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药基础课程 李德新 75讲全)

2023-03-14 17:27 作者:沉香茉  | 我要投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第24—31集

第二十四集六腑:膀胱、三焦

膀胱开合阴阳分开为阳合为阴,贮存尿液着重表现为膀胱气化的和 ,在肾气化作用的控制下,排泄作用重在开,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控制膀胱的开合,维持尿液的排泄和贮存,肾是调节水液代谢的根本,以脏率腑,通过膀胱的开合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实际上控制人体内外水液平衡的闸门是在膀胱,不是在肾

治疗:膀胱贮存尿液的功能失常,不是治膀胱而是从肾入手,膀胱无论开和合过与不及,都是表现为膀胱气化功能异常改变异常

三焦一:说它最大,它分布在胸腹腔二、三焦就脏腑阴阳表里相配而言,三焦在脏腑里找不到匹配的对象,阴阳表里相合匹配的对象,三焦为孤腑 三、上中下三焦就部位而言在哪,各自包括了哪些脏腑

一、上焦指横隔以上,包括脏腑是心肺

二、中焦在膈下脐上,包括脏腑脾、胃、肝、胆,中焦脾胃能升能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又把肝列入中焦,而不是下焦,这里是按部位形态学分的,不是按气机运行规律分的,另外一说把肝列入下焦,立足点,从气化作用,气机的运行过程角度来划分的,不同角度划分不同结果,但划分不能同时两个条件一起用,必须每次条件是唯一的,肝肾位于下焦,在下者宜升,在学习【经络学】【温病学】讲三焦的时候,那时的三焦对应的是肝肾,那也从气化的角度来讲的,作为经络学也从经络角度来讲的

三、下焦,脐以下部位通称为下焦,包括脏腑:肾、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

三焦的生理功能:元气又称原气人体之气通通概括为真气,分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源于,称为元气后天之气包括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相结合成为宗气分为气,先天之气要靠后天之气(五脏六腑之气)不断地培育,才能成为人体生命的根本,到达全身因为三焦囊括了五脏六腑,三焦实际上就是人体五脏系统的概称,元气通过三焦到达全身,现在语叫三焦主持诸气,诸气是人体之气,它通行元气,元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元气不仅仅根源于肾,还要赖后天五脏六腑之气濡养,因此元气本质上在人体内通行包括先天之气,又包括后天之气,那么统称为人体之气,诸气所有的气,推出主持诸气概念,意味着不仅参与诸气的生成,主持全身气机和气化,三焦的气化包括全身的气化作用,历代使用三焦这个概念重在取其调节水液代谢的义项

三焦气化作用:疏通水道,使全身的气机升降出入正常,通行无阻体现着通的,畅行无阻水液才能在机体内生成出入排泄,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这个通具体体现在以肺脾肾为主的脏腑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处于正常状态

上焦如雾是指上焦宣发胃气、敷布精微的作用

理解:上焦接受中焦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经过心肺的作用变化而赤,形成为气血,最后到达全身发挥营养作用,古人将由心肺所转输的、所敷布的水谷精微上向下进行敷布形容为像雾一样慢慢的滋润全身脏腑

上焦主纳:接受由中焦所转输来的水谷精微,把它接受的作用称为纳

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根据雾来的,源于【温病学】【温病条辨】

说治上焦的病变要使用轻清上浮的药物,升清降浊、升降出入要选择升,和雾相对

中焦如沤是指中焦脾胃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作用,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就是,将水谷转化为精微重要机制在于化,没有化就没有水谷精微,中焦的重要的作用在于化,特征:中焦主化,它在于化生水谷精微为化生气血提供物质基础

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衡,度量衡,秤,平衡的,就叫如衡,中焦强调那个平,脾胃升降处于和合状态,即平的状态,治疗:调节脾胃病变,达到脾胃阴阳升降和谐状态才能重新建立起来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阴阳调节平衡

下焦如渎:渎是水道、排泄的意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主泌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

下焦的任务一、排泄废液 二、排泄粪便最终通过膀胱或大肠形成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就这个意义说下焦如渎

下焦主出:是指要将废物源源不断地排泄出去,维持人体的正常的生命状态【温病学】里下焦如权,非重不沉,重,气机来说下焦要想发挥渎的作用,必须不断地向下通畅,治疗选药时取其性应该选沉降,顺下焦主出这样一个趋势,选重降的药物,中焦衡既处理好升降沉浮关系,调节之间关系来维持平衡,温病里临床治疗里集中体现这三句话三个中医学原理它分别有病、证、方、药

