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重要知识点

2022-11-23 20:31 作者:大千生物  | 我要投稿

第一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① 样方计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② 标志重捕法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J"形增长

(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下。

(2)数学模型

①数学公式:Nt=N0 .λt(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表示时间, 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要点 (1)种群的增长率=λ-1,“J”型曲线增长率是不变的

(2)①λ>1时,种群密度增大;②λ=1时,种群密度稳定不变;③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3)特点:增长率大于1并且不变,增长速率增加。种群数量以一定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的“J”形增长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一般在实验室条件下或当一个种群刚迁入新环境时可能出现,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资源和空间不可能是无限的。

2.种群的“S"形增长

(1)产生原因:自然界的空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

(2)环境容纳量: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34)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保持相对稳定。

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这是由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天敌数量增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要点(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可能会上升。

(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3)K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可能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条件已遭到破坏。

(4)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差值最大的时候,种群增长最快,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出生数等于死亡数时,种群不再增长,种群达到K值。

(5)K值、K/2的应用

要点  “J”形增长曲线和“S”形增长曲线综合

(1)图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非生物因素: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且其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二、生物因素

1.种群内部生物因素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

2.种群外部生物因素

(1)食物(2)捕食(3)种间竞争(4)寄生或传染病

教材拓展

(1)密度制约因素:某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

(2)非密度制约因素:某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如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重要知识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