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到up主晴川一鹤新发的专栏之后作为一个认真的粉丝想要澄清和纠正的几点问题

2023-06-22 21:07 作者:右丞相安童  | 我要投稿


        这个“有私信跟我说”是说的我,看了一下专栏和评论区,很抱歉给网友们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扰和揣测。非常感谢up主晴川一鹤之前的回复和因为负责想要解决问题发的专栏,但up的说法是想要论一下岭北行省是否是元朝的一个特区,这并不是我想表达和论证的点。我的评论和私信也并没有提及岭北行省是否为超级特区,我在私信也说到过,up的一些论点和我认为的并没有差异,但也有一些观点存在差异,我的目的只是求同存异,将我的疑问反馈给up。我没有做好提问,这是我的问题,只能说一声抱歉。我要表达的东西并没有表达出来,反而给up和其他粉丝朋友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误解。我将问题都列在下面,希望能表述清楚。

先从指出视频中关于岭北行省的错误描述开始

up晴川一鹤在专栏所贴资料


       1.  “偌大个岭北行省”并不是up所说“除了商业税之外,内地行省需要缴纳的各种税务在这里全部免除”,只收“一点商业税”就可以的岭北行省为蒙古本土,不设州县,最基础的行政单位是千户、百户。凡向中央交纳抽分羊马、负担徭役(主要是站役)以及处理民间诉讼等事务,都是以千户为单位,各千户都有自己的辖地,相当于内地的州县。既然税制不一样,那何谈视频中所说内地行省需要缴纳的各色税目要在岭北行省全部免除呢?岭北行省的赋税,主要是羊马牛抽分制。由《大元马政记》载有抽分办法。元太宗时始定税制,家有马、牛、羊及一百者,各取其牝者一入官,及十头者,亦各取其一。若有隐漏者,尽行投官。后改为及三十头者抽一头。由宣徽院负责收取。蒙古牧民除负担羊马牛抽分外,还要负担所属各部(千户)领主的差发、身役。终元一世,抽分之制在岭北行省蒙古之地始终施行着。 

        元朝制度,蒙古牧民分属各部(爱马),在各部下“著籍应役”。法律严格禁止蒙古人民“擅离所部”,不得擅自离开所属百户。因天灾、战乱而逃散的蒙古人,也常被强迫遣返各部。蒙古牧民的赋税,在所属千户、百户交纳。负担徭役也以千户、百户为基本单位。元朝最沉重的徭役是充当站户。而站役是岭北行省最主要的徭役。站户必须自备站马、首思、帐房、什物,负担极重。所以蒙古站户常有“鬻其妻子以应役者”。体蒙古十五至七十岁牧民都有负担兵役,随领主去作战的责任,这和蒙古前期的情况是一样的。不存在以财产作标准的问题。汉军则不同,签发时是考虑到财产状况的。元代实行户等制,将全体居民按财产丁力的不同状况分为三等九甲,签发汉军时,一般都取中户。上户和贫困户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不签上户这是因为签充军户后可以豁免或减少其他封建义务(科差,税粮,杂泛差役等),按照规定,上户应负担的封建义务要比中、下户多,如果签发上户当军,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会受到影响,摊派杂泛差役也会遇到困难。

大元马政记
大元马政记

        2.先贴一下铁木儿塔识传的原文,“二年,郊,铁木儿塔识言大祀竣事,必有实惠及民,以当天心,乃赐民明年田租之半。岭北地寒,不任穑事,岁募富民和籴为边饷,民虽稍利,而费官盐为多。铁木儿塔识乃请别输京仓米百万斛,储于和林以为备。”第一句话是说,铁木儿塔识上言祭祀天地之后,必要实惠于民,这样才能顺应民意。从这句话来看,铁木儿塔识只是为民请命的忠臣直臣,而元顺帝给的答复是”乃赐民明年田租之半”免了天下田租之半。这也是不顾“汉地百姓死活”?up怎么从这句话解读出来不顾汉地百姓死活着实让人费解。免了天下田租之半后的下一年,也就是至正三年,户部就“以国用不足,请撙节浮费。”了。