胆主决断的生理意义:它和人的勇怯有关

胃生理意义:人以胃气为本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可以包括在化物范畴浓缩概括为受盛化物,分清别浊功能隶属于脾的运化功能

三焦主要生理功能通行元气,运化水谷、排泄水液,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为水液运行的通道,掌握三焦的三个生理特性

第二十五集奇恒之腑:脑、髓、女子胞

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等的合称,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骨、脉在形体这节里讲,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又称元神之腑,脑主神明,脑为髓海,髓是指精髓,髓聚于脑而形成脑髓,这个髓来源于精气,精化为髓,精主要是指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后天五脏六腑之精结合化为精气储存于肾,肾精化生为髓

元神:就是人出生之前随形之俱,随形体的生成而产生的神谓之元神,胎孕在母体内经过十个月的发育成熟后形俱而神生,就是元神又称作先天之神,【内经】讲“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藏于脑髓之中,后天不断培育,使神逐渐发育成熟

作用:元神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生命活动,认为有元神才有生命,生命标志不仅要有形还要有神,形神合一生命观,元神败则生命就不存在了,【灵枢经】里穴名脑户就是枕骨大孔,强调针刺脑户立死,针刺角度深浅有严格限制,一旦超过规定限制可能刺到生命中枢就死亡了,动物实验证明了这点,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在【内经】里两个学说是并行的,由中国文化决定的心主神明占主导

元神生理作用:表现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特别是任物过程

任物又叫做识神,识神的作用由脑神执行的,对事物进行观察和认识,是心主神明那个任物作用的范畴(收集、分析、处理信息),脑的功能是元神执行的,脑生理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关跟心主神明作用内容一样,中国文化决定把脑主宰生命活动主藏元神的功能隶属于心主神明的功能范畴

眼耳口鼻舌五脏的外窍感官位于头面与脑相通,通过感官作用任物(别黑白,审短长,识万物)

脏象学说把脑的生理病理归结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脑在五脏藏神基础上是隶属于心,脑髓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因此脑与五脏相关,脑主神明可以理解为五脏藏神的代称,【中国心理学史】(是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元老高觉敷撰写,我们国家心理学经典之作,通读后就理解为什么心主神明,把它理解更加深刻)一直强调脑的神明作用隶属于心主神明之下一、肾关系密切(肾精)二、肾精源于五脏六腑之精,因此既强调肾精与脑的关系也强调五脏整体之气对脑的作用,治脑病:一、从整体进行调节,要从五脏系统入手 二、又突出强调从肾入手

髓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由后天之精所充养,共同化生为髓,源源不断化生才能保持脑髓充盈,脑髓充盈才能发挥脑神明的功能,是物质基础,在实践上髓的功能无论是髓的多少,髓发育的如何,都会影响生命的功能,都会表现为异常的生命过程,儿科里五软、五迟现代语说就是先天性的发育不全,如有遗传性的,也有后天在胎儿期间所造成的,叫大脑发育不全,表现为生命的过程发生异常,尤其表现神明功能异常,中医学看责之于脑髓先天不足,再比如小孩生下头非常大,智力低下,现在叫脑积水,中医术语叫解颅,囟缝不能合有水,囟缝开解,头颅增大,中医治疗说肾的功能失常,说明由于髓的功能异常导致脑的功能异常,出现了异常生命特征,髓的功能异常还表现为生长壮老已过程,到老年人脑髓从容量上变为逐渐减少,现代语叫脑萎缩,中医临床疾病名脑痿,表现特征记忆力不好,说话重复,进一步发展傻了、不识亲疏生活不能自理,现代语叫老年性痴呆,中医叫呆病,中医治疗脑痿,认为脑髓海不足,髓海不足因为肾精亏少,五脏六腑的精气亏少,因为到老年特别是衰老阶段,随着肾精亏少脑逐渐的萎缩而产生这样病变

