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启明:常璩与《华阳国志》

常璩《华阳国志》(成汉)
作者简介:常璩,字道将,东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约生于西晋惠帝初年,卒于东晋穆帝末年(公元三、四世纪之间)。在成汉政权中担任散骑常侍,还一度担任过史官,故同时代史学家孙盛称其为“蜀史”(即蜀政权的史官)。常璩曾撰写纪传体史书《汉之书》,记述成汉政权李特、李流、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几代的史事,共十卷。东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伐蜀,在东晋军队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常璩劝降成汉国主李势归顺东晋,结束了四川长期分裂割据局面。自此,常璩随李势到达东晋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专心于《华阳国志》的撰写。
成书时间:大概在东晋穆帝永和四年秋至永和十年之间。
命名缘由:“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其地在华山之南,故曰华阳。《禹贡》中的梁州,即晋代的梁、益、宁州,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及陕西南部一带,故常璩记载这一地区的历史,就以“华阳”作为书名。
性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史书。
特点:结构严谨,史料可靠。
史料来源:①先秦典籍和“正史”。如关于蜀的历史,就参考了《史记》的《秦本纪》、《楚世家》、《六国年表》等;关于巴的历史,就综合了《春秋》的记载;关于公孙述、刘二牧的割据史,主要取材于《东观汉记》、《三国志》;关于刘先主、刘后主的材料,主要来源于《三国志·蜀书》。
②来自当代和前代的巴蜀史志。魏晋时代,撰写地方史志之风盛行,仅益州地区的地方史志就有20多家(常璩《华阳国志》重要参考资料)。
③成汉政府各种文献档案。
④来自常璩的亲身经历和实地调查的第一手材料(古代方志史书中最完整的一部)。
记载内容: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成汉政权的灭亡,是后世研究成汉史的第一手材料(对成汉政权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介绍了都江堰这一伟大工程的详细情况,弥补了《史记》对此的简略记载的缺陷;对西南地理记载较为详细,例如巴蜀、汉中、南中等郡县的地理位置、范围、郡县的沿革、治所的所在,以及著名山川、重要道路等;记述了西南地区三十几个民族和部族的分布情况,还详细记载了其中的主要部族巴、蜀、羌、叟、濮、夜郎、哀牢等族的民族形成、社会形态、经济状况、文化特征以及历史传说等,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总述:①《华阳国志》既像通史,又像分国史,更像地方志书。
②《华阳国志》的体例,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的结合,不是单纯的地理著作;有纪、传、志,基本上是一部比较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其内容主要是记载西南地区古代各郡县的历史,郡县的沿革、地理位置,著名山川、重要道路,各地物产、风俗,主要的民族,名宦的政绩,各县的大姓,等等。为研究西南地区古代的地理、政治、经济、民族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所以,它是一部地方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地方志史书。