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心理学提纲

2023-09-19 02:56 作者:风城海妖  | 我要投稿


爱情的学术定义: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 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 社会行为

(二)社会心理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一) 个体层面

(二) 人际层面

(三) 群体层面

(四)社会层面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一、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二、经验描述阶段(萌芽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

(一) 达尔文的进化论

(二)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三)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四)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五)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三、实证分析阶段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观察法

2.   调查法 

3. 档案法

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社会学习论

(一) 简史

(二) 学习的机制

(三) 观察学习

(四)社会学系论的不足

二、社会交换论

(一) 成功命题

(二) 刺激命题

(三) 价值命题

(四) 剥夺-满足命题

(五)侵犯-赞同命题

三、符号互动论

(一) 基本假设

(二)主要观点

四、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概念

1.意识与潜意识 

2.“力比多”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5.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 集体潜意识

2. 心理治疗的目的

(三)新精神分析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 社会化

一、定义

二、内容  

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 较好的遗传因素

(二)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四、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一)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二)学校

(三)大众传媒:网络

(四)参照群体:文体明星

五、类型

(一)语言社会化:全部社会化的条件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三)道德社会化

(四)政治社会化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二、分类:4种分类

三、角色扮演

四、角色失调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

一、自我

(一) 自我的定义

(二) 自我的结构

(三) 自我概念的功能

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    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二、身份

(一)身份的定义

(二)身份的特点

三、自尊

(一)自尊的定义:自尊=成功/抱负

(二)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

2.行为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1.认知者经验

2.动机与兴趣

3.情绪影响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4种效应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二)光环效应

(三)刻板印象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

2.平均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

4.中心品质模式

四、印象管理

(一)定义

(二)常用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人所好

第三单元 归因

一、定义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

三、归因原则

1.不变性原则

2.折扣原则

3.协变原则(凯利)

四、影响归因因素

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动机性归因偏差、自利归因

3.观察位置:中心位置

4.时间:情境性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定义

二、动机过程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启动

(二)指向:目的性

(三)调节:维持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亲合动机

(一)亲合的起源

(二)亲合的作用

(三)影响因素

1.情境:压力、悲惨

2.情绪:恐惧

3.孩子出生顺序:长子、长女

二、成就动机

(一)重要性:个人、社会

(二)抱负水平

(三)影响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1.家庭教养方式:自律性、独立性训练、宽松的家庭氛围

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三、权力动机

四、侵犯动机

(一)有意伤害他人,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心理倾向。

(二)侵犯行为的构成

(三)侵犯行为的原因

1.本能论

2.挫折—侵犯学说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四)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恶劣心境

2.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群体活动时,被容忍、去个性化

5.大众传媒的影响:暴力、色情

五、利他动机

(一)利他行为的性质

1.亲社会行为:有益于他人的

2.以人为对象

3.以完全有利于他认为目标

(二)利他动机的产生原因

1.社会生物学

2.社会规范学

(三)利他动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1)自然环境

(2)社会情境

2.利他者的特征

(1)心境

(2)内疚

(3)人格

3.利他技能:懂得如何救人

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

一、社交情绪的定义

二、主要的社交情绪

(一)社交焦虑

(二)嫉妒

(三)羞耻

(四)内疚

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

一、什么是态度

(一)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

2.对象性

3.稳定性

(二)态度的成分

1.认知

2.情感

3.行为倾向

(三)态度与行为

(四)态度与价值观

二、态度的功能

(一)工具性

(二)自我防御性

(三)价值表现

(四)认知功能

三、态度的维度

(一)方向(指向)

(二)强度

(三)深度

(四)向中度

(五)外显度

四、态度形成:凯尔曼

(一)依从

(二)认同

(三)内化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

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

(二)沟通信息

(三)接受者

(四)情境

三、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二)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

(三)社会交换理论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间接的测量方法)

量表法

投射法

行为反应测量法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二、沟通的结构

(一)信息源

(二)信息

(三)通道

(四)信息接收者

(五)反馈: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

三、沟通的功能

1.获得信息

2.交流、满足需要

3.减少冲突、改善关系

4.协调行动

四、分类

(一)正式与非正式上行

(二)下行与平行

(三)单向与双向

(四)口头与书面

(五)现实与虚拟:匿名

五、沟通网络

(一)正式沟通网络

(二)非正式网络

第二单元 身体语言沟通

一、目光与面部表情

二、身体运动与触摸(情感体验最深刻)

三、姿势与妆饰

四、人际距离(公众、社交、个人、亲密)

(一)公众距离

(二)社交距离

(三)个人距离

(四)亲密距离

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一)个体性

(二)直接性:切实感受

(三)情感性: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

二、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阶段

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一)相互性:我们总是喜欢喜欢我们的人

(二)交换性:礼尚往来

(三)自我价值保护

(四)平等

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人际关系取向理论

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定义

二、影响喜欢(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中等频率

2.相似与互补

3.外貌

4.才能:十全九美

5.人格:真诚

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

一、人际互动的定义

二、人机互动的形式:合作与竞争

(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

(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 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二、从众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益从众、反从众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人数、一致性、凝聚力 

2.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独立性

3.情境的明确性                   

4.其他因素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三、社会懈怠(社会逍遥)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

(一)模仿的定义

(二)模仿的意义

(三)模仿的发展:无意到有意、游戏到生活、外部到内部

(四)塔尔德的模仿律

1.下降率

2.几何级数率

3.先内后外

二、暗示

(一)定义

(二)分类:会区分即可

(三)影响因素:

1.暗示者

2.被暗示者

3.情境

三、社会感染

(一)定义

(二)分类:

1.个体间:最常见

2.大众传媒间

3.大型开放群体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 爱情

一、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二、爱情与喜欢

1.依恋:高特异性地寻找

2.利他:宽容、关怀

3.亲密:情感依赖、身体接触(性是核心成分)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1.取样与评估

2.互惠

3.承诺

4.制度化

四、爱情的形式

1.浪漫式

2.好朋友式

3.游戏式

4.占有式

5.实用式

6.利他式

五、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第二单元 婚姻

一、婚姻的定义

二、夫妻关系的类型

(一)爱情型

(二)功利型

(三)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四)建设型

(五)惰性型

(六)失望型

(七)一体型

第三单元 离婚

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

(一)需求不满

(二)价值观念的不一致

(三)“自我的远离”

(四)夫妻的性差异

二、离婚的原因

(一)低龄结婚

(二)未婚先孕

(三)恋爱时间短

(四)家庭有离婚史

(五)婚前性经验

(六)夫妻不平等

(七)性生活不和谐

第四单元 家庭

一、家庭的定义

1.以婚姻、血缘为纽带

2.有直接的互动与合作

3.最亲密、深刻

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

(一)家庭的结构:

   1.结构要素

   2.结构模式

(二)家庭的功能

(三)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

三、家庭的生命周期









社会心理学提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