至正改元,升平章政事。伯颜罢相,庶务多所更张,铁木儿塔识尽心辅赞。每入番直,帝为出宿宣文阁,赐坐榻前,询以政道,必夜分乃罢。二年,郊,铁木儿塔识言大祀竣事,必有实惠及民,以当天心,乃赐民明年田租之半。岭北地寒,不任穑事,岁募富民和籴为边饷,民虽稍利,而费官盐为多。铁木儿塔识乃请别输京仓米百万斛,储于和林以为备

至正三年六月,中书户部以国用不足,请撙节浮费。

至正三年七月,是月,兴国路大旱,河南自四月至是月霖雨不止。户部复言撙节钱粮。

        up将后半句“岭北地寒,不任穑事,岁募富民和籴为边饷,民虽稍利,而费官盐为多。铁木儿塔识乃请别输京仓米百万斛,储于和林以为备。”解释为供养岭北蒙古人,实际上关于铁木儿塔识之请元顺帝有没有同意,铁木儿塔识传,顺帝本纪都没有给出下文。但是元顺帝“乃赐民明年田租之半”的事实up却选择性无视掉了,说"元顺帝不顾汉地百姓死活呢”明显与事实不符。接下来,up又说道“这样的例子翻遍元史,不胜枚举。”当然了,up举的这个例子我们在上面已经发现是错误的了。我们先顺着up的这条思路来捋一捋是否真是“这样的例子”“翻遍元史,不胜枚举”。下面将元史顺帝本纪里面赈灾的内容摘抄下来,看看里面有多少“这样的例子”。来看看元朝究竟是在赈灾哪些地方。

至顺四年六月,大霖雨,京畿水平地丈余,饥民四十余万,诏以钞四万锭赈之。

至顺四年九月,赈恤宁夏饥民五万三千人一月。诏免儒人役。

至顺四年(元统元年) 十一月辛卯朔,罢富州金课。

至顺四年(元统元年)十一月,江浙旱饥,发义仓粮、募富人入粟以赈之。

元统二年二月辛卯,东平须城县、济宁济州、曹州济阴县水灾,民饥,诏以钞六万锭赈之。

元统二年二月甲子,塞北东凉亭雹,民饥,诏上都留守发仓廪赈之。乙丑,命有司以时给宿卫冬衣。

元统二年二月癸未,安丰路旱饥,敕有司赈粜麦万六千七百石。

元统二年二月丁亥,太白经天。是月,滦河、漆河溢,永平诸县水灾,赈钞五千锭。瑞州路水,赈米一万石。

元统二年三月己丑朔,诏:“科举取士,国子学积分、膳学钱粮,儒人免役,悉依累朝旧制;学校官选有德行学问之人以充。”

元统二年三月庚子,杭州、镇江、嘉兴、常州、松江、江阴水旱疾疫,敕有司发义仓粮,赈饥民五十七万二千户。

元统二年三月山东霖雨,水涌,民饥,赈粜米二万二千石。淮西饥,赈粜米二万石。湖广旱,自是月不雨至于八月。

元统二年四月,中书省臣言:“江浙大饥,以户计者五十九万五百六十四,请发米六万七百石、钞二千八百锭,及募富人出粟,发常平、义仓赈之,并存海运粮七十八万三百七十石以备不虞。”从之。

元统二年四月,中书省臣言:“佛事布施,费用太广,以世祖时较之,岁增金三十八锭、银二百三锭四十两、缯帛六万一千六百余匹、钞二万九千二百五十余锭。请除累朝期年忌日之外,余皆罢。”从之。是月,车驾时巡上都。益都、东平路水,设酒禁。大名路桑麦灾。成州旱饥,诏出库钞及发常平仓米赈之。河南旱,自是月不雨至于八月。

