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国三公《左传·僖公五年》

2023-02-28 09:25 作者:平平静静哒  | 我要投稿

一国三公 《左传·僖公五年》 【原文】 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 夷吾诉之。 公使让之。 士蒍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 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今译】 (春秋时期,晋献公本来有三个儿子,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和夷吾(后来的晋惠公)。 公元前672年,晋国打败骊戎,将俘获的骊姬及其妹纳入宫中,后骊姬生奚齐,其妹生卓子。 这时申生已经被立为太子多年,骊姬因得晋献公的宠爱,想要改立自己所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 晋献公于是将太子申生放出去驻守曲沃(晋国大城)。 晋献公又命公子夷吾、重耳离开国都,去蒲和屈镇守边境两个小城,当时蒲和屈两地都是一片空地,晋献公命大臣士蒍到那里为他们二人筑城。) 当初,晋献公命大臣士蒍为重耳和夷吾二位公子分别在蒲和屈两邑筑城(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筑城人不小心(不慎,不慎:不慎重,古时筑城用土,添加少量的木材以为筋,士蒍在这里将筑城木材中杂以薪柴,所以说“不慎”),在城墙中掺进了柴草(置薪焉)。 夷吾嫌修得不够坚实,就向晋献公报告了这件事(夷吾诉之)。 晋献公派人责备士蒍(公使让之)。 士蒍叩头回答说(士蒍稽首而对曰,稽首:俯首下拜至地,是最敬重的礼节):“我听说过(臣闻之):没有丧事而悲伤(无丧而戚),忧愁必然跟着而来(忧必仇焉);没有战事而筑城(无戎而城),这只能给内部的敌人提供据点,城一定会被贼寇所利用(仇必保焉)。既然是敌人将要占领的地方(寇仇之保),又有什么值得谨慎的呢(又何慎焉)? “现在我奉命为二位公子筑城,若筑得不坚固,恐怕要担负在其位而不接受君命的罪名,这是对君主的不敬;若筑得坚固,加固了仇敌要占据的阵地(固仇之保),这又要负有对君主的不忠的罪名,这是不忠。 “失去忠和敬(失忠与敬),拿什么来事奉君主呢(何以事君)? “《诗经》上说(《诗》云):'心怀德行便得安宁(怀德惟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宗子惟城)。’ “君王如果能够做到修养德行(君其修德),使宗子们的地位巩固(而固宗子),又有哪个城池比这更牢固呢(何城如之),这不比筑城强得多吗? “三年后就要用兵讨伐这二城了(三年将寻师焉),哪里用得着这样谨慎(焉用慎)?” 士蒍退出去后,作诗道(退而赋曰):“穿狐皮裘衣的贵人啊,多得像茸毛一般(尨茸:皮毛蓬松杂乱,乱的样子);一个国家有了三位主公(一国三公),我该一心听谁的好啊(吾谁适从)?” (意思是权贵者众多,各说其是,自己不知怎么做才好。) 【赏析】 后人便将士蒍诗中所说的“一国三公”引为成语,原意是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a state with three rulers,比喻主持政事的人太多,too many leaders in a country,意见庞杂,divided counsel,号令不一,the power being not unified,让人无所适从。 

一国三公《左传·僖公五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