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并騛优秀」特步騛速1.0 212KM心得分享

2023-02-06 06:00 作者:草根妖怪俱樂部  | 我要投稿

这双騛速1.0购买时间是21年3月22日上,作为发售后一年多了要面临新产品迭代而将要清仓的产品,自然也就上了那个“买什么都砍一刀”的APP,到手价格叠券是169元。四个月后它的战机联名款也面临清仓于是叠券193.03元顺利拿下。

两双发售价都是439,等着二级市场骨折就行

之所以购买这款鞋子多少是为了应付体育课的跑步任务——每天打卡两公里。说实话前几轮大多都是和舍友接力所以根本不在乎跑鞋,直到有一次穿着板鞋把膝盖震到第二天下蹲不适之后,便萌生了买跑鞋的想法。正好跑步任务也到了最后一轮,不妨就自己认真起来买双适合跑步的鞋子来亲力亲为,直到现在我确实是爱上了跑步,感情花了169块让我就变成了一个为爱发电的跑鞋分享up(笑

OK,先报一下自己的参数

172公分

体重64公斤

累计跑量目前有2400公里左右(2023.1.10),跑步时长一年多,月跑量目前200KM

大众入门慢摇跑者,兴趣使然的心得分享者。

鞋子刚到时如下图

战机款特殊鞋盒
战机款配色
常规款白绿
鞋款信息简略

事实上入门级跑鞋一双足矣,之所以又买了别注款是因为配色真的深得我心忍不住了。

一百昏!!!

騛速战机版的颜值我的评价是——很有感觉!通体黑灰色的搭配灵感来自于战斗机的涂装,两侧的对称压胶以及整个中底部分都采用了类似战斗机分解设计图的纹饰,看起来机械感满满。整双鞋子远处看的话十分帅气近看也是细节感十足,后跟左侧是战斗机logo右侧是特步自己的logo。鞋舌上的图案则是印着一架战斗机翱翔于星球之上,鞋垫则是左右不对称设计,一边是“騛一般的”,一边是“中国速度”,在心理上给跑者打足底气。同样另一双常规款我则是买的主图C位配色,整体白绿搭配十分清新在加上两侧的压胶与鞋面的颜色对比度十足,使得层次感很足不会太单调,后跟也加入了反光条设计。而且流线型的设计个人感觉也十分时尚,在日常之中也可以表现出速度感。总是两双的配色一个低调帅气,一个简约清新,都是可以很好搭配并驾驭大多数除了跑步之外的日常场景的,当然跑步时的颜值也是比许多常规鞋款好看不少。

41码/US7.5/JP255

左脚:284g 

右脚:285g 

特步一直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逆天尺码,从騛速1.0到騛速X到160X,就没有一双可以按照内长选择标准尺码的鞋子。祖传偏大使得我必须选择内长减5mm来选择,才能保证整个鞋舱不空跑起来有包裹感。至于宽脚掌的朋友我建议你去线下试一试毕竟特步的实体店比索康尼多,但是老款应该就没机会了,我们市里最大的一家旗舰店换货是很勤的。鞋重仅差1g还是证明国产做工十分扎实,如果左右差超过10g不必多虑一定要去退换别因为价格相对便宜就将就。

网面

1.鞋面就是一体织的工程网面,整体摸起来是偏硬的,采用了不同密度的编制材质设计。不过依旧是双层网布的设计内里的网布是柔软的针织网布减少了跑动过程中会对足部有摩擦的概率。两层网布都做了大量的透气孔设计,透气性不错在跑动过程中虽然不能明显的感受到有风进入鞋舱但是跑完也不至于闷脚。如果追求极致透气的话还是要选择更大的网眼开孔才行。

纱线织物网面强度不高

2.鞋头有防撞设计,内外两侧鞋身的网布有织出类似鱼鳃一样的竖向条纹来作为支撑。同时后跟有两条压胶来提升鞋面后半的强度但是鞋前掌的弯折出已经有了明显的形变,鞋头两侧也有几处明显塌陷,说明整体网布的强度并不高随着里程的增加鞋面应该会变得越来越塌陷,这也是很多入门跑鞋的一个缺点,低强度的鞋面不能应付高强度的跑步。整体的抗撕裂感觉还可以,二百多公里之后没有出现裂口和划痕的现象,只有鞋头有些毛边,比起针织网布要更耐锐器割伤(比如小石头或者路上突出来的乱七八糟)