骨髓具有养骨的作用,骨骼的生长发育物质基础取决于髓,髓来源于肾精,得出结论肾主骨,五行那里讲骨、肾、髓同一系统是从五行分类讲的,这里是从生理上论证了骨髓和肾的关系。骨的生理病理突出强调与肾关系最密切,骨伤科学骨折接骨除了复位或手术但都给药吃,接骨药著名方剂是从治肾入手,理论依据骨髓养骨,肾主骨,省掉髓化血机制称精化为血,髓是化生人体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临床治疗血虚:一、常常从补肾入手二、在治疗血虚病理改变时最终也是补肾收场,中医也从五脏入手,按照血液化生的调节机制,从不同的角度来治疗,但到最后手段就从补肾入手,如中医治疗西医病再障贫血,各种贫血血液生成障碍时,主要治疗思想从补肾入手,这思想就源于精髓能化血,如肿瘤除了手术常采用化学、放射疗法副作用使人体白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中医认识放化疗法副作用白细胞减少这类毒副作用这类病,首先想到肾、精髓和血液的关系,从这角度入手去治疗产生的毒副作用,以后提出假说用中医理论和西医知识去认识西医某一疾病,要想用中医治疗如何找出他们的联系,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属于中医血虚范畴,中医治血虚虽然五脏同治,但首先从补肾入手,

髓的化生功能如何与五脏密切相关,五脏中与肾关系最为密切,髓的生理病理与肾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目前学术界规定别称不得超过三个,女子胞称一、胞宫 二、子脏 包括原称在内共三个,其余的过去记载用,现在只用这三,月经有三个别称:又称月信、月事、月水较少用(也有十几个别称)二七天癸至,女性月事因时以下,就是健康的女子到十四岁左右下有了天癸,月经正式来潮,实际上月经贮藏在女子胞当中,女子胞主持月经是血海是月经贮藏排泄之处,前面肝为血海,冲为血海旨在说明女子胞和冲脉、肝脏有关

第二十六集奇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附:精室

月经是女性进入青春期由于天癸的作用而产生了经血,按时来朝,因时而下,这个“时”用中国的时间单位来计算,大约一个月左右行经一次,由此起名叫“月经”一是指血而言,二是因时而下

胞宫作用把孕育娩称为孕育

女子胞和五脏的关系

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肾精化而为血,月经是经血,所以胞宫里面所贮存的经血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肝为血海,女子以肝为先天,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与经血的化生关系最为密切,经血因时而下,标志着在肾精的作用下,女子的天癸充盛,具备了生殖能力。五脏与女子胞有关,尤以肝脾肾为最

中医学强调理论核心是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核心

冲脉任脉督脉带脉和女子胞的功能关系最为密切,从脏腑学说角度三焦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学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冲脉任脉调节全身气血,冲脉冲为血海,为经血聚集之处,任脉功能调节阴的经脉,阴经,称为经脉之海,作用主胞胎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督脉调节全身阳经的气血,冲任督三者合起来调节全身十二经脉气血功能,给月经提供物质基础,保证胞宫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月经因时而下,胎、孕、娩正常

中医学“”的意义:是指女性正常的阴道分泌物、是指奇经八脉的带脉而言、是指女性阴道分泌物发生了病理改变,称之为带下或带下病,

带脉作用:一将冲任督三条经脉联系起来,二、固护胎儿作用,与女子胞功能有关

女性疾病就叫经、带、胎、产四个字

精室:治疗男性性和生殖机能的时候,首先想到肾,因为精液源于天癸,天癸直接由肾精所化生,这样理论决定首先想到肾,精室与冲任督脉有密切关系

中医学的理论定义虽然以脏腑经络为核心,脏腑和经络尤其强调脏腑的作用,这就是中医理论为什么讲人生理病理,重在从脏腑生理来说人生理病理的道理,“土主四脏,以灌四方

第二十七集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中医用组织结构和器官来定义形体官窍

血脉又称脉道、脉管、血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从五体的角度,二、诊断学角度是脉搏脉象,三、特殊含义:脉是妇科里女性生殖器官畸形之一,叫“螺、纹、鼓、角、脉”

脉里运行不已的是血,血是人体生命两大物质系统之一,血的化生、运行和功能如何反映了全身五脏六腑经络的信息

汗孔又称“气门”,它起到辅助肺调节呼吸的作用,临床上中医治疗呼吸功能异常,宣发卫气用辛宣的药物 发表,皮毛下面是腠理,它虽然属于皮毛的范畴又属于肉的范畴,介于皮毛和肉之间,所以皮毛的功能与也有关系,皮肤功能异常第一调理第二就是

