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识就是力量

2020-07-18 18:12 作者:一阎九鼎  | 我要投稿


  基督教继承了希腊哲学渊源,其教义认为:上帝是超验的存在、上帝和世界的二元论。上帝(神)是万物的创造者,自然科学的动力就是去发现造物主设下的宇宙秩序的规律。认为宇宙是机器,是不具自生性、自足性、没有生命力和灵慧的失误。而上帝是人格化的,有理智、意志和情感的,是超越于宇宙的。上帝仅用语言和意志就无中生有地创造了宇宙。上帝不受任何他者的限制,而宇宙的起源和维系却完全依赖于上帝。宇宙不具有神圣性,因而易于成为理性研究的对象。牛顿本人就坚持认为,宇宙这台机器时刻需要上帝的维系。自然神学的论证思维使上帝信仰与自然科学联姻,自然科学得以发展。启蒙运动时代,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这促使西方的实验科学和自然科学挣脱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奴役与束缚,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


  同时,古希腊罗马思想本身还具有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思想取向,对西方的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激励。布洛克在详细检视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数百年来的发展之后,提出他对“人文主义”的看法。他认为,“一般来说,西方思想分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即超越宇宙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创造的一部份。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即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其他有机体一样。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的模式,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


  相对于“宗教”和“科学”而言,“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本身为核心和出发点来解释宇宙人生的思维模式。从这样的起点出发,“人文主义”就必然要重视人的主体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意志,人创造文明和改善世界的潜能,以及人的追求和成就。“人文主义”强调人的所有信仰和价值体系,甚至我们全部的知识,都是由“人”的思考,从“人”的经验中得出的。人文主义重视人性尊严的思想态度,以及其治学方法,越来越被当作是改革神学及振兴基督教生活的一种方式。


  十八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借着“自然主义的宇宙观,成功的科学方法,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政府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并从而衍生出重视教育、理性、自由、民主、平等等一切我们所熟知的近代西方文化的重要观念。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倾向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得以保留。


  启蒙运动以“理性”打破了宗教和教会的思想垄断之后,“理性”却随着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科学代替了宗教和哲学,慢慢僵化成一种不容异见的意识形态。在十九世纪形成了一种科学的实证主义信仰,成为今日否定宗教,所谓世俗的或科学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类型的起源。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强调直接的经验,强调任何观念均应产生于实际的经验,任何理论均是对于经验的概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模式与方法,来建立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应该严守价值中立,他们的任务是描述客观事实,发现事物之间重复出现的社会规律,经过归纳、提炼,最后形成一般性的结论。


  对此,法兰克福学派指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工业社会已成为一种控制的新形式,并日益内化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效率、秩序和理性的技术判断体制下,人失去了自主性、个体性和自由,人成为“单面的人”,社会成为“单面的社会”。


  由于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知识对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控制和改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工具理性与实用主义把人及社会看作是一种纯客观对象,一种被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客体,忽视了人类及其社会所独具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为性、超越性等人的应然性向度。人及其社会在实用主义者眼里成为支离破碎的片断,机械性的、非本质的存在。


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