元统二年五月,是月,中书省臣言:“江浙大饥,以户计者五十九万五百六十四,请发米六万七百石、钞二千八百锭,及募富人出粟,发常平、义仓赈之,并存海运粮七十八万三百七十石以备不虞。”从之。

元统二年六月,巳朔,中书省臣言:“云南大理、中庆诸路,曩因脱肩、败狐反叛,民多失业,加以灾伤,民饥,请发钞十万锭,差官赈恤。”从之。戊午,淮河涨,淮安路山阳县满浦、清冈等处民畜房舍多漂溺。丙寅,宣德府水灾,出钞二千锭赈之。是月,彰德雨白毛。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水旱蝗,大饥,诏以钞二万锭,遣官赈之。

元统二年秋七月,是月,池州青阳、铜陵饥,发米一千石及募富民出粟赈之。

元统二年八月,是月,南康路诸县旱蝗,民饥,以米十二万三千石赈粜之。

元统二年九月,壬子,吉安路水灾,民饥,发粮二万石赈粜。

元统二年十月,丁卯,立湖广黎兵屯田万户府,统千户一十三所,每所兵千人,屯户五百,皆土人为之,官给田土、牛、种、农器,免其差徭。免今年民租之半,内外官四品以下减一资。却天鹅之献。癸未,命台宪部官各举材堪守令者一人。

元统二年十一月,济南莱芜县饥,罢官冶铁一年。

元统二年十二月,诏整治学校。是岁,禁私创寺观庵院。僧道入钱五十贯,给度牒方出家。

至元元年三月,龙兴路饥,出粮九万九千八百石赈其民。封安南世子陈端午为安南国王。是月,益都路沂水、日照、蒙阴、莒县旱饥,赈米一万石。

至元元年夏四月,丙寅,诏以钞五十万锭,命徽政院散给达达兀鲁思、怯薛丹、各爱马。是月,河南旱,赈恤芍陂屯军粮两月。

至元元年五月,壬辰,命严谥法,以绝冒滥。京畿民饥,诏有司议赈恤。是月,永新州饥,赈之。

至元元年七月,是月西和州、徽州雨雹,民饥,发米赈贷之。

至元元年八月,戊寅,道州、永兴水灾,发米五千石及义仓粮赈之。沅州等处民饥,赈米二万七千七百石。

至元元年十二月,是月,耒阳、常宁、道州民饥,以米万六千石并常平米赈粜之。

至元元年闰月,是年,江西大水,民饥,赈粜米七万七千石。赐天下田租之半。凡有妻室之僧,令还俗为民,既而复听为僧。移犍为县还旧治。

至元二年三月,顺州民饥,以钞四千锭赈之。

至元二年八月,日有食之。高邮大雨雹。诏:“云南、广海、八番及甘肃、四川边远官死而不能归葬者,有司给粮食舟车护送还乡。去乡远者,加钞二十锭;无亲属者,官为瘗之。”是月,台州路饥,发义仓、募富人出粟赈之。沅州路卢阳县饥,赈粜米六千石。

