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EUFF2018# Week2:开战、开展,救赎、忏悔

2018-11-03 02:44 作者:Dear_Cosmos  | 我要投稿

欧盟电影展开票的那一天下午,我战战兢兢地守着手机app页面,颤抖着双手抢下了11张票。我当时真的兴奋极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你需要面对所有突如其来的状况……我一个学弟说我“生活容错率太低”——That's goddamn right!

但为了看那一场场难忘的电影,长途跋涉和心力交瘁都是值得的!闲言少叙,来看片:

《开战》【法】:他的生命,在开战之前燃烧殆尽

《开战》海报

今年戛纳金棕榈提名作品,全片用十分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德国工人罢工抗议运动领袖最后的人生段落。他带领着1100名员工,同决定关闭工厂的、撕毁协议的管理层展开了长久的拉锯战,并最终为这件事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我看的这场《开战》是“同声评论场”。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影模式,是由“关关灯影业”开发的,他们已经在全国各个城市推广了将近四年时间。

影片开始之前的银幕提示

同声评论是指在影片音轨的连贯进行之下,在影片中加入的评论音轨,评论音轨是评论者在看电影时所进行的评论收音,是和电影完全同步的。许多导演会请演员、编剧或者自己亲自上阵,去录制电影的同声评论。(比如下面这个,当年在B站找《社交网络》,满怀欣喜地打开结果发现是同声评论版【扶额】)

影片开始前可以领取一个大号的MP3,然后只戴一只耳机就好,耳机里就会出现评论音轨。这次录制同声评论的是导演过《长江图》杨超老师。(他的声音很有磁性hhh)

在杨超导演讲解的陪伴下,我看完了这部电影。整部影片是用偏纪实性的手法拍摄的,长焦虚化、前景遮挡和手持晃动都非常明显。全片几乎每个场景都是一场战役,那种胶着的戏剧张力在镜头的摇摆中尽数呈现,那种艰难、那种压抑与释放、那种决绝。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改变什么,事情仿佛还在“开战”之前,只有男主完成了自我实现,余响撼人。杨超导演每每惊叹于这种超写实的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这种对物质现实的真实还原是电影最本初的魅力这其中的每一个场景的难度都不亚于任何特效奇观,他认为华语电影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有很大空间。

再评论一下同声评论场这种观影形式吧,对于观众而言这样做是跳过了影片的欣赏过程而直接到了鉴赏阶段,是直接作用于思想上的,会让观众对电影本身的观感有所下降。但是对关键处和难以理解处,这样的讲解会让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整场电影看下来之后,就像是看了一篇字帖,上面蒙着一层轻薄的宣纸,自己在想些什么已经是在临摹了。

《亚历山大·麦昆:浮生若秀》【英】:浮光掠影,追魂摄魄

《亚历山大·麦昆:浮生若秀》海报

这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纪录片:《麦昆》由伊恩·邦霍特和皮特·艾盖德执导制片,通过时尚圈内人士的口述,还原英国知名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时装设计师麦昆被尊为英国时尚界教父。1969年麦昆出生于伦敦东区的平民家庭,父亲是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儿时并不富裕的家庭条件对麦昆日后的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其叛逆风格的本源。他的很多作品即表现对资产阶级矫情造作的不屑,以及对中下层阶级的艺术化的写照。几乎他的每一场高级定制时装展都会获得世界范围的关注,每一场时装展都是一次极致的视觉享受。

亚历山大·麦昆(1969-2010)

他的才华如同流星短暂却耀眼了照耀了整个时尚界。他是难得的概念设计师,那些经典的符号必将如同那标志性的骷髅头一样睥睨于时尚史册。而这部纪录片也散发着无与伦比的艺术气质和美感,令人眩惑瞠目,难以自持。

1999年春夏系列:在时装秀的最后,身穿蛋糕裙的模特站在舞台中间被两台机器人喷绘,即刻创造出一条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裙子!

这是献给麦昆人生的高定时装——但他肯定是不喜欢穿高定时装的。他的传奇一生是最好的布料,勾勒骷髅的一个个特效镜头就是这袭华裳最好的装点。浮光掠影,追魂摄魄;浮生如秀,独自谢幕。 

《巴贝特之宴》【丹麦】(1987):从肉到灵的一次情感升华

《巴贝特之宴》海报

这是丹麦影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此外还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天主教人道主义精神奖。

19世纪70年代,与世隔绝的丹麦北部的小村庄。一对督信路德教的姐妹花玛蒂娜和菲丽帕平日里深居简出,在做牧师的父亲的引导下,不惜牺牲爱情,全身心地献身于宗教事业。好心的姐妹二人收留了一个由巴黎避乱而来的女子巴贝特。身世神秘的巴贝特原来是法国餐厅的名厨。巴贝特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巨额彩金一万法郎,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姐妹,巴贝特决定在两姐妹父亲的忌辰时亲自掌厨,为村民奉上一桌正宗丰盛的法国大餐。

影片运镜十分晓畅自然,毫无雕饰却能让人投入进去。纬度极高的丹麦,它的夕阳、它的星空、它的浪涛、它的雨雾,都是那么富有美感。节奏温润舒缓,配乐典雅灵动,整部影片富有极强的宗教气息和古典气息,却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我起先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关注现世、突破禁欲主义的寓言,但最后的结尾让这个故事变得那么自然、那么纯净,这只是一个关于施恩与感恩的故事。饱尝了口舌之欲与精神愿望,灯一熄,听故事的人就该进入梦乡了。 

《二战忏悔路》【斯洛伐克】:杀人犯的儿子与受害者的儿子同行

本片系今年柏林电影节参展作品,其中饰演男主角的是捷克电影新浪潮运动的重要导演伊利·曼佐,今年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的表演依旧是风度翩翩。

伊利·曼佐

斯洛伐克籍翻译家荣加的父母死于二战的犹太人集中营,在他暮年时他终于找到了杀害他父母的战犯的住处,他决定亲自登门拜访。不料开门迎接的却是凶手的儿子格奥尔格,而他本人早已作古。格奥尔格想要了解自己的父亲过去的所作所为,于是雇佣荣加做随行翻译,一起重走斯洛伐克,去为死去的冤魂缅怀、忏悔。

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很阴冷,很平实,像是蒙了一层薄雾的公路。前面插科打诨的提点太多或许是造成后期剧力疲弱的原因。影片中 “当杀人犯的儿子就比当受害者的儿子好吗?”这句话提供了“二战忏悔”的新视点。好像找不到自己的格奥尔格,在最后来到了被认作是老年痴呆的证人所指证的那条陈尸的壕沟,他呆坐在那里,却早已见不到尸体和凶手,只有一洼落满落叶的积水,一群翻飞天空的鸟儿,镜头升高拉远,他隐匿在了丛林中——就像有关二战的记忆隐匿在了历史中……

第二周的影片总结一下就是:认识了有良知的人,了解了不曾了解的事——德国的工人抗议游行,英国的天才设计师,如何做一道法式大餐,如何面对历史的陈迹。这是只有电影才能带给我们的,我们在电影中体会我们经历不到的人生,这便是电影能延长人的生命的意义所在。

#EUFF2018# Week2:开战、开展,救赎、忏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