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崛起的法宝,建设人才的摇篮:洪堡教育模式与德意志崛起

"正是由于贫穷,所以我们要办教育。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办穷了,最后办亡国的。教育不仅不会让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
背景
这一切都要从拿破仑,那个男人的战争说起,在拿破仑面前,德意志各邦国都被征服,最强大的两个邦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也在奥斯特里茨战役和耶拿战役后,不得不向拿破仑屈服了。这让普鲁士痛定思痛,两国的差距不仅仅是硬实力的差距,还有软实力方面的差距,特别是思想方面。当时德意志有60所左右的大学,但却只是中世纪的大学,在经院哲学下毫无生气,人事方面也是任人唯亲。当然也有两所大学比较不错——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
而拿破仑也明白这个道理,要征服德意志并永远统治下去,就要让德意志永远愚昧,于是他下令关闭了德意志的大学(哥廷根大学比较幸运,数学王子高斯在这所大学,他的弟子索菲热尔曼女士的未婚夫是拿破仑的副官,劝拿破仑去参观这所大学,让哥廷根大学得到了保留),这却给了普鲁士机会。1806年,拿破仑关闭了哈勒大学,然后哈勒大学的教授施马尔茨率领教师请愿团来到普鲁士首都柏林,在王座前控诉法军的粗暴,希望可以重开大学。这个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却表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其物质的损失。”

为了能办一所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国王把太子的宫殿贡献了出来。
威廉四世:为什么不把你的宫殿贡献出来?!
他还找到了出色的学者威廉·冯·洪堡来担任新的教育司司长,筹建新的大学——柏林大学。
洪堡兄弟

威廉·冯·洪堡和他的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生于德意志的波茨坦,由于出身贵族,兄弟二人都受到了不错的家庭教育,受其老师影响,二人都接受了先进的启蒙思潮。青年时代,二人和德意志地区的学者歌德、席勒,组成了“四人同盟”,一起交流了学问。不过,两人却有着不同的兴趣:弟弟亚历山大是个“理工男”,喜欢动植物和矿物,经常四处旅行;哥哥威廉却很儒雅,对古典文学、语言更加更兴趣,威廉先是在法兰克福大学攻读法学和财政,后在哥廷根大学攻读哲学和古代语言,并在此期间大量阅读了思想家康德的著作。
兄弟二人在事业上相互扶持,哥哥威廉为弟弟的法语著作《关于植物地理学的描述》提供德语翻译;弟弟亚历山大将他在野外调查时搜集到的美洲语言相关资料寄给哥哥。后来,兄弟二人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成为了柏林学院的院士。弟弟亚历山大成了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也是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

哥哥威廉洪堡,原来不从事教育行业,而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天天跟英法这些强大的国家打交道。而当时的世界是英国人的天下,论财力和军力英国都是世界霸主,论科学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在英国开始,德国只能生活在英国的阴影下。洪堡用敏锐的直觉判断出,只有工业革命才是国家崛起的关键。但是对于德国来说,工业基础和海外殖民地面积都远不如英国,洪堡就锁定了工业革命最后一个要素——人。
知行合一
1809年2月,42岁的威廉·冯·洪堡调任当时普鲁士司法部文化和教育司司长,使得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在这期间,洪堡的教育思想趋于成熟。

初等教育:洪堡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在学科内容上,减少了宗教神学课,增设了实用知识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废除体罚和死记硬背,采用实物直观教学。改进和提高了师资培训工作。
中等教育: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还规定只有通过国家考试成绩合格的才给以中学教师称号。
高等教育:在洪堡之前西欧各国的高等教育大多是通才教育(就是什么都学),而洪堡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门精通的技术,而学生反过来要参加到老师的学术研究之中。
洪堡认为,大学不是一般的职业养成所,而是要造就胸襟开阔,目光远大,领导世界新潮流的人才。大学要特别重视人文科学,应将大学办成培养人道主义精神的基地。
洪堡开创性地将高等学府按照理学和工学进行划分,有坚持全面教育的德意志大学,也有一些传授专业知识的医学院、工学院、技校
教育经费:洪堡认为大学受到国家保护,国家应扶持教育发展,学校的教学目标体现国家的目标。洪堡将德国的教育经费比例,提高到了一个顶点,到1900年德国的教育经费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9%,同时期的法国是1.3%,英国是0.9%,德国的教育支出也仅次于国防支出。

影响
洪堡教育改革为德国工业化提供了大量人才,使得德国在之后的工业革命弯道超车,反超英国。
洪堡的办学思想和柏林大学的改革成为了近代大学的典范,影响着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而且还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
发展初期的苏联和中国,由于面临和德国相似的落后形势,都引进了洪堡教育模式。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工业化的教育模式带来的工业化选拔机制。你掌握这门了吗?考个试看看。虽然说这种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弊端,但中国、苏联、德国都是靠这种教育模式反超老牌强国的。20世纪初,约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颁给了德国科学家,还有爱因斯坦,普朗克、马克思,苏联在1956-1970之间也有12名获得诺贝尔奖,而中国虽然在这方面不突出(可能有政治因素),但是另一个方面——整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速度,是不可否认的。







今天,虽然德国大学的声望并没有一些美国或者英国的大学声望高,但德国一直坚持着其教育理念,为德国乃至世界培养着优秀的人才。
在历史上,真正的强国,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

史实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评论区留言
别忘了点赞,投币,收藏,分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