又称肌肉古代称其为“分肉、赤肉、白肉”,肌肉的纹理称为“肌腠”又称“腠理”之下是肉

在病理情况下肉的形态发生改变就影响肉的功能,从而导致运动发生异常

中医痿证,两腿不疼,步履艰难,甚至不能行走叫瘫,表现为肢体肌肉瘦削,中医称之为肉痿,这时候就影响了机体运动,肉的病理改变就会出现运动障碍,肉为墙,保护内脏作用,二、正常生理状态下叫“肌腠固密”邪气就不容易侵入内部

肉痿是痿证其中一种,治痿证独取阳明(脾胃)。

第二十八集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02:08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05:15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07:17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10:19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19:49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21:30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24:15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29:35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31:45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33:23


鼻除为肺之窍之外还与有关,还与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35:37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38:38

一、中医的口是口腔,包括了口腔所有结构如唇、齿、龈、舌、颚、牙、咽,口为飞门

二、口唇又叫四白,唇四白三、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39:48

现代叫消化功能,中医叫运化功能,一、口唇属于脾系统,二、口上下唇是肉,脾主肉,口唇为脾之窍,不是指口腔,治口腔疾患不仅仅治脾,还和齿和肾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 28 P28 - 43:09


关于行呼吸,发声音,通水谷功能有两个原理”一、喉为肺气之通道,咽为胃气之通道,二、喉为肺之系,咽为胃之系”除了肺胃之外还与肝肾有关

第二十九集形体官窍:官窍(目、耳、前阴、后阴)脏腑之间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29 P29 - 00:58



中医基础理论 29 P29 - 01:35



中医基础理论 29 P29 - 02:52


【医宗金鉴·针刺心法】里称眼为司视之窍,是指眼具有“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的功能,目为神窍,是心神之窗,通过目反映了神的生理和病理,中医望诊分神、色、形、态,,望神当中其中最重要的看眼神,看眼球的运动状态,生命征象,用来判定神明的异常还是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 29 P29 - 06:44

人老发脾气,眼睛发红,颜面发红,中医判定肝火上炎,肝火太旺,五轮学说概念“眼通五脏,气贯五轮”比易经八卦里八廓学说(把眼睛一分为八)更完整全面,古今延续下来,八廓少用


中医基础理论 29 P29 - 10:08



中医基础理论 29 P29 - 12:42


经络学来看耳与肝胆有关,还与脾胃有关,从五行,从脏腑生理功能,从经络学来说明耳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29 P29 - 16:31



中医基础理论 29 P29 - 17:04



中医基础理论 29 P29 - 18:03



中医基础理论 29 P29 - 19:45



中医基础理论 29 P29 - 23:22


肾主闭藏,具有控制二阴的功能,肾是先天,脾是后天,肾的功能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还与肺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 29 P29 - 27:57


用五行属性阐述只能部分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也不能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全部说明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29 P29 - 41:11


心和肺是靠宗气联系起来的

第三十集脏腑之间的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30 P30 - 02:41


心脾关系失调病理常常表现为血液的生成和运行障碍,人参归脾丸体现心血运行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30 P30 - 03:05

血液方面体现在调节血液循行,肝通过心主血脉的动力将血液运于诸经,心肝关系失调在病理上出现血液循行障碍,心肝火旺,血液运行失常,表现为出血性病理改变,心肝关系失调精神情志方面表现异常,还有血液运行失常,还有二者兼有


中医基础理论 30 P30 - 07:30


把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处于阴阳和合这样一种状态称之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水火相济,济相交的状态

第一个义项广义从整体讲心肾关系,心火是指五行属火,不光指心阳,心火和肾水升降阴阳的关系第二个义项狭义的含义,最早的意思仅仅是指心阳和肾阴之间的关系,第三个义项是指心之阴阳,肾之阴阳,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心肾相交用水火既济来代称它应该是心的阴阳和肾的阴阳上下处于和谐状态,四者处于相交状态,构成了水火既济,黄连阿胶汤是第二个义项心肾相交理论依据,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黄黄连阿胶汤主之,大量滋补肾阴药,少量一味黄连抑心火药,少阴热化证

