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委员培训
前言
前两天下午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月活动开幕式,最后一项议程心理委员培训感触颇深。只恨没有带笔做记录,于是结束后立刻找机会回忆。
结果是输出了千余字的培训纪要,我在想有必要这样吗?时常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哪里呢?
没有对好内容的极致追求,自然也无所谓文章结构,内容多点也无所谓。另外还有一种心理作祟:没有事无巨细,文章不长就听得不够仔细。
删减需要魄力。花了时间回忆与记录,就感觉删减是在浪费之前投入的时间。
姑且就当作培训纪要吧。
纪要
白老师从一张价值观表格入手,开始讲座。
80后选择最多的是:有成就感;90后选择最多的是:有丰厚的收入;00后选择最多的是:生活稳定有保障。
联系到网络名词,丧,摆烂,躺平。00后的价值观就很好解释了。
然后用工作效率和压力的曲线,引出两端压力太小(躺平)和压力大(卷)。
讲了一些常见精神问题的识别,比如精神分裂(分不清幻想与现实,自己不知道自己病了),一些神经症的例子如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心情过山车),狂躁症,还有强迫症。
第一种疾病麻烦身边人,后面几种都麻烦自己。
还有提问环节。假设做某件事情成功了要如何归因:A我的能力比别人强、B我比别人努力、C我的运气更好。分别代表内部不可控,内部可控,外部不可控。如果加上选项D任务难度简单,就是外部可控。最好的归因是BAC,强调内部可控。我的答案CAB,老师说是最差的归因,容易习得性无助。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如果失败了,最好就归于运气。这样才能更加坚持。
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喜欢新事物,从学习中得到快乐,把学习看成吃饭喝水的常规事情),自我提升内驱力(先苦后甜,做人上人),附属内驱力(要做孩子的榜样)
讲到心理学三类问卷,生活事件(如失恋,处分,亲人离世),社会支持(有朋友疏导,和孤独应对),还有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有三类六种。成熟的,解决问题,和求助。不成熟的:幻想,逃避,自责。混合型:合理化,即阿Q精神。
老师说,将“求助”被归类为成熟型是有道理。此时还有自我控制力,青春期的小孩误以为求助会有害于他们的光辉形象,实际并不这样。我理解此时还有能够预判拒绝,应对拒绝的能力,还要研究。
谈到毛主席,梁启超和苏东坡的豁达精神。毛主席写:问怅茫大地,谁主沉浮。梁公在少年中国说写:纵有千古,横有八荒。都是气势恢宏,一些小挫折不足挂齿。
苏轼因为1079年乌台诗案被贬,也曾写下“寂寞沙洲冷“”。但是1082年后,变成了:浪花淘尽英雄、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多个市当一把手,杭州西湖还有苏堤留着,最后临终都是小事,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可以陷入悲观,但不要太久。
最后以尼采,那些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加强大结束。
推荐一本书《心灵的面具》和在清华大学在线学堂上开设的课程。
感触1
在提问环节,我之所以归因在运气成分上,可以认为是谦虚使然,但其实也揭示出对“个人努力”的认识非常不够。
通常不会与别人,大谈自己有多努力,更别说公共场合。在别人的眼中是早出晚归、不玩游戏、好像只爱学习。然而自己才知道有效学习时长、娱乐时长、以及成果。否定努力,可能是因为没有成就,所以不希望被别人调侃:这么努力还不是一样差。这样的话语,潜台词是智商的鄙视,即脑子不好使。
这一课题并没有那么迫切,如果还遇到相同的问题,还是会回答运气,但是并不影响日常学习计划。背后的心理,后面再挖掘。
感触2
关于应对挫折的方式,好像不知不觉摸到了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受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驱动,那些不成熟的方法必然是被舍弃的。
当老师大段引用诗词,就感觉自己是粗鄙之人,文化底蕴太差。想要读些背些诗词,但是现在python要学,数学建模要学,遥感和gis要学,英语要学。就苦于时间不够!

原发布时间:2023-05-06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