至元二年冬十月,抚州、袁州、瑞州诸路饥,发米六万石赈粜之。

至元二年十一月,松江府上海县饥,发义仓粮及募富人出粟赈之。安丰路饥,赈粜麦四万二千四百石。

至元二年十二月,江州诸县饥,总管王大中贷富人粟以赈贫民,而免富人杂徭以为息,约年丰还之,民不病饥。庆元慈溪县饥,遣官赈之。是岁,诏整治驿传。

至元三年春正月,大都南北两城设赈粜米铺二十处。临江路新淦州、新喻州,瑞州民饥,赈粜米二万石。

至元三年二月,辛卯,发钞四十万锭,赈江浙等处饥民四十万户,开所在山场、河泊之禁,听民樵采。是月,发义仓米赈蕲州及绍兴饥民。

至元三年三月辛亥,太阴犯灵台。发钞一万锭,赈大都宝坻饥民。己未,大都饥,命于南北两城赈粜糙米。是月,天雨线。发义仓粮赈溧阳州饥民六万九千二百人。

至元三年夏四月,以米八千石、钞二千八百锭赈哈剌奴儿饥民。龙兴路南昌、新建县饥,太皇太后发徽政院粮三万六千七百七十石赈粜之。

至元三年八月戊辰,祭社稷。遣使赈济南饥民九万户。

至元三年九月,丙寅,大都南北两城添设赈粜米铺五所。

至元三年十一月癸亥,发钞万五千锭,赈宣德等处地震死伤者。

至元四年春正月丙申,以地震,赦天下。诏:“内外廉能官,父母年七十无侍丁者,附近铨注,以便侍养。”以宣政院使不兰奚年七十致仕,授大司徒,给全俸终身。

至元四年二月,赈京师、河南、北被水灾者。龙兴路南昌州饥,以江西海运粮赈粜之。

至元四年五月,临沂、费县水,发米三万石赈粜之。

至元四年十一月壬午,四川散毛洞蛮反,遣使赈被寇人民。

至元四年十二月甲午,大都南城等处设米铺二十,每铺日粜米五十石,以济贫民,俟秋成乃罢。

至元五年春正月濮州鄄城、范县饥,赈钞二千一百八十锭。冀宁路交城等县饥,赈米七千石。桓州饥,赈钞二千锭。云需府饥,赈钞五千锭。开平县饥,赈米两月。兴和宝昌等处饥,赈钞万五千锭。

至元五年二月,免广海添办盐课万五千引,止办元额。

至元五年三月辛酉,八鲁剌思千户所民被灾,遣太禧宗禋院断事官塔海发米赈之。戊辰,滦河住冬怯怜口民饥,每户赈粮一石、钞二十两。

至元五年五月己未朔,晃火儿不剌、赛秃不剌、纽阿迭列孙、三卜剌等处六爱马大风雪,民饥,发米赈之。庚戌,汀州路长汀县大水,平地深可三丈余,没民庐八百家,坏民田二百顷,户赈钞半锭,死者一锭。乙卯,达达民饥,赈粮三月。是月,沂、莒二州民饥,发粮赈粜之。

至元五年七月庚寅,宗王脱欢脱木尔各爱马人民饥,以钞三万四千九百锭赈之。宗王脱怜浑秃各爱马人民饥,以钞万一千三百五十七锭赈之。

至元五年九月丁巳,沈阳饥,民食木皮,赈粜米一千石。

至元五年十月,是月,衡州饥,赈粜米五千石。辽阳饥,赈米五百石。文登、牟平二县饥,赈粜米一万石。

至元五年十一月,是月,八番顺元等处饥,赈钞二万二十锭。

至元五年十二月,袁州饥,赈粜米五千石。胶、密、莒、濰等州饥,赈钞二万锭。

至元六年春正月,是月,察忽、察罕脑儿等处马灾,赈钞六千八百五十八锭。邳州饥,赈米两月。

至元六年二月增设京城米铺,从便赈粜。京畿五州十一县水,每户赈米两月。

至元六年三月乙卯,益都、般阳等处饥,赈之。丁巳,大斡耳朵思风雪为灾,马多死,以钞八万锭赈之。癸亥,四怯薛役户饥,赈米一千石、钞二千锭。成宗潜邸四怯薛户饥,赈米二百石、钞二百锭。是月,淮安路山阳县饥,赈钞二午五百锭,给粮两月。顺德路邢台县饥,赈钞三千锭。