称心阳和肾阴之间的关系为心火肾水的关系,是在强调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在这种条件下,指定这个阴阳水火的,为什么说水火升降是心阳和肾阴相交是经典定义,泛义是第三个义项,黄连阿胶汤,交泰丸,黄连肉桂、天王补心丹、真武汤、朱砂安神丸交通心肾,如果只讲肾阴和心火关系无法解释上述方剂,第三个义项可解释,学术共识第二个义项,到临床心肾阳虚也叫心肾阴阳之间的不相交,但解释和经典心肾相交解释不完全一致,没有办法解释,泻南补北法仅仅特指肾阴不足,心火偏亢,这个就指传统经典的心肾相交

二、精血互生第二个学说从心肾生理功能和精血关系来讲的

三、精神互用:从调节神志活动来说,精和神的关系,精气能化生神,神能指挥精的功能指挥气的功能,指挥它们之间的转化,实际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作为人体的生命物质,神表现为生命的功能,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说明心肾关系

四、君相安位:“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正常,相火才能安位,两者处于上下相交状态,强调心阳肾阳关系,强调火的关系,用不同学说说明心肾相交的机制


中医基础理论 30 P30 - 25:23


气的生成和水的代谢的关系,生成物质基础主要来源水谷精微,称为脾为生气之源泉

通过宗气生成过程这个环节把两者联系起来


中医基础理论 30 P30 - 27:56


气的生成障碍如气虚累及脏腑肺脾,四君子汤治疗气虚代表方剂,入脾经、肺经,理论依据在此,水液代谢失调脾肺关系失调,内科水肿第一关治肺,发汗利尿二关治脾,越婢汤入脾经、肺经,把发汗利尿和健脾利湿结合起来


中医基础理论 30 P30 - 29:48


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方面,左右者,阴阳(换为升降)之道路也,左右是气机升降的道路,落实在脏腑上【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左肺右说是从气机运行阴阳左右来说,(不是解剖位置)肝气在左,肺气在右是指肝肺之气的气化体现为左肝右肺,左升右降,肝升肺降,完整表达脏腑气机升降的一般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 30 P30 - 35:11


木火刑金,如大叶性肺炎中医解释为肝肺之间调节气机异常,佐金平木都依据这个理论来的

肺通过宗气的环节调节全身之气,促进血液的循行,两者结合调节气血运行,肝肺关系失调还可表现为血液的循行异常


中医基础理论 30 P30 - 36:03


标本含义是强调两者主和次的关系而已

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主要机制,阴阳和合,呼吸调匀

金水相生法:命门学说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水能润金,肾阴为肺阴之本,结论肺肾阴液相互滋生,金生水,从五行说母子关系失调表现虚证应该虚则补其母,怎么又补肾补子呢,但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不能全部解释脏腑的生理病理的关系,所以又出现命门学说,百合固金丸肺阴虚,肺肾阴虚把治疗重点放在肾,两个学说在各自条件下都正确

第三十一集脏腑之间关系(三) :脏与腑,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00:59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03:59

肝肾关水能涵木说:系可以用“肝肾同源”“乙癸同源”出自【内经】(肝为乙木,癸水属肾)最早从水能涵木而言的,来表述,水生木,保证木处于阴阳平衡状态,这个关系叫水能涵木,最经典的学说以下学说从生理功能来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火学说:肝、胆、肾、三焦都有相火,肝肾同具相火密切联系解释肝肾关系

藏泄互用说:源自朱丹溪,阴阳开合藏泄角度论述关系,藏泄既对立又互根,用互用来表达藏泄体现为相互制约,藏泄互用,失调表现肾水不能滋养肝木和肝肾精血亏损,肝肾藏泄功能失调,水能涵木强调是肾阴对肝阴的作用,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从母子关系而来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10:19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11:55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14:25


脾肾入手调节脏腑关系,李东垣提出补脾,他弟子总结思想,补肾不若补脾,明清时期命门学说又强调补脾不若补肾,现在根据辩证结论来处理补肾第一还是补脾第一,补肾派代表张介宾外号张熟地,善于命门学说【类经图翼】【大宝论】【真阴论】理解命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19:54


水液代谢脾肾两虚(脾肾阳虚),水液失调病理演变过程“始于肺,经过脾,终于肾”,运化水液和水谷运化方面联系,治疗泄泻脾肾入手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22:39


第一个学说脏为里,腑为表,一阴一阳互为络属的关系,最经典学说,得出结论,心和小肠构成了阴阳表里相通的关系,表现为气化相通

第二个学说:结构相连

第三个学说:气化相通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24:53


小肠化物是表现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应在(心)神明的指导下来完成,小肠化物是脾的运化功能,要靠心阳来温煦,心火与小肠同属于火构成关系,小肠经过分清后将清水谷精微上奉到心和肺化赤为血,从生理功能解释关系