压胶面积太少装饰为主

3.鞋面的包裹一般,由于特步尺码一直偏大并且我这次是按正码选购的,所以系紧鞋带之后还是在脚趾前方有很大空余。所以如果想要更好的体验这双鞋子那么选择对尺码是非常重要的,建议按常穿尺码减去5mm,瘦脚的朋友甚至要减去10mm选择。鞋子没有宽楦所以宽脚的朋友最好可以去线下试一试再选择。再来就是这是双入门级跑鞋,主要是给刚接触跑步的人设计的,同时也比进阶跑鞋更注重日常通勤的使用,所以鞋面必定不会包裹感十足,不然一天下来的穿着会非常难受,如果已经是积累了半年以上跑步经验的和在进行速度进阶训练的跑者就可以不去选择这双鞋了。

鞋带+鞋舌

1.鞋带这次是真的长了,因为騛速1.0和騛速X的系带系统与160X等跑鞋的略有不同。最前面的是单独正中间的一个孔位,穿过去之后再拉到之后的对称孔位中。也就是说最后的单独孔位起到的是把鞋面向后提拉挺立的作用。称的鞋带孔却只有六组,其中一组是绿色的凸出来的一块小三角,特殊的一组孔位感觉就是为了好看没什么特殊含义。鞋带没什么可说的弹性和摩擦力一般如果跑之前没好好系紧那么还是有在跑动过程中松开的概率,并且鞋带强度也不高,常见系紧后再松开就会皱皱巴巴的很不好看。

騛速X,160X,騛速1.0

2.鞋舌不是车缝式,但好在领口两侧固定的还算可以没有出现过渡滑移的现象。整体材质是大开口网眼的网布到没感觉对透气有多少帮助,内里是绒布舒适度不错。

特殊的一组孔位

3.鞋舌上方缝了一条透明塑料条,有四个针织痕迹,做了三拱形开口方便细带交叉穿过。以往的鞋子都是只有一个交叉开孔这个却又三个,算是一定程度上固定了鞋带使得更美观。塑料条的装饰我觉得还挺好看的,最上面是一个拉环方便穿脱,印着Xtep和“RUN FOR GOLD”。不过时间久了塑料条就会氧化发黄,我的就开始变脏了。

增加颜值的设计

后跟

1.港宝的硬度不错,用力向下按压是没法有较大形变的,这一点对于后跟的锁定是个大加分项。我作为纯后掌跑者,吃满了这个设计的红利。否则如果锁定不好再加上后跟的设计很容易就造成跑动过程中的滑移,初跑者对于稳定的要求也要有后跟去提供一部分

2.领口一圈及内侧都有棉质填充但是不多,这样即不会闷热又可以提高舒适度,内衬是光滑网布。不过后跟的网布耐久舒适不太行,才穿了两百多公里就出现了开口磨损不知道到退役时会不会后跟都磨开了。

我裂开来!

3.后跟的中底部分有微微上翘并做了分层应该是为了提高稳定性,同时有一条竖着的反光条在后跟中间作为装饰,感觉这细细一条确实对夜跑安全提供不了多少帮助。

后跟怪好看的

鞋垫

1.单只16g,普通的eva鞋垫,特步管它叫做Xsoft pad。

普普通通能穿就行

2.上面做了很多开孔,应该主要是为了透气,实则对控制重量没太大帮助。足弓处有轻微的上翻承托。感觉这种蜂窝状的设计更容易踩实了,并且有时候鞋垫的网布会磨脚前掌,我建议可以去酌情更换一幅鞋垫。

中底&推进片

官方介绍中底材料为动力巢Lite(Dynamic Foam Lite),这是什么高级材料呢,我查X乎有人介绍说动力巢莱特居然是超临界发泡eva。啊这!?可是我上脚之后除了比传统eva软弹外也没吃出什么别的感觉,我的评价是肯定不如TPU发泡的动力巢X(X-Dynamic Foam),动力巢叉我们之后放到騛速X上时再细说。

过于常规以至于富有了冲击力

我目前理解的特步主流材料就是以动力巢为前缀所命名的三种不同材料——Dynamic Foam Lite(换皮eva),X-Dynamic Foam(国产Boost),Dynamic Foam PB(peba超临界)分别用在了——騛速1.0,騛速X,騛速160X/竞速160X。所以聪明的你一定知道这三双鞋它们的差距该有多大了吧,至于选择那个我不做引导。不过动力巢好歹用不同的后缀告诉你孰轻孰重,要是都搞一样的名字然后整个高低配来混淆视听那就是不干人事了。