至元六年五月,是月,济南饥,赈钞万锭。

至元六年六月,是月,济南路历城县饥,赈钞二千五百锭。

至元六年七月,庚辰,达达之地大风雪,羊马皆死,赈军士钞一百万锭;并遣使赈怯烈干十三站,每站一千锭。

至元六年冬十月,庚寅,奉符、长清、元城、清平四县饥,诏遣制国用司官验而赈之。是月,河南府宜阳等县大水,漂没民庐,溺死者众,人给殡葬钞一锭,仍赈义仓粮两月。

至元六年十一月,是月,处州、婺州饥,以常平、义仓粮赈之。

至元六年十二月,是月,东平路民饥,赈之。

改至元七年为至正元年,免天下税粮五分。湖南诸路饥,赈粜米十八万九千七十六石。

至正元年二月,乙酉,济南滨州沾化等县饥,以钞五万三千锭赈之。是月,大都宝坻县饥,赈米两月。河间莫州、沧州等处饥,赈钞三万五千锭。晋州饶阳、阜平、安喜、灵寿四县饥,赈钞二万锭。印造至元钞九十九万锭、中统钞一万锭。

至正元年三月,大都路涿州范阳、房山饥,赈钞四千锭。是月,般阳路长山等县饥,赈钞万锭。彰德路安阳等县饥,赈钞万五千锭。

至正元年丁亥,临贺县民被徭寇钞掠,发义仓粮赈之。丁酉,以两浙水灾,免岁办余盐三万引。罢漷州河西务。彰德饥,赈钞万五千锭。

至正元年五月,是月,赈阿剌忽等处被灾之民三千九百一十三户,给钞二万一千七百五锭。

至正元年六月,是月,扬州路崇明、通、泰等州,海潮涌溢,溺死一千六百余人,赈钞万一千八百二十锭。

至正二年春正月,是月,大同饥,人相食,运京师粮赈之。顺宁保安饥,赈钞一万锭。广平磁、威州饥,赈钞五万锭。降咸平府为县;升懿州为路,以大宁路所辖兴中、义州属懿州。

至正二年二月,二月壬寅,颁《农桑辑要》。是月,彰德路安阳、临漳等县饥,赈钞二万锭。大同路浑源州饥,以钞六万二千锭、粮二万石兼赈之。大名路饥,以钞万二千锭赈之。河间路饥,以钞五万锭赈之。

