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 第一章:人类:一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
在全书的开始,作者便分别为我们描绘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历史学”的渊源,随后提出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三大重要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并强调本书就是讲述这三大革命是如何改变人类及其他动物的。
生物学对生物分类有一套独特的阶元系统,大体为种、属、科、目、纲、门、界,其中还有许多细枝末节。而所谓同一物种,就是指他们能够彼此交配,产出具有生育能力的下一代。在此,作者举了一个很经典的马和驴例子:马和驴虽然能够交配产下骡,但骡并不具有生育能力,因此马和驴不属于同一物种。“人种”科目下如今仅存我们智人。像我们所熟知的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山顶洞属于晚期智人,而元谋人和北京人属于直立人,和智人同属于“人属”这一科目。
当然 ,并不止直立人,在智人称霸地球之前,全球还存活过更多的“人种”,像欧洲和西亚的尼安德特人,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梭罗人,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人等等。他们与智人同属于人属,但和智人并不是一个物种。而这些人种,包括智人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东非的“南方古猿”
虽然不同的人种有诸多不同,但几项人类特征是相同的。第一便是明显大于其他动物的大脑,时至今日,人类发达大脑的好处显而易见,但在当时那个削尖树枝戳大象,磨利石头捅河马的时代,发达的大脑不仅用处不大,还消耗大量能量,那为什么人类大脑还会这样演化呢?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却从侧面给出了推理解释。人类会用火,而用火烹调的食物更利于消化,人类从而进化出了更短的肠道,降低了肠道能量消耗,将更多能量供给大脑。
第二便是直立行走,解放并进化出了更灵巧的双手,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大大加强。同时直立行走也有不利的一面,背痛,颈脖僵硬还是小事。由于直立行走致使臀部变窄,妇女的产道变窄,但胎儿的头却越来越大,分娩死亡便成了女性的一大风险。于是,自然选择就让生产提前,相较其他动物,人类也就变成了早产儿,许多重要器官发育都还不够完善。看看小马,出生不就就会跑,小猫出生几周就可以自行觅食,人类婴儿却需要长久的抚养。但同时,这也致使人类的可塑性非常高,通过教育可以把一个孩子培养成完全不同的模样。
尽管有如此多的不同,但在智人之前人类不过是种边缘生物,而智人在席卷全球后却迅速攀上了食物链的顶端。关于智人席卷全球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其他人种都去了哪里?这里作者提到了两条理论。
第一便是“混种繁衍理论”,该理论认为,智人与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种混种繁衍,形成了今天的人类;另一种是完全相反的“替代理论”,认为智人通过屠杀或是等级压制致使当地人种连同他们的基因一同飞灰烟灭。
这两种理论何者正确会对后续推理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替代理论正确,那说明所有现代人都有大致相同的基因库;但是如果混种繁衍理论正确,那不就表明现在人类是有智人同各地其他人种混种繁衍而来,那么不同地区的人的基因势必也会有较大的不同,也就是基因差异。这势必会引发新一轮的种族问题,回想一下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就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因此,替代理论一直是国际共识。但现代基因学家通过提取尼安德特人的DNA与现代人类基因进行对比,发现现代中东和欧洲的人类保有1%~4%的尼安德特人DNA。之后又有相识的实验证明现代美拉尼西亚人及澳大利亚原住民最高有6%的丹尼索瓦人DNA。
由于这样的实验仍在进行,所以我们不能武断的判定混种繁衍理论的正确和替代理论的错误。只能说有可能有一部分其他人种与智人进行了结合,并生育下了后代,繁衍至今。那问题又来了,他们和智人不是一个物种,怎么能繁衍出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呢?
作者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马和驴不是同一物种,但是同属于 马科,也就是他们共同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必有某个时点,虽然两个族群能够相互交配繁衍,但经过又一次的突变,他们便无法繁衍出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了。而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或其他的人种就处在这一时点,虽然他们已经有了很大差异,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仍旧能够交配繁衍出具有生育能力的下一代。
宽容从不是智人的特色,即使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局部战争仍未停歇。更何况在食物匮乏的古代,面对技术进步飞速,狩猎采集水平不断提高的智人,其他人种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劣,即使不被自然淘汰,智人又是否愿意同这些“劣等人”一同生活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无数事实却证明了智人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原生人类族群便很快灭绝了。
那智人取胜的诀窍是什么?为什么连健壮如尼安德特人都败在了人类手下?目前最有可能的解答便是智人独特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