简单介绍一下中底材料那就有必要着重讲一下跑鞋灵魂部分的中底实际体验情况了,我依旧是总结了几点感受然后展开讲讲↓

  • 静态下的脚感可以感受到柔软。其实这鞋子我刚上脚时的体重差不多85kg+,所以不要老是说我体重踩不开鞋子之类的问题。当时是能比现在更加能感受到鞋子的柔软,所以第一印象是非常好的,不过到了后来也知道鞋子不是越软越好也不是柔软的鞋底才有更好的缓震。之所以柔软我觉得应该不是材料密度低的原因,因为这玩意儿的是真的重,应该是对传统eva进行二次加工后的结果,不过这个工艺肯定不是最顶级的但绝对是最省钱就是让鞋款实现利益最大化的。Eva这个材料最早就有轻量和柔软的特点,所以改进后的动力巢lite应该是优化了这两个特点,但仅是优化相当于打了个补丁,而不是直接升级发售新一代,所以质的改变很少,雕个花也是优化!这个柔软的脚感对入门跑者来说无疑十分爽口的,但是对于有一定跑步经验的人来说确实觉得太粘牙了,换个简单的说法这双鞋子是有轻微在后半程泄力,但是这个材料调硬之后更难受我们一样放在騛速X上来讲。

厚度可软度明显
  • 溃缩后的回弹有些迟钝。跑鞋其实怕软不怕硬,旧时的薄底虽然硬但是跑起来不拖沓,然而现如今很多软底跑鞋只注重软却不注重回弹同样这里的迟钝也是放在特步跑鞋中所作的纵向对比,而不是与其他品牌的横评。有些人会告诉你动力巢lite有着类似boost般的回弹那么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他混淆了动力巢lite和动力巢X,二是他恰了饭在那里信口开河瞎扯淡。动力巢lite的回弹可以说仅在前2公里比较明显,客观的讲初上脚跑起来时的确有良好的回弹,甚至会把人的初始配速给悄悄拉快,但是如果你顺着回弹拉快了后面就会很崩,这个我们在下面会说到。

  • 缓震极限不尽人意长距离拉胯。这一点放在騛速1.0上属于有点故意找事了,人家的定位是初跑者跑鞋兼用休闲跑鞋,也就是借用亚瑟士官网的跑者适配标准就是一周跑2次左右的单次距离不超过10公里的跑者。所以说在我64kg的情况下跑到十公里后时就感受到这双跑鞋有踩穿的感觉,后跟就有缓震不足的感受。何况当时我85kg上脚时跑了两公里感觉中底就已经被我拿捏的死死的了,所以我还要提缓震续航的原因就是别听他们扯淡说适合大体重减脂,我建议大体重朋友还是老老实实去买顶缓跑鞋吧,权衡一下人工膝盖/脚踝和顶缓跑鞋之间的性价比。

形变痕迹还是很明显

这三点给动力巢lite的初印象就是软但不太弹并且缓震极限不高

我们接着讲讲騛速1.0的推进片,这个TPU片就是騛速科技系统的另一重要组成。我们通常把鞋底的这类嵌片叫做“中桥”,主要是起到稳定抗扭的作用。大家手边有薄底竞速的话就可以看到大多都搭载了中桥诸如阿迪达斯的“TORSION SYSTEM”,Hanzo的“T-beam”,亚瑟士的“Trusstic”等等。不过这款抗扭片的设计我脑中最接近的是手边adios4上的样子,包括外侧上翻延伸也做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并且面积也更大这样算是在成功的结构设计上更进一步。同样抗扭片我总结了三点展开讲讲↓

官网示意图
阿迪老三样之“TORSION SYSTEM”
  • 面积大硬度可以横向抗扭不错。总体是一个“X”形设计,上手去扭转跑鞋能感受到抗扭片很明显的阻挡。实际上脚体验足弓处即使中底泄力也不会出现长距离后的酸痛虽然在足弓处没有上翻不过对中底整体的控制不错。

经典布局设计
  • 外延上翻稳定效果明显。这部分主要是用来固定后跟外侧的泡棉使其不会因为太软而在落地时产生过大形变,后掌外翻跑者感受比较明显,如果没有这个设计很可能泡棉就流出来了(笑

