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片砧敲千里白:闲聊“四大名著” part 4

2019-03-29 23:07 作者:躺坑老碧的学习瞎记  | 我要投稿

这个系列由于老碧本人的文化水平问题(文盲差不多吧?),拖更很久了,至于为什么,待我细细道来。

上次说到四大名著的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依次是:

《西游记》的金线串珠结构,一条故事主线“师徒四人取经”串联一个个故事情节“八十一难”,算相对简单的线性结构;

《水浒传》的联缀式结构,几章分为一个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又有人物串联,比如前几章的主要人物经历了几个事件,结识了几个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在辞别主要人物后,在第二个单元上升为主要人物,又经历新的事件,邂逅新的次要人物,以此类推,单元内部自成一格,单元之间又时间相接,目标趋同,前一半聚义的好汉史,后一半招安的血泪史,算比较复杂的线性结构;

《三国演义》的平面网状结构,多线齐头并进,相互影响,再在行文过程中逐个收尾,算是相对简单的网状结构。

《红楼梦》的结构则更进一步,被称为三维网状结构或者立体网状结构,什么意思?


(这就是我拖更很久的原因了,查了一大堆文章,越看越乱,估计那些作者虽然感官上有了这个认知,但是自己都没搞明白怎么说能说清楚,最后就直接想到哪里是哪里了,写成了流水账,本来就纷繁的结构被他们一阐释就更乱了,如果说不清楚层次,又谈什么结构呢?该怎么理解,待我娓娓道来,当然,一人之言,仅供参考,供列位看官阅后会心一笑。)

同样是网状结构,对比《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关系网虽则纷繁,但实际上能找到一个明确的核心,就是开篇第一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讲述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继而三足鼎立,并入于西晋的故事,这便是一维的网状结构或者平面的网状结构,由一个核心发散出来的N条故事线,故事线层次之间相互并列,齐头并进;

而《红楼梦》类似的由一个核心,你会发现它是向不同方向发散出三重故事网,我们结合我们最朴素的对于三维空间的认知,那么《红楼梦》的三个维度分别是——


贾府为原点或者说以宝玉其人为原点——x轴是社会阶层,贾府向上辐散到元妃代表的社会顶层,向下辐散到以刘姥姥为代表的社会底层,是整个社会形态的缩影;

y轴是名利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辐散的以甄士隐林如海贾雨村南安东平西宁北静四郡王,等等为代表的官场关系,是对政治环境的反映;

z轴是相互交织的现实与幻境,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为线索的宝黛钗爱情,太虚幻境册子上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大观园的人情百态,以及那贯穿始终总在关键时刻出现的预言帝一僧一道的组合,是个人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碰撞的写照。

这三个维度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并且又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表达的内容,是时代巨变对顶层到底层,对社会到个人的影响的映射。格局从大至小,着墨从轻到重,视角由曲入直(由间接到直接),内容由实渐虚,《红楼梦》结构之复杂,关系之纷繁,伏线之密集,恐怕只论结构(强调:只论,只论结构),四大名著无出其右了。


后记:这一篇虽然短,但是对笔者而言心力之耗竭远远超出前方诸篇,以至于停更数月。在于,前篇内容虽动笔前未查过任何资料佐证,但是都是曾经在脑中思考过逻辑相对自洽的内容,写起来行云流水。而《红楼梦》的结构,则一直停留在感性认知,和一个结论的记忆上。真正动笔发现很多所谓成果逻辑上并不严整合理,阐释清晰。所以得重新整理思维去思考宏观上的《红楼梦》究竟是怎样,怎样把三维定义清楚,这可能是我作为强迫症晚期患者大脑进水的表现之一,不过终于理顺了也便通体舒泰了。

这一期就说到这了,下一篇要聊的是,《红楼梦》作为我们的文学瑰宝,真正最绚丽的地方是什么?请诸位拭目以待。

至于,那三首咏月诗,我打算把它们放到另一个即将新开的系列中。

谢谢大家,我是只会拖更,短时间内不会停更的老碧,爱你们哦! 

喜欢文学,思辨,备考策略,心理成长,健身,外语的朋友……

请搜索,微信公众号—— 老碧的知识摊子

需要您这样优秀的人的关注!里面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哦!


 





一片砧敲千里白:闲聊“四大名著” part 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