至正二年三月,辛巳,冀宁路饥,赈粜米三万石。是月,顺德路平乡县饥,赈钞万五千锭。卫辉路饥,赈钞万五千锭。杭州路火灾,给钞万锭赈之。

至正二年八月,是月,冀宁路饥,赈粜米万五千石。

至正二年九月,是月,归德府睢阳县因黄河为患,民饥,赈粜米万三千五百石。

至正二年冬十月,甲子,杭州、嘉兴、绍兴、温州、台州等路各立检校批验盐引所,权免两浙额盐十万引,福建余盐三万引。

至正二年十一月甲申,诏免云南明年差税。

至正三年,是月,汴梁路新郑、密二县地震。宝庆路饥,判官文殊奴以所受敕牒贷官粮万石赈之。

至正三年冬十月,己未,以郊祀礼成,诏大赦天下,文官普减一资,武官升散官一等,蠲民间田租五分,赐高年帛。

至正三年十二月,是月,胶州及属邑高密地震。河南等处民饥,赈粜麦十万石。是岁,诏立常平仓,罢民间食盐。

至正四年闰月辛酉朔,永平、澧州等路饥,赈之。

至正四年六月戊辰,巩昌陇西县饥,每户贷常平仓粟三斗,俟年丰还官。己巳,赐脱脱松江田,为立松江等处稻田提领所。

至正四年八月,丁卯,山东霖雨,民饥相食,赈之。是月,陕西行省立惠民药局。

至正四年十一月,己亥,保定路饥,以钞八万锭、粮万石赈之。戊申,河南民饥,禁酒。

至正四年十二月, 是月,东平地震。禁淫祠。赈东昌、济南、般阳、庆元、抚州饥民。

至正五年三月,大都、永平、巩昌、兴国、安陆等处并桃温万户府各翼人民饥,赈之。

至正五年夏四月丁卯,大都流民,官给路粮,遣其还乡。是月,汴梁、济南、邠州、瑞州等处民饥,赈之。募富户出米五十石以上者,旌以义士之号。

至正五年五月己丑,诏以军士所掠云南子女一千一百人放还乡里,仍给其行粮,不愿归者听。丁未,河间转运司灶户被水灾,诏权免余盐二万引,候年丰补还官。

至正五年六月,庐州张顺兴出米五百余石赈饥,旌其门。

至正六年夏四月,发米二十万石赈粜贫民。

至正六年 闰月乙亥,诏赦天下,免差税三分,水旱之地全免。

至正七年夏四月己丑,发米二十万石赈粜贫民。是月,河东大旱,民多饥死,遣使赈之。

至正七年九月,甲辰,辽阳霜早伤禾,赈济驿户。

至正七年十一月,迤北荒旱缺食,遣使赈济驿户。

至正七年十二月,丙子,以连年水旱,民多失业,选台阁名臣二十六人出为郡守县令,仍许民间利害实封呈省。壬午,晋宁、东昌、东平、恩州、高唐等处民饥,赈钞十四万锭、米六万石。

至正八年正月,甲子,木怜等处大雪,羊马冻死,赈之。

至正八年二月,会岁饥,惟贞请降钞四万余锭赈之。

至正八年夏四月辛未,河间等路以连年河决,水旱相仍,户口消耗,乞减盐额,诏从之。平江、松江水灾,给海运粮十万石赈之。

至正八年六月,是月,山东大水,民饥,赈之。

至正八年秋七月,戊申,西北边军民饥,遣使赈之。

至正九年十二月,是岁,诏汰冗官,均俸禄,赐致仕官及高年帛。漕运使贾鲁建言便益二十余事,从其八事:其一曰京畿和籴,二曰优恤漕司旧领漕户,三曰接运委官,四曰通州总治豫定委官,五曰船户困于坝夫、海粮坏于坝主户,六曰疏浚运河,七曰临清运粮万户府当隶漕司,八曰宜以宣忠船户付本司节制。

至正十年夏四月,赦天下

至正十一年三月,是月,遣使赈湖南、北被寇人民,死者钞五锭,伤者三锭,毁所居屋者一锭。

至正十二年春正月,壬子,中书省臣言:“河南、陕西、腹里诸路,供给繁重,调兵讨贼,正当春首耕作之时,恐农民不能安于田亩,守令有失劝课,宜委通晓农事官员,分道巡视,督勒守令,亲诣乡都,省谕农民,依时播种,务要人尽其力,地尽其利。其有曾经盗贼、水患、供给之处,贫民不能自备牛、种者,所在有司给之。仍令总兵官,禁止屯驻军马,毋得踏践,以致农事废弛。”从之。丙寅,以河复故道,大赦天下。

       3. 关于岭北行省为什么会是“超级特区”,up认为是长时间的区别对待和输血。但up对元朝政府到底在对什么东西输血,钱花在了什么地方,为什么岭北行省是什么特区,是什么性质的特区在我看来并没有清楚的认知。反而很粗暴的将其定性,认为就是“吸内地人民的血供养岭北人民“。

       元朝在漠北输血的地方在于军队的赏赐和维护站赤所需大量费用。维持一个军人从中原开进到漠北戍守的成本是八十锭以上,在当时是一大笔钱。而元朝在岭北的站赤的主要功能亦是服务军队。up在视频中说到了岭北行省作为“元太祖肇基之地,成宗、武宗,泰定帝、明宗都是在岭北经营一番之后,才有了登上皇位的资本。”这句话up并没有说错,但up后来所说的“长时间的区别对待和输血”就和他前面相悖了。相悖的点在于,从这句话来看up应该清楚岭北为戍兵重地,也清楚为什么要给岭北行省输血。元朝在漠北输血的地方在于军队的赏赐和维护站赤所费的大量费用up主在专栏中贴的论文资料也提到了“供需漠北,以军旅粮储为重计。”那么只能说明up对岭北行省作为一个什么样的特区并不了解。