动力外骨骼
  • 重量大概不轻但是质量不错。这点还是这个抗扭片本身材质的原因,它不像是美津浓那么会玩把wave波浪片驾驭的得心应手,美津浓的wave有些是peba材质的在重量上是要比这种普通抗扭片更有优势,也是他们敢在顶级薄底加装的原因。不过重量放在入门慢跑鞋上还可以接受的毕竟保护性是第一位,其抗扭片本身的素质也能够抗起不让柔软的中底产生过大形变的任务。两百多公里下来的磨损竟然意外的小,只有表面刮花了,曾经我还担心会不会用力过猛而折断这个抗扭片,现在看来是可以安心使用了。

挺耐磨的

下面我来讲一这212KM的具体感受吧

依旧是三个方面——通勤,慢跑和快跑去讲

首先来说騛速1.0是十分适合通勤的。柔软的脚感缓解了部分来自地面的冲击使得走起路来更加舒适,同时较厚的中底也使得部分凹凸的路面对脚掌的反馈不会太明显,也就是部分人常说的路感不强。这样就不会因为地面崎岖而对足部造成过多异样的感觉,当然本身中底柔软在诸如鹅软石子路上还是会有硌脚的体验,不过比薄底要轻许多。虽然重量上确实拿不出好成绩但是也比着部分休闲鞋要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长时间行走的压力,抗扭片的支撑也保证长距离足弓及脚底板不会太劳累,能够全天穿着。而且騛速1.0的全系配色除了限量款的荣耀配色外都很适合出街,有清新自然也有低调帅气。

再进入这双鞋的定位——初阶慢跑的感受

它适合慢跑吗?根据官方给出的鞋款定义无疑是适合的,根据我的体验也是适合的(单次最远使用距离12公里)。但是我要框定两个条件即单次十公里内和中小体重跑者,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有最舒适的慢跑体验。当然你不必拘泥于我设置的条件,因为人跟人之间的能力差别不同我主要以我的水平来讲(520-600)

十公里是个美妙的里程,把它当做一个坎我认为是很不错的。有些跑者比如我在刚跨过十公里长度后都会觉得自己的跑步水平有了阶段性的提升,同时十公里之后也是考验跑鞋长距离水准的一个好机会。騛速1.0在我越过十公里之后是能感受到中底的疲软的,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后掌使劲下压就能踩出缓震极限和溃缩后的回弹越来越不足,好像有把中底踩实的感觉。这还是用我64kg的体重来衡量,当在我85kg时的使用印象里最远只有三公里,虽然就是抬抬脚的距离但也能感受到中底被踩穿,如果体重更大的朋友买来减重无疑其里程表现会继续缩水。

慢跑是要看中巡航的,这无疑对中底有很大的要求,需要在长距离后衰减尽可能减小以保证回弹响应足够快来完成每一步之间的流畅过渡。但有人就问这个薄底或是偏薄底它中底也不咋舒适啊,长距离后半程不依然会很累吗,可是薄底或偏薄底的鞋重比起騛速1.0来甚至轻出100g啊。较轻的鞋重在初期就可以减少一定的跑动迈步所需的力气,这样相当于开始时就保持比重鞋较少的消耗直到身体适应节奏后,假设在同距离适应那么薄底偏薄底是不是就相当于多积攒了一部分能量来应付之后跑动的消耗,而騛速1.0这样的鞋子却开始要不断的增加消耗来维持节奏去补偿中底的衰减。

于是又有人问那比它厚底的跑鞋鞋重不比騛速1.0还高啊,后半程不也得非常累啊。这个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诸如Kayano哪种顶级支撑跑鞋即使鞋重动不动就过300g但其强大的稳定可以在后半程有效的减少身体代偿,比如长距离后足部跑姿会有变形,顶级支撑可以帮你校准到和开始差不多的水平,这样就会减少受伤从而使得没有特别劳累安全结束跑步。另一种就是诸如胜利这样的顶级缓震虽然鞋重也可以努努力破个300g,但是优秀的泡沫在后半程的衰减控制的很好,这样即使劳累了但其回弹还可以减少发力从而更轻松的来完成跑步。

上面一段话概况就是騛速1.0你跟人家比慢跑体验↓

比薄底偏薄底软但是全程轻量化比不过

比顶级支撑弹但是后半程减缓代偿比不过

比顶缓轻但是后半程回弹比不过

后半程既没多轻量也没多稳定又没多回弹,凭什么适合长距离?更有甚测评说可以拉LSD那么我且承认我能力太差我也仅代表初跑者说一句:“您”

