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之师”在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成为“清君侧”的同义词?
从汉朝“七国之乱”开始,“清君侧”就成为不少野心家造反的常用理由。这也导致“清君侧”这个词“臭”了,明眼人都知道“清君侧”就是造反。鲜为人知的是,“清君侧”有一个同义词——晋阳之师。那么“晋阳之师”为什么会成为“清君侧”的同义词呢?本鬼接下来说说自己的一家之言。

春秋霸主晋国最大的内部问题是卿大夫专权,晋国最后也是亡于卿大夫的专权和内战。春秋后期,晋国最强的卿大夫有六个(智、赵、魏、韩、范、中行),合称“六卿”,而“六卿”轮流担任晋国的执政正卿。周敬王十一年(前509年),范氏家主范鞅(士鞅)出任晋国正卿。

根据史书记载,范鞅贪得无厌,导致晋国霸权衰败。范鞅的贪得无厌也引起了其他六卿的不满,其中的代表就是赵家的家主赵鞅(赵简子)。于是范鞅与赵鞅之间爆发了多次冲突,还害死了宋国使者乐祁。不过范鞅仗着正卿和对晋定公的控制,在与赵鞅的冲突中占了上风。

周敬王十九年(前501年),范鞅去世。智氏家主智跞继任晋国正卿,范氏家主则由范鞅第三子范吉射继承。此时六卿中威望最高的人既不是智跞,也不是范吉射,而是赵鞅。赵鞅借此迅速扩大自己的权势,与范氏的冲突也越来越大,六卿中的中行氏则与范氏组成了反赵联盟。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赵氏爆发内乱,范氏和中行氏立刻介入赵氏内战。于是范氏、中行氏与赵氏分支邯郸氏组成联军,一起进攻赵鞅。赵鞅不敌三家联军,只得退守大本营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范、中行、邯郸三家便围攻晋阳,准备将赵氏嫡系彻底消灭。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智、魏、韩三家选择支持了赵鞅。因为智跞此时是晋国正卿,所以晋定公也宣布范氏、中行氏、邯郸氏是叛贼。范氏、中行氏却利令智昏地进攻晋国都城新绛,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反叛罪名给坐实了。而据守晋阳的赵鞅也打出了“为晋国消灭反贼”的旗号。

最终在智、赵、魏、韩联合进攻下,范氏和中行氏彻底失败,六卿也就变成了四卿。因为晋国这场内战的转折点是据守晋阳的赵鞅获得了“为国除贼”的旗号,所以后世将这种以“为国除贼”为借口的内战称为“晋阳之师”,也就是“清君侧”的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