病理改变心火下移于小肠,心火下降于小肠,小肠表现为热的征象,分清别浊后小便的改变,上面舌尖红赤碎痛,下面尿赤尿热尿痛尿血,导赤散解决心与小肠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27:33


气虚便秘,肺气不足,气短,大便秘结,咳嗽喘,肺热咳嗽,肺热炽盛出现大便秘结,气机不能下降,反而出现胸闷咳嗽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29:20


第一个学说从运化

第二个从气机

第三个燥湿属性阴阳和合后两者学说两者处于正常状态才能纳运相得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33:31


脾胃关系失调治疗方剂常寒热并用,升降并用,升降燥湿调整好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37:32

中药学里没有专门治胆的,仅仅入胆经不入肝经的药,凡入胆经必入肝经

心胆气虚,胆扰心神,不光治胆还要治肝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39:18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40:11

中药学里没有专门入膀胱经的,仅仅入膀胱经不入肾经的药,凡入膀胱经必入肾经


中医基础理论 31 P31 - 41:35


气机通畅才能使六腑体现它传化物这样的功能,他们是整体,其中六腑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功能异常都会影响其他而发生功能的异常

第三十二集气血精津液 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


中医基础理论 32 P32 - 01:37



中医基础理论 32 P32 - 04:31



中医基础理论 32 P32 - 10:47


自然界清气和水谷之气在肺中或称它们在胸中结合形成了宗气,进一步化生形成营气和胃气,人体之气统称为真气


中医基础理论 32 P32 - 16:20



中医基础理论 32 P32 - 21:27


人的正常生理性的阳气称之为少火,气转化为少火才能维持脏腑经络功能活动,要靠卫气作用,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


中医基础理论 32 P32 - 24:39


肾精也具有抵御邪气的作用,这里正气是人体正常生命能力的统称,相得意思就是、和、健康,不相得就是病,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 32 P32 - 29:15


没有脉液,应该就是血液 四、固摄精、经、胎


中医基础理论 32 P32 - 31:53

1.自然界六气称为外气,人体之气称为内气,人体之气的运行变化通称为气化,用现代语言说气化包括了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以及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也包括了人体内外信息的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 32 P32 - 39:13


气运动是气的关键,人体之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气的运动就是气机

脏腑而言肝在中焦,气化而言肝在下焦

升已而降,降已而升,第一句话意思升降不断的循环升中寓降,降中寓升第二句话意思,虽然某些脏器是升,但是是升和降的统一

第三十三集 气:分类


中医基础理论 33 P33 - 02:11



中医基础理论 33 P33 - 10:34



中医基础理论 33 P33 - 14:19



中医基础理论 33 P33 - 16:54



中医基础理论 33 P33 - 17:49


其上者:从肺出来可以走喉咙和呼吸道(息道)

其下者:向下通过脐下蓄于丹田穴,沿着经脉进入腹股沟有个气街穴,沿着下肢内侧下行于足,明清周学海【读医随笔】


中医基础理论 33 P33 - 22:38



中医基础理论 33 P33 - 23:41



中医基础理论 33 P33 - 24:45


化以为血,就是营气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意义讲营气是化生血液的成分,营气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 33 P33 - 27:15


精纯柔和:精粹的部分,精微的

僄疾滑利性状的:指流动速度非常快,僄疾:是指它活动力强,流动迅速,因此又称它为水谷之悍气,营气又称水谷之精气,行于脉内谓之营气,行于脉外谓之卫气还有一说“脉外未必无营,脉内未必无卫”


中医基础理论 33 P33 - 31:20


白天围绕人身循环二十五周,夜间围绕人体的经脉循环二十五周,五十周一大会,循环五十圈,卫气给人体提供少火,温煦脏腑和肌肤腠理


中医基础理论 33 P33 - 33:07


调节呼吸作用:通过调节汗孔开闭

第三十四讲血精津液(一):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01:56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02:52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05:27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07:45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10:51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12:42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13:57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16:46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20:30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22:37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24:45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27:23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30:42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32:38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35:00

膀胱为津液之腑,茎垂.阴茎为津液之道,汗尿泪都属于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39:14



中医基础理论 34 P34 - 39:47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药基础课程 李德新 75讲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