        而且up在专栏和视频将必要的赈灾、屯田区域所需农具、粮种也都列为被输血项,这也是很奇怪的,因为这本就是元朝政府最基本的扶助政策,内地、岭北并无区别,相反内地、云南等地受的农业扶助和补贴是最多的。元朝政府一直奉行的政策就是积极推行扩大耕地面积的政策以发展农业生产 ,或将牧场拔给农民,或听民自垦荒地 ,并规定免除一切劳役、赋税 ,鼓励开荒 。岭北行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大头并不是up所列的赈灾、农业区的扶助。也不是对宗王的赏赐,而是军队物资的运输,岭北的站赤亦负责此项。岭北行省的驿道主要有五条。其中的三条与腹里地区有关即up在视频所说帖里干道、木邻道、纳邻道。三道各有驿站573824个,合计119站。

      我们在前面也说到了站户、军户是承担徭役最重的户籍。终元一世,在岭北行省的军事行动是最多最频繁的。整个元代,岭北行省的动员和战争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在忽必烈合罕在位时,窝阔台汗国的合罕海都就和元廷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忽必烈在位中后期,岭北行省是元朝进行对外战争的主要地点。元成宗、武宗更是长期在岭北经营,成宗依靠在漠北的历练和伯颜、玉昔帖木儿等打好的关系、在登基时免了不少麻烦。武宗靠着在岭北地区的经营和军旅生涯拿下了皇位。权臣燕帖木儿、伯颜等皆是武宗藩邸之臣,二人凭借军功和拥戴之功在元后期都成为了臭名昭著权臣。元仁宗时威宁郡王脱火赤、句容郡王床兀儿(权臣燕帖木儿之父)就是在察合台汗国宗王也先不花西征伊尔汗国,进入呼罗珊时攻陷察合台汗国之大斡尔朵立下大功,脱火赤威宁郡王之勋就是在此战后获得。察合台宗王怯别在位时亦与元军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对峙。可见岭北行省作为一个经常发生战争和动员的军事重地在元廷心中的分量不可能会不重。

忽然,长途急行使臣从也先不花帐前来到并宣布:‘原地停下!合罕的军队就像山坡上冲下的洪水袭来,占据了作为察合台兀鲁思及一族和禹儿惕的夏营地塔剌思和冬营地的亦思宽并劫掠诸斡耳朵,后妃及子女。”时也先不花的西征军所携粮食已经耗尽,只得忽忙返回。——《完者都史》

up晴川一鹤在专栏所贴资料

元朝对蒙古地区赈济时间最长,频度最高、数量最大。这--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若遇天旱或大风雪,常常刍草不生,造成铺马缺食倒毙。多数地区无法耕作,全靠“官给马匹草料、站户口粮。”一旦政府供应不足,必致“马匹瘦弱,迟误驿传”。另外,蒙古站道连接内地与边疆,除了通报军情紧急事务外,运输任务也很繁重,站马往来走递“大率赢瘠”。为此,元朝多次赈济蒙古驿站。——党宝海《蒙元驿站交通研究》

      4. 这个人口翻了四五倍up也是将随意揣测的东西写进文案了,因为岭北行省的户口并无确切记载,元史、各种人口史专著也并没有统计岭北行省户口的。

        5. 揭溪斯给苏天爵写的彩虹屁,吹捧岭北在这位故人的治理下多么多么物阜民丰。这都能当成岭北牧民比内地农民过得好的证据了吗?可至正七年蒙古族八怜部哈刺那海等地的入民就已经起义,截断了岭北的骚站涌道。苏天爵也是“忧深病积,遂卒于军中”。可见up举的例子都不是很恰当。

“八怜内哈刺那海、秃鲁和伯‘贼’起,断岭北驿道。”——元史 卷四十一  顺帝纪一





















看到up主晴川一鹤新发的专栏之后作为一个认真的粉丝想要澄清和纠正的几点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