步子迈大会扯着EGG

这鞋子慢跑简单概括就是中小体重十公里以内的轻松跑或者应付大体重短距离慢跑加散步超大体重不要碰,受伤的第一步从选错一双鞋后进行错误的锻炼开始

最后简单讲讲快跑时的感受

我没什么能多说的,鞋重和中底反馈放在这里一目了然它就不是一双要和速度沾边的鞋子,只能简单用它尝尝加速的滋味,当然你也可以说用440以及更快的速度去进行跑动我当然不阻拦,但是我觉得没必要把加速的力气去浪费在一双入门慢跑鞋上。当我加速时我觉得开始几十米还是有着騛速1.0自己的倔强想要用回弹去帮你完成每一步之间顺滑的过渡,不过它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快就疲软了再加上鞋重带来的坠脚感很快就会收割你的体力。虽然鞋底加装了TPU推进系统不过它的稳定支撑大于推进加速,这个前掌还是易弯折的说明推进片的力道其实不如更硬质的纤维板,不过倒也使得跑感相对有板材的鞋子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驾驭无门槛嘛。快跑不是它的职能把它好好用在入门慢跑才是购买的跑友该做的事情,别小瞧了矩阵这个东西,我一直强调要按需选择这样才不扒瞎。我简单划分一下就是有着连续半年以上跑步经验的跑者或者是处在进阶过程的跑者就pass掉这双鞋好了,真的真的不适合你,谁的钱也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吗?

大底

1.采用了镂空分块式的设计,这样的好处是不像一整块橡胶大底那样迈步时有不流畅的感受,按易磨损区域来添加保证了迈步时的流畅感同时也省去了不必要的橡胶覆盖减轻了一部分来自大底的重量。

2.橡胶表面有“X”形状也就是自家logo一样的设计,这样可以加大与地面的基础面积和增大摩擦,而绿色的八块橡胶上面则是横纹设计。騛速160X也采取了“X”形的纹饰设计,思路有可能是来自于仿碎钉的设计,既然160X上也是这样的设计说明这种花纹对提升抓地力还是有效果的。整体在干地的抓地可以安心使用,遇到湿润的柏油路面只要不是处在高速情况下抓地力也尚可,没有溜冰的现象发生。

3.橡胶的材质应该就是常见的橡胶材料,官方也没有给出具体名称,前后掌的硬度相同且一般。综合来看耐磨处在及格水准,两百多公里的情况下有了明显的磨损并且厚度有所减少,绿色的部分上面的横纹也磨平了。按我的推测估计寿命在600公里到800公里之间属于一个正常的寿命,当然这双鞋子骨折价很便宜所以早一两百公里退役也不会心疼,甚至蜈蚣精穿腻了还会狂喜好给自己添一个入手新鞋的理由。

总结

所谓的“并非很良好”其实读下来大家心里也能明白一些了,騛速1.0毕竟只是双入门级的慢跑鞋。颜值外观不错,能干的事很少;缓震回弹兼具,长距离表现不行;骨折价格不错,发售价格虚高;宣发示意优秀,实际体验一般。

騛速1.0是我的第零双跑鞋,是当时还对跑步一窍不通时看宣传图购买的一款跑鞋。不过我也庆幸是騛速1.0而不是其它冠以跑鞋名号的鞋子,至少騛速1.0生来确实是为了跑步的也对跑步做了针对性的优化,不管这个性能如何。在之后我买了K26买了甘油19又买了很多性能强劲的跑鞋,所以这双也一直收起来吃灰。直到最近我觉得能力有所提升了,即使穿着当时觉得较差的騛速1.0也可以跑的比原来轻松了,我觉得跑了那么远回头看看吧,踏上一双也许并不那么舒服且优秀的跑鞋想想过去的自己,跑着跑着不禁会笑起来。

把它在不受伤的前提下努力退役掉吧,过去的跑鞋没有一双是垫脚石的而该是给每一双予以退役的最高嘉奖,把它们化作跑步之路上的一颗颗明星!

騛速1.0 百公里综合评价

B

评分仅供参考图一乐哟

本期专栏会制作成视频,到时候感兴趣请务必订阅我观看!也还请大家期待我的退役心得分享,届时也会录制视频发布出来希望大家去收看多多的在数据上支持我。

这里是草根妖怪俱樂部,我是跑不快但认真分享的部长,咱们退役专栏再见!








「并騛优秀」特步騛速1.0 212KM心得分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