一辈的香港人怀念九龙寨城,因为这里曾经是他们的最后一个乌托邦式家园。

在这里他们不用面对令人喘不过气的高物价和高房价,也没有那么激烈又残酷的社会竞争。

这里是一个黑暗与光明交织的地带,更是一个糜丧和温暖并存的空间。

这里不仅有黑帮、妓女和瘾君子,更有每天勤奋努力生活着的社会底层老百姓们。

很多当年的“寨民”因为便宜的房租和低廉的生活成本蛰伏于此,

用奋斗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一步步走出了城寨。

九龙寨城是这些人梦想的起点,也见证了香港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渔村,

一步步发展成为了富庶繁华的国际金融中心。这就是寨城独特魅力的来源。

清拆的铁锤貌似击碎了一切,但它击不碎人们对九龙寨城的回忆,

有关它的传奇故事依然会在艺术世界中不断上演。


一座贫民窟竟然堪比金字塔,人间魔窟九龙寨城的消失之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